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古代中医学经典(课堂PPT)
古代中医学经典(课堂PPT)
.
10
《黄帝内经》
中国历史上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全面阐述中医理论体系的结构,反映中医学的理论
原则和学术思想。 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多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而来
。 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必读书。
.
11
《黄帝内经》
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 经典。
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
.
4
课程的范围与地位
《黄帝内经》 《素问》 (先秦-西汉) 《灵枢》
理论基础
古代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中医经典
》(汉·张仲景 《金匮要略》 )
书名:“伤寒”——广义,指感受外邪而发的外感 病。“杂病”——除外感病外的病证(内伤杂病) 。
.
18
温病学派
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 门学科。
《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 ,有热病,有温病。”
《伤寒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 病。”
经过漫长时期发展,正式形成于明清。
《黄帝内经》与《黄帝外经》相对而言,《内经 》讨论理论,《外经》讨论医疗技术。
.
12
内经:
“内”与“外”相对而言,《内经》讨论理论 ,《外经》讨论医疗技术。
经,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释“经”为: “常也,法也,径也。”就是常道、规范、门径的 意思。古人常把具有一定法则而人们必须掌握和遵 循的书籍称作“经”。
经方家:经方十一家 ,如《汤液经》
房中家 神仙家
道家
——《汉书•艺文志》
医经七家:《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 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经》
经方十一家:《五藏六府痹十二病方》、《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 》、《五藏六府瘅十二 病方》、《风寒热十六病方》、《泰始黄帝扁 鹊俞跗方》、《五藏伤中十一病方》、《客疾五藏狂颠病方》、《金疮 疭瘛方》、《妇女婴儿方》、《汤液经法》、《神农黄帝食禁》。
《内经》论的是医道,是医学的规范,是学医 者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医学道理,故称之为“经”。
.
13
素问: “问”:是一种写作体例。一问一答的形式。 “素”:包涵宇宙、自然万物、人体生命形成 的过程及演变规律在内, 其寓意极其广泛深刻。
《素问》——“平素问答之书”,询问事物本 源;《素问》就是研究人体的生命规律、生理、病理 以及治疗等方面的规律,所以叫“素问”。
作者:张仲景(公元152~219年)。受术于同郡张 伯祖,曾任长沙太守,“医圣”。
背景: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战乱,疫病流行 。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
17
基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古代中医学经典
.
一、课程简介
.
2
什么是经典?
经典即常道、规范、门径的意思,有永恒价值的 ,高品质的典范。
本课程包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 匮要略》和温病学四门学科。
.
3
何谓中医“四大经典”?
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 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 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
黄帝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的一个有血缘关系的氏 族,叫黄帝族。后世逐渐把黄帝比喻为一个贤明的君 主,把这个氏族创造的一切东西归为贤明的君主。
著书立说冠以“黄帝”是古人尊古的一种表现。 《内经》中的“黄帝”也是一个托辞。
西汉刘安《淮南子》:“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 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吴又可《瘟疫论》
临 床
温病学
薛 雪《湿热病篇
基
(明清时期) 叶》天士《温热论》
础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
.
5
课程体系的沿革
从三世医学到医经经方学派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黄帝针经》 (先秦)三世医学 《素女脉诀》
(汉)医经学派
《神农本草经》 (汉)经方学派
.
6
医经家:医经七家,如《黄帝内经》
.
9
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萌芽阶段——战国至汉唐时期 《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者清之”。《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肘后方》“ 厉气”。《诸病源候论》“乖戾之气”、《千金》“瘴疠” 成长阶段——宋元时期 刘完素“寒凉派”、罗天益的上中下三焦用药,元·王安道将 伤寒温病区分开。 形成阶段——明清时期 明·吴又可编写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 叶天士、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
15
《伤寒杂病论》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全的临床医著,被 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
第一部阐述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医著。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对外感病创立了六经
辨证体系,对杂病创立了脏腑经络辨证体系
.
16
成书年代:约公元200-205年,东汉末期,《伤 寒杂病论》十六卷成书。
.
14
灵枢:
原名《九卷》、《针经》。是唐代医家王冰据 道家《神枢》《玉枢》所改。
灵,灵验,效验。
枢,其本义是户枢。引申指事物的重要、关键 的部分。
《灵枢》:讲的主要是针刺、经络、穴位问题 ,经络对人体来说作为一种枢纽,《灵枢》中记载 的针刺的疗效非常灵验,但必须要掌握其要领才能 达到满意的疗效。
.
张仲景创造性地将医经家和经方家的思想融为一炉 ,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完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 。
在流传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 本书。
《伤 寒 论》:外感病——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内伤杂病——脏腑经络辨证 《伤寒杂病论》对东汉以前医学家治疗疾病的理论 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 的临床专著。
.
7
《黄帝内经》的成书:
包括《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 非一人一时之作,上至春秋战国,晚至西汉,最终
成书于西汉,不晚于汉代。(公元前32年左右)
.
8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
……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了《素问》、 《九卷》、《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