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石灰岩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剖析

某石灰岩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剖析

某石灰岩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1 项目概况矿山位于××××,行政区划隶属于××县××镇××村。

地理坐标:东经×°×′×″~×°×′×″,北纬×°×′×″~×°×′×″。

矿山矿区面积××km2,开采标高××m~××m,石灰岩保有储量(333)××万t,可开采储量××万t,服务年限××年。

矿山设计采用从上到下分台阶露天开采方式,公路—溜槽开拓运输方案,深孔凿岩爆破落矿采矿工艺。

矿山首采工作面拟布置在××m标高,开采期工作台阶共有××个,台阶高度15m,台阶坡面角60°。

工作平台初始宽度15~30m,正常生产时最小平台宽度35~40m;最小工作平台长度90m。

矿石破碎系统采用单段锤式破碎工艺,破碎站至水泥厂采用公路汽车运输。

矿山主要工程内容包括矿山开拓运输系统(采场工作平台;上山公路;溜槽及卸矿、装矿平台等)、矿石破碎系统(料仓、破碎站、输送长廊等)、工业场地辅助生产系统(机修、材料库、厂外运输公路等)、公用工程(供电、供水、供热等)及行政福利设施(办公及生活设施)。

矿山总占地面积××m²,其中露天开采区××m²,工业场地××m²,破碎站××m²,爆破材料库××m²,道路××m²。

矿山供电电源从附近的10KV配电站接引,输电线路距离约2km,年耗电量××万kW·h,综合电耗××kW·h/t;生产及消防用水取自矿区附近的常年性小溪沟,生活用水来自泉水井。

矿山生产、生活及消防最高日用水量约174.17m3/d,其中生产用水量81.34m3/d,生活用水量7.5m3/d,未预见水量13.33 m3/d,消防用水量为72m3/d。

矿山供热采用电热装置,不设燃煤锅炉。

矿山劳动定员50人,年工作300天,每天工作1班。

建设工期为7个月(含施工准备期1个月)。

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为90万元,占总投资的3.21%。

2 项目环境影响2.1 生态环境影响1)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目标评价区为典型的农业与林地生态环境,评价区内林地生态系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1.88%,以次生乔木和灌木林为主,其次为农田生态系统,比例为39.04%。

区内土壤类型有黄壤、水稻土和石灰土,以黄壤为主,土壤耕作层普遍浅薄,属于轻度水土流失区。

区内生态系统由于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是一种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目前生态系统基本稳定,环境质量整体尚好。

总体来看,区域受人为因素干扰影响相对较大,抗外来干扰能力一般,但具有一定的自然生产能力和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在受到外来干扰后,仍需进行人工加以强化保护性的恢复。

区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等特殊环境敏感目标,未发现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主要是评价范围(矿区范围及建设区域向外扩展200m)内的土壤、植被、野生动物、地表水体、地下水等。

2)施工期生态影响与保护措施矿山建设期(达产时)占地面积××hm2,占地类型以灌木林地、旱地、荒地为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

通过强化环境管理、采取相应的植被保护、水土流失防护措施并在施工结束后及时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后,可逐步消除施工期的生态影响。

3)营运期生态影响与保护措施营运期生态影响主要表现在露天开采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引发水土流失,破坏自然景观,并对区内的野生动物产生影响,此外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1)植被破坏矿山直接占用和破坏的自然植被面积为××hm2,其中森林植被××hm2,灌木植被××hm2,所造成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共计为××t。

由于所破坏和影响的植物均为广布种和常见种,且矿山周围山地均为类似的生态环境,开采对当地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的丰度不会产生影响,只是由于某一物种的数量减少导致各种群间的相对密度变化而轻微地改变群落的异质性,其影响不足以使评价区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也不会造成某一植物种的消失。

在开采结束实施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工程后,所破坏的植被即可得到逐步的恢复。

(2)土壤破坏和水土流失矿山露天开采过程中对表层土壤的剥离将对原土壤的结构和层次造成破坏,使其丧失抗侵蚀能力,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恶化,在遇强降雨时易引发水土流失。

为保护和利用珍贵的表土资源,环评要求采用人工剥离表土,并用于开采终止地块的植被恢复或后期土地复垦。

表土临时堆存时采取覆盖、挡土等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

同时,露天开采区域须采取随剥随采、修建挡水墙和排洪沟、对终止开采的地块及时进行覆土、复垦和恢复植被等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

(3)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矿山开采对地表植被及土壤的清除将破坏野生动物原有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同时矿山爆破、振动、机械运行和人群活动等将对一定区域内的野生动物将产生惊吓、干扰作用,迫使野生动物迁移,使其群落组成和分布发生一定变化。

由于矿区周边均为同种生态环境类型,连通性好,同时矿区范围内的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种类基本上都是山区的广布种,适应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强,故对动物的影响不大。

(4)地质灾害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高陡边坡在人工爆破、大气降水等触发条件下,可能引发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因此矿山开采期及服务期满后均需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采矿作业,并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测、监控工作。

(5)景观破坏露天开采过程中地表剥离、揭露以及矿体开采将破坏区域自然景观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但本矿区处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中,矿区周边可视区域内无主要交通干线及村寨居民点,因此对景观的影响相对较小。

且开采完毕通过实施土地复垦、绿化和美化工程后,采区可变成一个人工景点,其景观水平将优于目前的景观水平。

2.2 地表水环境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目标本区地表水系属××水系,主要地表水体为××河及其支流小溪沟,是本项目的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

评价在小溪沟及××河共设置了4个现状监测断面,监测结果表明,评价河段××河及场区小溪沟的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要求。

2)建设期地表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矿山建设施工期在施工区设置旱厕所,少量食堂污水和日常生活污水采用隔油池和沉淀处理设施,处理后废水可用作施工场地的防尘洒水。

少量施工废水收集采用临时沉淀处理后作为施工用水和施工场地防尘用水,以及施工期间公路运输的防尘洒水进行复用,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3)营运期污废水治理措施及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营运期无生产废水产生,工业场地职工生活污废水产生量为××m3/d,采用SWJ-3t/h型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处理规模3m3/h,处理后的废水作为工业场地绿化及道路防尘用水综合利用。

营运期正常情况下水污废水处理后全部综合利用,不外排,对地表水环境无影响。

由于废水量较小且受纳水体水质较好,环境容量较大,预测结果表明,废水在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后排放及未处理直接排放时,对小溪沟及××河的影响均很小,未改变现有水质类别。

2.3 地下水环境1)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保护目标评价区域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本次评价在矿区外的出露井泉设置1个地下水监测点,监测项目中高锰酸盐指数及总大肠菌群均出现超标,超标率均为100%,其中高锰酸盐指数的标准指数为1.26,总大肠菌群的标准指数为199,其它各项指标均未出现超标。

说明本区地下水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地下水水质的部分指标已不能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的要求。

2)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矿区的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沿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入渗补给,由于补给量有限且矿区露天开采面积较小,矿山开采不会对本区地下水含水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造成大的破坏和影响。

(2)矿区地形高差较大,切割较深,沟谷发育,有利于地下水排泄,地下水迳流短,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就近于地形低洼处或接近溪沟处以泉的形式排泄于沟谷中。

矿山开采期设置有完善的排水系统,降雨经采场内及周边的排水沟及时排出。

因此总的来说矿山开采也不会影响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3)矿区范围内及周边无居民饮用井泉,矿山开采不涉及村民饮水问题。

(4)本项目设计中对主要的水污染源均设有较为完善的处理措施和排水工程,不会对地下水水质造成影响。

2.4 环境空气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环境保护目标评价区域属于典型的农村生态环境,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本次评价在工业场地拟建位置及附近居民点共布设2个环境空气现状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能够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要求。

环境空气主要保护目标为矿区附近的××、××、××等村庄,共计××户××人,与矿区边界的距离在××~××m之间。

2)建设期环境空气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矿山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平场、土石方挖填、物料堆放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施工机械燃油废气,施工人员生活炉灶排烟等,一般只对近距离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有短期的影响。

防治措施:施工营地临时生活炉灶应符合环保要求,燃用低硫煤。

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应尽量进行硬化处理,或压实洒水;运输石灰、水泥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覆盖蓬布;建筑材料轻装轻卸,尽量降低装卸高度;对洒落的散装物料应及时清扫;堆置的土石方及时回填;对易扬尘散装物料堆放点,在天气干燥、风速较大时,用帆布或塑料布覆盖或设简易材料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