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是一个单纯,简单的人,任何事情只是看到表面,不会深入地思考其背后的东西。
做事说话直截了当,对身边的人缺乏同理心,往往不经意之间说的话、做的事会得罪人。
但是随着儿子的出生,让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儿子从上幼儿园起体弱多病,上医院、挂瓶的次数是不计其数,家里人也比较宠他。
随着儿子上小学的开始,他身上的各种缺点就都暴露出来了:动手能力弱,学习缺乏静心、耐心等。
尽管我每天陪读陪作业,但是儿子的表现始终没有多少改观。
儿子的表现不容乐观,这究竟是为什么?痛定思痛,我开始阅读大量的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捕捉儿童敏感期》、《和孩子划清界限》、《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等,刚开始,一些观点读了就忘。
渐渐地,随着阅读的积累,在感性阅读的同时加入理性的归类、思考。
不同书本的一些观点开始在头脑中相通,并渐渐清晰起来。
儿子身上发生的哪件事情,哪些语言背后是孩子的什么心理造成的,能分析个八九不离十。
比如儿子在犯了错误的时候总是不肯主动承认并承担责任,我引导他:任何人都会犯错,不犯错的人那才是不正常的人。
犯了错主动承认,能弥补的就弥补,不能弥补的吸取教训。
并在平时的生活点点滴滴中不断强化,而不是在儿子犯了错以后一味责骂。
儿子的成长也促进我的成长,使我更加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对学生有同理心,从而使得我具有更明显的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
同时以前的我虽然单纯简单但是快乐,现在的我虽然成熟,能考虑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但是有时事情繁忙的时候难免着急焦虑,我想在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有时可能更加能宣泄消除自己内心的心理垃圾,更好地修炼自己。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美好的想法,真正的是否有效有待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