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摘要】“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思想的确立,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空前的关注。

学校体育由于其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近四年部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有关文献的阅读分析,指出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认为应该加强对学校体育指导较强的实践性心理学研究,体现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心理健康;研究
0 前言
体育教学从一维的生物观转化成多维的教育观已经很多年了,在这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很多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很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进入试验阶段以来,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尤其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心理学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

潘书波在文章中指出“‘学校教育,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心理健康的任务变得繁重起来”。

仅从相关书籍、特别是文章的数量来看,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形容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因此有必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自己对相关书籍的阅读来熟悉体育心理学的这一相关领域,熟悉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现状,从中找出一点规律,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个方向。

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章与书籍的阅读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文献信息学的常规检索统计方法,以体育科技文献通报为依据,收集2006—2012年学校体育领域内论文题目中直接出现“心理健康”的论文和部分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论文,进行题目的摘抄与统计。

并辅之相关书籍的阅读,进行总结与归纳。

2 结果分析
2.1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
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目前大家已经形成了共识。

不管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之前还是体育教学改革以后,我国的学校体育都把促进心理健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现在新课标还把“心理健康”单列出来作为五大领域之一。

从这些举措中,都可以看出体育运动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国内的一些实证研究也都为学校体育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支持。

研究者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体育锻炼持积极态度并经常参加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

我国的学者通过研究后指出:体育教学对学生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意志品质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都有正面的影响。

“体育教学以其特殊的活动方式,
丰富的教学内容,体力与智力相结合的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了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这种互动作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并分别论述了: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是发现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口;体育教学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手段。

这些研究都充分说明了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是怎样用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了。

2.2 对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2.2.1 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潘书波在对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后指出:师范专业大学生中度以上障碍患者占总调查人数的11.46%。

这一结果高于深圳大学2006年8.72%的报道;九项SCL——90因自分均值中,有八项高于全国常模。

足见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应当引起全社会的严重关注,改善其心理健康现状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王庆贤在对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时指出:目前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孟峰年在对甘肃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后指出:部分学生还存在着悲观、失望等心理障碍;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的有利培养措施,使部分角色适应能力差,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对社会的责任感、适应性差,导致心理障碍。

另外,其他学者在相关调查研究时同样指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但是,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同样的调查时结果却不一样。

王强等在对首都体育学院新生入学适应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后指出:新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自信及情绪反应四个方面适应性较好。

运动系新生适应性最好,管理系新生在学习适应方面有较多适应不良现象(不是体育生)。

漆昌柱等在“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研究”中指出:体院大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且高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体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不存在专业、性别、家庭出身和来源地差异。

体院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他们所从事的体育锻炼活动有关。

这些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体育学院的学生心理状况较好。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运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2.2 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文献中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研究比较少,但是,他们的调查研究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俞连池等在“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指出他们所调查的中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社会成人常模,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学校一定要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吕晓昌在健身处方锻炼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指出:“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现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学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中小学的学生
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且应该给予解决。

2.2.3 学校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实践性研究。

近几年,随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明了和理论性研究的逐步增多,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的实践性研究也多了起来。

这些研究成果增强了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对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结论
3.1 我国学者对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研究,这在近几年的体育期刊所发表的与心理健康的文章中占了大多数。

这对帮助大家充分认识我国大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很大的意义。

3.2 目前,体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事情的严重性,并认识到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开始着手研究可以指导一线教师应用于具体教学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今后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3.3 我们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应该加强实践性的研究,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的性质。

【参考文献】
[1]漆昌柱.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追踪研究[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37(2).
[2]王强,等.首都体育学院新生入学适应心理状况调查研究[J].北京: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2,15(4).
[3]孟峰年.甘肃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
[4]王庆贤.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广州: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1,23(1).
[5]俞连池,等.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北京:中国学校体育,2001(2).
[6]吕晓昌.健身处方锻炼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北京: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
[7]徐波,等.大学生新健康的实验研究[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38(2).
[8]李薇,等.健心运动处方对提高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37(2).
[9]许国喜.试论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武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35(4).
[10]李凌.试论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4,17(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