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优秀课件

《大学》优秀课件


译文: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不能欺骗 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 真实),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 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丝不苟。小人在独处时, 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 闪,掩藏自己的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 人家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掩 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 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 待独处的情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 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理 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 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比较难以 理解,学生要通过分析、讨论,理 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

(2)

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

演绎推理

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

正反事例


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

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

正面论述

家仁国仁家让国让,人贪戾家未齐则国乱

演绎推理

尧舜齐家治民以仁,桀纣不能齐家治民以暴

正反事例
后五段归结:
☆平天下在治国
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治国必先齐家
☆齐家在修其身 ☆修身在正其心
无论达到哪一层 次,其根本都在诚意 正心修身。
☆诚其意即不自欺 ☆诚于中而形于外
☆君子慎独
第六段的观点是什么?
治 如何治国 君上成为君子,老老长长恤孤则民孝

悌不背,则国治矣。


为什么这样治国 得到老百姓道义上的拥护。
道 理

论证




提 为什么要慎德 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 递

【读解】
这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具有结尾的性质。 全章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 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注释】
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毋:不要。
恶(wù)恶(è)臭(xiù):厌恶腐臭的气 味。臭,气味,较现代单指臭(chòu)味的 含义宽泛。
好(hào)好(hǎo)色:喜爱美丽的女子。 好(hǎo)色,美女。
谦(qiè):通“慊”,满足。 慎其独:在独自一人时也谨慎不苟。
闲居:即独处。 厌然:掩盖的样子。 掩:遮掩,掩盖。 著:显示。 中:指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提 引用论证
【读解】
在这里,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 偏私:正己,然后正人。
儒学的进修阶梯由内向外展开,这里是中 间过渡的一环。在此之前的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都在个体自身进行,在此之后的 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从家庭走向社会,从独善其身转向兼 善天下。当然,其程序仍然是由内逐步外 推: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 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
从另一方面来看,《大学》的这一章反复 强调以身作则,要求“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 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指出“其所令反其 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 诸人者,未之有也。……这些思想却并不因为 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光彩。它既是对“欲治 其国者”的告诫,值得推荐给当政为官的人作 为座右铭;也是对儒学“恕道”原则的阐发, 可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我们立身 处世,待人接物的有益参照。
家是永恒的话题。 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 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 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 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 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天堂不就变成地狱了吗?

第五段的观点是什么?


(1)

齐家以孝悌仁慈,理同事君使民治国


正面论述
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正: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 平 天 下

治 国
★ 齐 家
★ 修 身
★ 正 心
★ 诚

★ 致 知
★ 格

第一段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
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 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 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三段的观点是什么?


愤怒恐惧好恶忧患不能使本心严正
恭肃,是修身之大忌。


反面论述


内心不在正位,则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味。

第四段的观点是什么?

不修身则判断是非凭感情有偏向,

不能齐家。

反面论述

修身则是非善恶分明能齐家。


正面论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读解】
《大学》的这一章,原本是谈“诚 意”,通过“慎独”而谈“诚意”,选本 章,意在强调“慎独”,而且是从内自我 反省的角度谈“慎独”。
第二段有哪两个观点? 诚意要做到不自欺,能满足。
慎独
内心诚恳,言行谨慎,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正面论述)
小人行恶,文过饰非,伪善真恶,无所不至
(反面论述)
【读解】
《中庸》中的学习过程论,对于学 生的学习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应当领会这个学习过程论的合理性。
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 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 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 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 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 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 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 《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 的篇章。
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情况已发生了极大 变化:一方面,国已不允许实行家长制,另一
方面,家已大大地民主化。”不仅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规范已成为过去,就是孝、悌观念 也日渐衰微,丧失了“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的基本条件。而且,“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的现象也不是“无之”,而是不难见到了,比如 说,一个优秀教师教不好自己的子女,一些当政 官员的公子以身试法等等。这类事情屡见不鲜, 很是令人深思。

讲恕道,正人先正己,己善而求人善,己无

恶则可责人之恶。
正反结合论述
【读解】
国家,仅从语词关系来看,国和家的关系 就是如此血肉相连,密不可分;尤其是在以家 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时代,家是一个小小的 王国,家长就是它的国王;国是一个大大的家 ,国王就是它的家长。因此,无论是国王还是 家(族)长都有生杀予夺的至高权力;因此, 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规范贯穿国与家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治国必先 齐其家”。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 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 ,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 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 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 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 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 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 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格 致 诚正 修齐治平


意心



天 下
第一段内容分析:
☆八目:
止于至善
内修 明明德
亲民 外治
穷则独善其身
★ ★ ★★ 格 致 诚正 物 知 意心
达则兼善天下
★★★★
修齐治平



天 下
第二段分析: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 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 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 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 慎其独也。
【注释】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重视。 薄:轻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
(事情、做法等)。
译文:
推究了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 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 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 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庭就会 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身作为 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把其他枝 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所重视 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有这样的事情。
一、君子有絜矩之道。 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 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 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 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 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 方面。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 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 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 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 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