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的临床特点与防疫
预防与控制
• 严格执行《动物防疫法》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强制免疫预防为主与扑杀结合 的综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发生。 • 口蹄疫疫情的控制,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封锁、小范围隔 离、扑杀处理。猪场发生口蹄疫或凝似口蹄疫时必须按 “早、快、严、小”原则,采取得力紧急措施,尽快将口 蹄疫消灭在明芽状态。
免疫检测
• 加强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评估免疫效果。注射疫苗15——20 天后,抽样采血做免疫检测。如果免疫猪抗体水平参差不齐或较低应 立即进行强化免疫直到合格为止,可以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每季度 检测一次,各猪场应根据猪群抗体水平检测的结果,调整并制定符合 本场的实际免疫程序。
猪口蹄疫的临床特点与综合防制
概 述
•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 病,以患病动物的口、蹄、乳头等部位出现水泡为特征, 主要危害猪、牛、羊等。具有高度传染性,对畜牧业生产、 肉食品供应及国际贸易造成重大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将口蹄疫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 疫病﹙17种﹚的第一位。《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 疫计划》将口蹄疫列为猪的3大强制免疫计划﹙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之首,要求对所有猪进行O型 口蹄疫强制免疫
解剖病变
• 哺乳仔猪感染口蹄疫可引起心肌炎,解剖可见心肌表面有 病灶性变化。出现灰白色或淡黄色条纹,形色酷似虎皮, 故称“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样。
诊断
•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传播速度极快、发病率极高、猪、牛、 羊等偶蹄动物患病等﹚、临床症状﹙成年猪主要是口、鼻、 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和疲行,卧地不起、死亡率低。 哺乳仔猪因急性心肌炎常突然死亡,且死亡率很高,常成 窝死亡﹚和解剖病变﹙成年猪消化道可见水疱、溃疡﹚可 做出初步诊断,定为凝似口蹄疫病例。
一、病原学特点
• 猪口蹄疫病毒抗原容易发生变异。根据血清学反应的抗原 关系,可分为0、A、C、亚洲l和南非l、Ⅱ、Ⅲ型共7个 不同的血清型,型与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亚洲最流行的血 清型是0、A和亚洲Ⅰ型,注射0型口蹄疫疫苗不能预防A 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每个血清型又有若干亚型。目前已 有80 多个亚型,其中0型有10个亚型。病毒亚型间仅有一 个有限的保护水平,意味着即使注射了猪0型口蹄疫疫苗, 如果流行毒珠发生变异,与疫苗毒株的亚型不同,也不能 获得完全免疫保护。
大型猪场口蹄疫免疫程序
• 使用O型口蹄疫高效浓缩苗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母猪接种5ml, 种公猪每年接种3次,每4个月一次,后备公母猪在配种前间隔30天免 疫2次。种母猪分别在配种前和分娩前30天各接种一次,以使产后乳 汁内的母源抗体达到较高水平,确保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对口蹄疫病 毒有较强的抵抗力。 • 为防止母猪因注射疫苗产生应激,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等抗应 激药物。 • 仔猪可在断奶后60—70日龄注射3ml,100—110日龄注射4ml/头 • 试验表明,母猪一年免疫3次,仔猪经初乳获得母源抗体保护其到 60—84日龄,如果仔猪在40—45日龄免疫甚至更早,会使体内的母 源抗体水平快速下降,免疫效果不理想。未做产前30天免疫母猪所生 的仔猪,28—35日龄首免,一个月后加强免疫一次。
口蹄疫病毒的生活条件
• 猪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低温下十分 稳定,在冬季结冰的粪尿中可以存活6个月。病毒在37度 下48小时内被灭活,60度下5—15分钟被灭活,80—100 度下很快死亡。阳光直射可迅速杀灭口蹄疫病毒。病毒在 猪脏器、淋巴腺体、骨髓中能存活较长时间,所以猪场肉 食供应不要从市场购买而应自宰自食。此外,病毒对酸碱 特别敏感,最适pH为7.4—7.6,当pH低于5或者高于9时, 很快失活。
口蹄疫的传播
• 病猪和潜伏期带毒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症状出现 前即开始大量排毒,水疱皮、水疱液、乳汁、尿液、 唾液、粪便含毒量最多、毒力最强,呼出的空气、 精液、分泌物、流产时的羊水都含有大量的病毒, 病愈动物带毒期2—3个月,。健康猪直接接触病猪, 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车辆、用 具、等都可感染发病。高湿和低温利于口蹄疫远距 离传播。对于大规模养猪,发生口蹄疫没有明显的 季节性。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 和伤口等感染病毒,通常以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方 式传播。
续
• 用隔离物﹙如彩条薄膜﹚将猪舍围成3个区域:疫点﹙发病猪栏及其 左右2个猪栏和对面3个猪栏﹚,3—4小时消毒一次。准疫点﹙发病猪 舍内除疫点外的其他猪栏﹚,每天消毒4—5次。准健康区﹙发病猪舍 的相邻猪舍﹚,每天消毒2—3次。其他猪舍每天消毒1次. • 口蹄疫病毒无囊膜,去污剂、脂类溶剂、醚类化合物、酚类消毒剂、 季铵盐类对其无灭活作用或杀灭力不强。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 醛类、酸类、卤素类、强氧化剂对口蹄疫病毒有较好的杀灭作用。近 年来研制的一些新型消毒剂,如复合醛、碘制剂、二氧化氯制剂、已 被生产实践证明对人和动物刺激性和毒副作用较小、对设备和物体腐 蚀性较低,稳定性较好、对环境污染较低、安全性能较好。猪场应选 用信誉好的厂家研制的产品,如;复合醛、安灭杀、百菌消—30、等, 控制疫病的发生和发展。
免 疫
• 猪场发生疫情或猪场附近出现口蹄疫疫情时,全场各生产段猪群按﹙ 先健康群、后可疑群,由外向里﹚原则,立即实施口蹄疫高效浓缩灭 活疫苗的紧急接种,接种剂量应加倍。严格做到一猪一针头。 • 猪群一般在注射疫苗14天后产生免疫力,在发生疫情的猪舍内,最好 能对尚未出现临床症状的猪群接种口蹄疫康复血清﹙发病21—60天内 的康复猪采血﹚,5—8ml/头,接种后12小时即可起到被动免疫作用, 并可维持到20天,严格做到一猪一针头。 • 分娩舍发生口蹄疫时,哺乳仔猪肌肉或皮下接种口蹄疫康复血清2— 3ml/头,以防感染死亡。仔猪可饲喂代乳料,适当提前20日龄断奶。
临床症状
• 潜伏期通常为2—3天,长的可达7—10天。已经免疫而保 护力不足的猪,潜伏期通常延长。切记,成年猪和仔猪的 临床症状不同。成年猪主要表现为发生水疱和拐行,而仔 猪常因心肌炎、瘫痪而猝死。
成年猪临床症状
பைடு நூலகம்
• 患病猪在24—48小时内体温升高,到第3天体温可超过41度。精 神沉郁、食欲不振、战栗、喜俯卧,蹄发热,冠状沟能见到苍白 的的区域。到第4—6天,病猪很快在蹄冠、蹄叉、蹄蹱、鼻镜、 鼻孔周围、乳头等部位出现4mm至25mm大小不等的水泡﹙不同 部位的多处病变能在同一头猪身上发生﹚,水疱内充满淡黄色或 无色的清亮液体﹙很像人烫伤后引起的燎泡﹚;经12—36小时, 水疱快速溃烂局部为一个无皮露肉的红色糜烂面。由于蹄部疼痛、 前肢跪地爬行,十分痛苦。若无并发感染,恢复较快,通常2周 内伤口愈合,即可痊愈。如有细菌继发感染发生化脓与坏死,由 于蹄部异常疼痛长期卧地不起,形成压迫性溃病,驱赶时常常尖 叫,蹄冠出血,裂蹄、脱壳、哺乳母猪乳房有明显的水疱、引起 泌乳下降,妊娠母猪因高烧发生流产在非疫区,成年猪发病率 100%,死亡率4%左右,能造成严重的减食掉膘。在口蹄疫流行 过的地区或实施免疫过的地区,上述临床症状可能不显著。
封锁、隔离、消毒
• 饲养员等工作人员发现有可疑患猪时,不能离开本栋舍,应先就地消 毒好自身的手及水鞋,让其他舍的饲养员及工作人员立即将情况报告 给兽医。确认为口蹄疫病猪后,立即采取封锁、隔离、扑杀、销毁、 消毒、检疫、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迅速扑灭疫情。 • 贵重的重用猪,可考虑严格隔离并加强护理,哺乳仔猪分娩舍内喷洒 环境调节剂,配合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蹄部可涂20%的碘甘油 或紫药水,并肌注抗生素,可缩短病程、减少死亡。 • 封锁场后,本场工作人员各就各位,禁止到其他猪舍串岗立即用对病 毒杀灭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对猪舍、猪群、生产区内的主要通道严格消 毒,每天对疫区进行2次以上、对疫区附近外部环境进行2次严格消毒, 并安排2名专职人员负责环境消毒工作。生活区、办公区每天消毒一 次。
仔猪临床症状
仔猪患口蹄疫的临床表现与成年猪有很大的不同,仔 猪被感染后呈最急性经过而不形成水疱,出现高热 41—42度,极度衰弱,在水疱形成以前由于病毒诱 导急性心肌炎而莫名其妙的突然死亡。多数不表现 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临死前可能有的尖叫一声、 有的蹦一下,也有的表现神经症状,少数猪后驱瘫 痪、不能吃奶而饿死。或表现急性下痢,在非疫区 仔猪死亡率高,2周龄以内的达100%,2周玲以上的 为4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