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昌邑市北孟小学姜亦银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课前准备:
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
(1)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
(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
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
(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
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
(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小结:
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2)根据课文的提示,课文制作风向袋,并观察风向袋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