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1

环境监测1

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依据。

2、环境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经行的监测。

3、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过程。

4、混合水样: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后的水样。

5、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6、凯式氮:以基耶达法测得的含氮量。

7、化学需氧量: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mg/L表示。

8、高锰酸盐指数: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以氧mg/L表示。

9、生物需氧量: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

10、总需氧量: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11、平均比例混合水样:按照平均比例混合在一起的样品的水样。

12、酸度:水体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13、碱度:水中所含有的能与强酸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

14、悬浮物:水样通过0.45um滤膜后,截留在滤膜上并于103°C—105°C烘至恒重后的固体物质。

15、地下水:储存在土壤和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中的水的统称。

16、共沉淀: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

17、真色: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

18、溶解氧: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

19、污泥体积指数(SVI):曝气池污泥混合液经30min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以mL计)。

20、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21、可吸入颗粒物(IP):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PM10)可长期飘浮于空气中。

22、富集(浓缩)采样法:使大量的样气通过吸收液或固体吸收剂得到吸收或阻留,使原来浓度较小的污染物质得到浓缩,以利于分析测定。

23、采样效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如采样流量、污染物浓缩范围、采样时间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24、硫酸盐化速率: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SO2、H2S、H2SO4蒸气等含硫污染物,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和反应,最终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的演变过程的速率25、固体废物: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废弃物质。

26、城市垃圾: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治规规定规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7、渗沥水(液):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28、反应性:通常情况下不稳定,极易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发生爆炸反应,在加热时或有引流时可爆炸,对热或机械冲击有不稳定性的性质。

29、高热值:单位质量有机垃圾完全燃烧后,垃圾产物中水份冷却至0°C液态水,而其他产物恢复反应初始T时所放热量。

30、腐蚀性:对接触部位作用时,使细胞组织、皮肤有可见性破坏或不可治愈的变化使接触物质发生质变,使容器泄漏的性质。

31、危险废物: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32、浸出毒性:按规定的浸出方法进行浸取,当浸出液中有一种或者一种以上有毒有害成份的浓度超过标准的物质。

33、土壤背景值:指在未受人类社会行为干扰(污染)和破坏时,土壤成份的组成和各组分(元素)的含量。

34、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质量及其变化所产生的反应和影响来阐明环境状况的监测手段。

35、等效连续声级: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36、L NP(噪声污染级):适合评价航空或道路的交通噪声。

L NP=L eq+Kσ37、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制定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测指数及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监测分析。

38、准确度:用一种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与假定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

39、灵敏度: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变化程度。

40、空白实验:又称空白测定,是指用蒸馏水代替试样的测定。

41、协作实验: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和按照预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合作研究活动。

42、标准物质:是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和很好地确定了的特性,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

43、环境计量:是定量地描述环境中有害物质或物理量在不同介质中的分布及浓度(或强度)的一种计量系统。

44、基体效应:由于基体组成不同,因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而给实际测定带来的误差。

45、环境监测管理:以环境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46、环境质量图:用不同的符号、线条或颜色来表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或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图。

47、系统误差: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别。

48、随机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各种随机因素共同造成的误差。

49、离群数据:与正常数据不是来自同一分布总体,明显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

50、极差(R):一组测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表示误差的范围。

51、遥感监测:用仪器对一段距离以外的目标物或现象进行观测,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目标或现象而能收集信息,对其进行识别、分析、判断的更高自动化程度的监测手段。

52、采样频率:在一个时间内的采样次数。

53、光化学氧化剂: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环境标准按管理的层次可分国际级、国家级、地方级三个层次,并遵循地方标准优先的原则。

4、监测分析方法有三个层次,它们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方法。

5、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时必须考虑对流量进行测量,同时建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镉、铜、铅、锌等金属时,一般火焰类型用空气—乙炔氧化型,使用的空心阴极灯是相对应的镉、铜、铅、锌等灯。

7、重铬酸钾法测COD中,做氧化剂的是K2CrO7,做催化剂的是银盐。

8、水质污染分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

9、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分离的操作程序如下:交换柱的制备、交换、洗脱。

10、测定水的色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铂钴比色法,一种是稀释倍数法。

11、水样富集与分离常用的方法有挥发、蒸发、蒸馏、溶剂萃取、离子交换、共沉淀、吸附等。

12、水质监测一般在现场测定指标有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pH等。

13、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极谱法及反极谱法、容量法等,但常用方法是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4、测量浊度的常用方法有:分光光度法、目视比浊法、浊度计测定法。

15、透明度的测定方法有:铅字法、塞氏盘法、十字法。

16、国家标准规定,总汞的测定采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17、地下水监测时,通常设两种类型的监测点(井),即背景值监测点(井)和污染控制监测点(井)。

18、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四种情况。

19、污染源污水监测中,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总排放口。

20、测定悬浮物的操作中,称重至“恒重”,对滤膜是指两次称量不超过0.0002g,对载有悬浮物的滤膜是指两次称量不超过0.0004g。

21、大气监测布点常用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等。

22、一般大气采样器包括三个部分,它们是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

23、采集颗粒物效率的评价方法有采集颗粒数效率和质量采样效率两种。

24、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方法常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化学发光法。

25、含湿量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冷凝法、干湿球法等。

26、利用原料气配制低浓度标准气体的方法有静态配气法和动态配气法两大类。

27、大气污染物主要的状态为气态、蒸汽态和气溶胶态。

大部分二次大气污染物是气溶胶态的。

28、采集PM10时,采样前应将滤膜在干燥器内放置24 h,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重后,放回干燥器1 h再称重,两次质量之差不大于0.4 mg为恒重。

29、我国把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定义为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

30、按染毒方式不同,毒性试验可分为吸入染毒、皮肤染毒、经口投毒及注入投毒等。

31、医疗废物的处理主要包括收集、贮存、运输及最终处理。

32、土壤样品加工处理的程序是:风干、磨细、过筛、混合、分装,制成满足分析要求的土壤样品。

33、土壤样品分解常用方法有:酸分解法、碱熔分解法、高压釜分解法、微波炉分解法等。

34、一般了解土壤污染情况时,采样深度只需取15cm左右耕层土壤和耕层以下的15-30cm 的土样。

如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35、常用的噪声测量仪器有:声级计、声级频谱仪、录音机、记录仪、实时分析仪。

36、夜间频繁出现的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0dB(A),夜间偶尔出现的噪声,其峰值不准超过标准值15dB(A)。

37、噪声的来源有交通噪声、工矿企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四种。

38、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就是保证测定结果具有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39、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部控制和实验室外部控制两大部分。

40、误差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差。

41、准确度分析的方法有分析标准物质、“加标回收”法等。

42、稳定性是使标准物质具有时间一致性的前提,而均匀性是保证标准物质具有空间一致性的前提。

43、环境监测管理需遵循的原则是实用原则和经济原则。

44、环境监测管理的内容可归纳为监测技术管理、监测计划管理、监测网络管理和环境监督管理。

45、用不同的符号、线条和颜色来表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和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称为环境质量图。

46、相关系数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和密切程度的指标。

47、环境监测管理是以环境监测质量、效率为中心对环境监测系统整体进行全过程的科学管理。

48、目前对环境污染进行遥感监测的主要方法有摄影、红外扫描、相关光谱和激光、雷达探测等。

49、环境监测中常用的简易分析技术有环炉技术、检气管法、溶液快速法和试纸比色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