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调研报告(精)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调研报告(精)

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现状调研报告——以云阳县为例龙洞九年制学校曹帮清摘要:我国中小学在新一轮改革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但农村地区教学点仍然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办学形式,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和顺利接受义务教育。

而据调查,大量教学点师资条件很差,这严重影响了教学点的教育质量,不利于教育公平。

本文通过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的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学校师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上级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师资调研报告重庆市云阳县位于渝东地区,是长江三峡上游第一县,面积3649平方公里,这里山高壑深,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属国家级重点扶贫县。

全县人口129万,各级各类学校680多所,在校学生23万,教师8000余人。

农村地区的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了解云阳县农村师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上级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

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我们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区域分布,随机抽样,对红狮中学、小学,双梅小学、龙洞九年制学校等7所农村学校的师资现状主要采用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云阳农村师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教不了——师资队伍老化、知识旧技能弱班额大小不一、课程杂,教不了。

调查发现,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小学生源虽然有所下降,但不少乡镇大班额教学仍然存在。

以龙洞九年制学校为例, 11所村级小学,加上中心校、12个教学点,平均班额为54人,中学校教师人均任教2门以上课程。

此次抽样的学校中,最小班额为8人,班额为15人左右的不少。

如39名学生, 4个年级,3名教师负责该校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

班额小致使教师跨学科、跨年级授课。

访谈中,个别老师反映:一周20多节课,还要当班主任,哪有精力顾及音体美等课?表一:2006-2009年云阳县7个乡镇小学基本情况表统计单位:龙洞九年制学校统计人:曹帮清统计时间:2009年6月21日注:共7份表的统计数新课程、旧知识,教不了。

农村中小学最突出的矛盾是师资配备学科结构不合理,许多学科无教师任课。

云阳县共有中小学684所,其中英语教师只有743名,信息技术教师只有335名。

此次调查的7所学校中,有3所无信息技术教师,4所无外语老师,5所无科学老师,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基本没有专任教师。

基础知识学科(语文、数学教师与艺体、科学等课程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体育、音乐、美术、外语、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原有教师知识旧、观念陈,个别新课程,只能印在课表上应付检查。

许多学校为了解决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只得集中安排课程聘请邻近学校教师以“跑教”任课的形式解燃眉之急。

年龄大、技能弱,教不了。

农村小学受编制限制,不能引进新教师,教师的年龄层次出现断层,师资队伍严重老化。

2007年,云阳县共有小学教师5759人,教师平均年龄达48.3岁。

本次调查的 7个乡镇7所中心小学, 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5.6%,而46岁以上教师38.6%。

双梅乡的石堡村校7名教师中无一名50岁以下的教师,平均年龄高达53.8岁,平均教龄达34.5年,7名老先生都不会英语、不懂电脑。

高龄教师多为民办教师转正,年龄大、技能弱,工作主动性不强、创新性不够,课改积极性不高。

另外,爷爷奶奶教小学,师生年龄差距大,彼此间的交流、理解、沟通存在障碍,不利学生知识的接受与人格的发展。

表二:2006年-2009年云阳7个乡镇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情况表统计单位:龙洞九年制学校统计人:曹帮清统计时间:2009年8月21日注:共7份表的统计数2、进不去——进出机制僵化、就业期望值高编制紧、机制僵,进不去。

云阳农村学校师生比为1:23。

近年来,小学阶段生源减少后,从表面的数量上看,小学教师处于饱和状态,甚至个别学校出现了超编现象。

从2006年起,农村教师的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增加编制就增加了人头经费,也就增加了县财政开支,农村小学很难补充新教师。

如近5年间,平均每年虽补充中小学教师100余人,2007年为迎接国家普九验收,重庆大规模地招进了一批代课教师,但远不够退休补员人数。

这种只出不进的现象致使留守教师年龄越来越大。

条件差、期望高,不愿进。

1999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中师招生逐年减少。

普通高校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既没有接受到农村学校工作的职业教育,更没有回乡从教的心理准备,对毕业后的工作待遇期望值过高,相反,相对浮躁的文化环境使他们排斥基层,反感农村地区教育的艰苦环境,即使政府愿意放编引进,一般高校本科毕业生不愿选择农村学校就业。

3、留不住——农村条件艰苦,人才流动量大环境苦、待遇差,留不住。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一直都是城市高于农村。

很多农村小学因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校舍破旧,缺乏必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教师住房简陋,甚至没有,教师工作环境差,生活质量不高,难以安心工作。

另外,农村学校教师待遇低,也是留不住的直接原因。

2007年重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收入比城镇小学教师少3284元。

在本次调查中,教师们反映最强烈的是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待遇问题,78%的教师认为付出与回报反差太大,61%的教师认为他们的工资难以养家糊口。

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云阳县龙洞乡近4年录用了12名教师,今年开学就只剩5名新教师继续在工作岗位,其他7名教师或改行或下海或自动离职而离开农村小学教育岗位。

拔高用、逆向流,留不住。

一方面,农村小学教师大量由乡村向县城、城镇流动,是导致农村学校教师留不住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人口出生高峰期的变更,小学教师数量相对过剩,中学教师数量不足。

为解决这一矛盾,有的地区将小学高水平教师拔高为初中教师,导致大量小学骨干教师逆流向初中。

如龙洞九年制学校2004~2007从小学拔高到初中任教的教师共有20名,就全县而言拔高的情况就更为普遍,四年内,从小学拔高到初中任教的教师共达218名。

表三:2007年云阳县教师年收入比较分析表统计单位:龙洞九年制学校统计人:曹帮清二、云阳农村教师队伍问题的原因分析通观云阳农村教师实际,我们认为,其师资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投入与编制的有限、教师管理局限、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三方面。

(一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编制紧、待遇低。

首先,政府在教师编制上一刀切,教师缺编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主管部门一直按国家规定的师生比定教师编制,不适合西部山区特点,导致了教师数量不足、学历未达标、教学水平不高、以及代课教师数量多等。

其次,教师待遇低,留不住人才。

2003年以来,由于库区建设需要,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较少,教师待遇低,人才引进困难,在编教师也不稳定。

再次,代课教师待遇太低,难请。

除个别乡外,全县代课教师2003年秋季前长期执行月代课金仅300元,直到2003年秋季开学后才按每月500元发给,且后期未发。

因此,代课不仅难请,而且整体素质不高。

(二教师管理制度不健全。

首先,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提升的机会很少。

尽管县教委十分重视教师的培训,每期、每年都会组织一些教师进修培训,但是教师进修培训缺乏总体规划,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总的数量不多,村镇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更少。

其次,教师准入与评价制度不健全。

由于库区建设需要,政府在全县学校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相对较少,但是,学校对有限的教师资源利用不够、管理不严,存在教师资源的浪费与流失现象。

(三教师自身缺乏教育改革与创新意识。

云阳县是国家重点开发扶贫县,经济欠发达,学校教育中仍然广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教师不仅在学校硬件、软件建设中存在观望态度,而且不能主动从观念意识上走出“屏山”,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教学改革、自主专业发展。

不少教师不仅观念、知识陈旧,而且教学方法单一、教研意识不强,教学质量不高。

三、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指出:“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我国教育事业自身发展来看,追求教育公平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内在需求,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当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并已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农村地区需要什么样的师资?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要想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小学,将新课改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保证有一支具有敬业爱岗精神、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并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相对稳定的“全科型”师资队伍。

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一、规范改革完善培养机制,实施全科低龄定向专门培养。

1、全科培养全科培养是相当时期内农村小学教育的人才需求。

师范生必须接受与小学相关的各种课程的教育,小学教师必须能够胜任多学科、综合性的教学。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和突出教师的技能课程训练与培养,通过开设音乐、美术、体育、书法、舞蹈、教育实践和教育调查等课程,强化其教师职业技能。

2、低龄培养低龄培养是保证农村小学教师“全科型”的先决条件。

2002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专科以上学历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指出:“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有利于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培养小学教师,必须以可塑性较强的初中毕业生为对象。

高中毕业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基本发育成熟,对舞蹈、音乐、美术、活动组织、学科教法等重要教育内容的学习,高中生已经不易适应。

3、定向培养定向培养是保障农村小学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有力措施。

让师范毕业生“下得去”,最好招收熟悉农村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农村学生,采取定向招生,保证定向使用。

教育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回乡开展见习、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强化亲农意识,利用“故乡”情结,让他们回到赖以生长的家乡,为家乡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服务。

4、专门培养专门培养是培养农村中小学师资的特殊要求。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教师这样一个独特的职业,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亚于医生和律师,小学教师应该由专门的培养机构采用专门的培养机制与训练方法进行培养。

农村师资的培养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师资培养的特殊要求。

一般高校是一种宽口径、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其办学方向、教育思想、资源配置与小学教师的培养大相径庭,也不可能照顾和迁就小学教师培养的特殊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