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
Inflammation
董辰方
Prof.,M.D.,Ph.D.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肿瘤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系
Email: chenfangdong@
Personal page:/chenfangdong
第一节概述
一.炎症的概念:
1.炎症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
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2.局部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3.伴一系列全身反应。
4.炎症的意义
炎症是最常见的病理过程
炎症是最重要的保护性反应
炎症反应对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二、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一)局部表现
红(血管扩张充血)、肿(液体渗出)、热(血流快、产热)、痛(胀压、炎症介质)、和功能障碍(组织损伤)
(二)全身反应
发热(致热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炎症性(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临床指征
二. 炎症的原因:
1. 致炎因子: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诱发炎症反应的因素。
2.种类:
••••
•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放射性物质、紫外线。
化学性因子:强酸、强碱、代谢产物。
机械性因子:切割伤、挤压伤。
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立壳次体、螺旋体、寄生虫。
免疫反应:体内的超敏反应。
三.炎症的基本病变:
•变质(alt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或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肝炎、乙脑等)。
•渗出(exudation):
炎症灶血管内的液体、纤维素等蛋白和各种炎症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化脓性阑尾炎)
•增生(proliferation):
炎症局部组织内的细胞增生或再生,使实质细胞(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增多。
(结核)
第二节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
•起病急,病程短,症状明显
•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多数以变质、渗出为主
•炎症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起主导作用
•血管反应•白细胞反应
•炎症介质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1.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流量和血管口径的变化)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减慢
2.血管通透性增加
•液体渗出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导致动脉充血,局部代谢增强
,发红、发热
导致静脉淤血,局部代谢下降,温
度下降、暗红色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速度取决于致炎因子的种类和严重程度:•极轻度刺激---引起血流加快仅10-15分钟,随后恢复正常;•轻度刺激---血流加快持续数小时,随后血流速度减慢,甚至发生血液停滞;
•较重刺激---15-30分钟内可发生血液停滞;
•严重刺激---几分钟内发生血液停滞。
1.概念:
•渗出:由于炎症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收缩,管壁通透性明显升高,导致血管内液体成分通过血管壁渗出到血管外的过程。
•渗出的原因:
(1)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2)微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
(3)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蛋白质从血管内渗至组织间隙)。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漏出: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壁内外流体静压平衡失调。
•渗出液:炎症时血管内渗出的液体。
•炎性水肿(inflammatory edema):渗出液进入组织间隙。
•炎性积液(inflammatory hydrops):渗出液在浆膜腔和关
节腔内集聚。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渗出液(exudate)漏出液(transudate)
病因
蛋白含量白细胞数比重Rivata试验凝固性
透明度
炎症
>30g/L
0.5×109/L
>1.018
阳性
自凝
混浊
非炎性
<30g/L
0.1×109/L
<1.018
阴性
不自凝
澄清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2.血管通透性增加的机制:
①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宽。
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
••损伤因子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
③穿胞作用,内皮细胞吞饮能力增强:
囊泡体。
④新生血管壁通透性高。
14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3. 意义:
有利方面:
①稀释毒素,带走有害物质;
②带来大量抗体、补体;
③有利于吞噬和修复。
不利方面:
压迫和粘连,有时导致严重后果。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炎性浸润)
(inflammatory infiltration)
1.概念:
•炎症时,白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并发挥吞噬作用称为炎性浸润。
•游出的白细胞称为:炎细胞(inflammatory cells)。
2.白细胞的种类和功能:
(1)中性粒细胞:
有很强的运动、吞噬能力;
释放各种酶,杀灭病源微生物;
释放炎症介质,使血管壁透性增加,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释放细胞因子引起发热;
多见于急性炎症、化脓性炎和炎症早期。
(2)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①巨噬细胞90%来自单核细胞,少数局部组织细胞增生;
②吞噬能力强;
③释放多种酶和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发生发展;
④传递抗原物质;
⑤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尤其是肉芽肿性炎症。
粟粒性肺结核(miliary tubercolosis)
Langhans’
giant cells
(3)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T淋巴细胞只识别巨噬细胞传递的抗原,释放淋巴因子,产生细胞免疫。
B淋巴细胞转化成浆细胞产生多种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4)嗜酸性粒细胞:
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
(5)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炎症。
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3.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的过程:
(1)白细胞渗出血管并聚集到感染和损伤部位;
(2)识别感染的微生物和坏死组织;
(3)清除致炎物质;
(4)也可引起正常组织损伤并可能延长炎症过程。
4.白细胞渗出血管并聚集到感染和损伤部位:
(1)白细胞边集(margination)、滚动(rolling)和粘附(adhesion)在内皮细胞;
(2)白细胞游出(transmigration)血管;
(3)白细胞通过趋化作用(chemotaxis)而聚集到炎症病灶。
(1)白细胞的边集-滚动-粘附:
•••白细胞边集:随着血流缓慢和液体渗出的发生,毛细血管后静脉中的白细胞离开血管的中心部,到达血管的边缘部;白细胞滚动:随后在内皮细胞表面翻滚,并不时粘附于内皮细胞;
白细胞粘附: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粘附。
P-selectin 、E-selectin GlyCAM-1、CD34ICAM-1、VCAM-1Lewis X;L-selectin integrins
(1)白细胞的边集-滚动-粘附:
•粘附分子的再分布
•诱导粘附分子的合成
•增强粘附分子的亲和性E选择素、
ICAM‐1、
VCAM‐1
LFA‐1
(2)白细胞游出血管:
•化学因子作用于粘附的白细胞,刺激白细胞以阿米巴运动的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中逸出血管的过程。
胶原酶integrins、CD44CD31(PECA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