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版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说出测量长度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测量时使用工具会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1.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长度。

2.能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态度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身体部位的任务。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测与精准测量,并对其结果敢于质疑和讨论。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测量仪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经过一个暑假,老师看到同学们都长高了,腰围也变粗了,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身高和腰围等各是多少吗?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形成问题: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二)认识刻度尺,学会观测方法1.认识刻度尺。

引导:请大家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学生观察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提示:①刻度尺对齐测量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度线。

记数时,切记要减掉代替零刻度线的刻度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加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的记录结果没有意义。

2.学习使用刻度尺。

(1)学生用刻度尺测量一支笔或一本书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

(学生交流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实时评价。

)3.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让学生辨别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介绍测量长度仪器:体育老师用来测量跑道长度的“轮式测距仪”最小刻度值,及其适用范围。

建筑工人测量房屋长度的“激光测距仪”,体检时常用的“全自动身高测量仪”。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

(三)选择刻度尺,测量身体长度1.提问:选用什么尺子来测量身体各部位的长度才合适呢?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2.教师讲解工具选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工具选择:①测量手掌宽度可以选择直尺;②测量腰围可以用软尺,它柔软容易弯曲,可以紧贴身体部位,并且最大量程为150cm,能满足长度需要;③测量身高可以用钢卷尺,它有一定硬度,测量结果更准确;④根据实际情况或便利性,软尺、钢卷尺、皮尺之间可临时替代,如身高不超过150cm时,可用软尺替代钢卷尺测量身高。

(2)注意事项:①用直尺测量时,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边缘重合;②用软尺测量时,紧贴身体部位,但不要过于用力抻拉,以免误差较大;③用钢卷尺测量身高时,由于钢尺锋利且回缩速度快,需要佩戴手套,并尽量使卷尺与地面垂直,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④读数时注意视线要与尺面刻度垂直。

3.学生测量记录与交流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成员间协作完成探究任务,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巡视指导,强调要注意安全,尤其是登高和使用钢卷尺时学生交流与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协作情况。

(四)学会使用身体自带的“尺子”,估测长度1.提问:在没有刻度尺等测量仪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小组讨论交流。

2.讲解:利用“拃”和“步”等身体自带的“尺子”可以估测长度。

3.小组活动。

学生测量自己一搾、一步的长度。

用“拃”估测课桌的长度,用“步”估测教室的长度,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根据课堂时间,该活动可安排在课下作为拓展活动进行。

)4.交流评价。

对比估测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差距,分析原因,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第2课数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体积的基本方法。

2.能准确说出测量体积工具的名称、规格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使用工具测量体积精准、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1.能使用量筒和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2.能根据被测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体积。

科学态度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与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物体体积的任务。

2.能有根据地对自制工具及测量结果提出质疑和讨论,并愿意改进。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情境导入引导: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水杯,观察自己的和小组同学的水杯。

学生观察并交流。

(同学们的水杯多种多样、形状各异。

)提问:谁的水杯能装更多的水?学生思考并讨论。

2.比较水量引导:请大家观察这三组水杯,分析判断哪个杯子中装的水多一些。

(1)教师出示“粗细相同、高度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

(“高”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

)(2)教师出示“高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

(“粗”杯子能装的水多一些。

)(3)教师出示“高度和粗细都不同的两个杯子”的实物或图片。

(这种情况下难以直接做出判断。

)学生进行判断,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如何准确判断杯中水的多少?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测量水的体积。

(1)认识量简讲解:像水在杯中会占据空间一样,物体所占据空间的大小被称作物体的体积。

量筒是常见的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壁上标有刻度和单位。

出示:量筒图片,指导学生认识量筒。

②箇的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②量简没有“零刻度线”;③量筒的计量单位是毫升(mL);④按其规格通常分为10mL、25mL、somL、100mL、230mL、s0omL、1000mL 等多种。

(2)选择量筒。

根据杯中水量的多少,选择合适规格的量筒进行测量。

(尽量选择能够一次量取的最小规格的量筒,分次量取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如量取26mL的液体,应该选择规格为50mL的量筒。

)(3)掌握方法。

讲解:测量步骤与注意事项。

①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被测水杯,杯口紧挨量筒口。

②将杯中的水沿着量筒筒壁缓缓倒入量筒中。

③将量筒平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静置一会儿,使内壁上的水全部流下来④读数时,视线、刻度线与量筒内水的凹液面最低处三者保持水平。

(4)学生观测,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汇报。

指定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观测的结果是什么。

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对其进行补充和评价。

学生记录。

将测量杯中水体积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2.探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1)提出问题:用量筒能直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吗?学生思考后进行集体交流学生分组设计,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中。

(4)活动小结。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布置任务:请大家参考拓展活动中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自己制作一个量杯,下节课在班内进行展示,比一比哪位同学制作的量杯测量体积最准确。

温馨提示:需要选择透明的杯子,标记刻度和最大量程。

学生小组内交流制作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疑问,教师解答疑问,并激励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课后进行制作。

教学反思:第3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基本方法。

2.能准确说出托盘天平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能举例说明使用工具测量质量更精准、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1能使用盘天平和电子测量物体质量,2.能根据被测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质量。

科学态度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与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物体质量的任务2.能有根据地对他人的测量结果提出质疑并进行讨论,愿意改进自己的测量方法。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能举例说明测量工具的使用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妈妈买来的水果有苹果、橘子、香蕉等,请同学们猜猜哪个重。

学生观察并猜测。

提出问题:怎样比较物体的轻重?(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1.观测比较,判断轻重。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水果,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它们的轻重?学生思考交流。

(1)比较大小不同,形状、种类相同的水果。

学生直接仅靠“看一看”比较、分析,并不接触物体,就基本判断出大的苹果重一些。

(2)比较大小、形状相同,种类不同的水果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即“掂一掂”,能够判断出哪种水果重一些,如桔子松弛、柔软,可能轻一些,但是仅凭感官容易存在误差。

(3)比较大小、形状、种类都不同,且质量相近的水果。

学生综合利用上述方法做出判断。

(4)记录结果。

将自己的比较方法、判断依据等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5)形成问题。

两种轻重相差不多的水果,怎样比较它们的轻重?2.使用仪器,测量质量。

(1)认识托盘天平。

①引导:天平是称量物体质量的工具,请大家观察它们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天平和砝码的外观和结构。

集体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②提问:托盘天平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它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所配备的砝码有什么特点?让我们看一段视频,一起来了解托盘天平吧。

播放视频:关于托盘天平、砝码的结构及各部件名称的视频。

学生观看后进行思考。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回亿托盘天平结构和各部分名称。

学生交流,识记天平和砝码的名称。

(2)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引导: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各部分名称和结构后,如何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呢?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课件出示:①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并将天平的游码找至零刻度线处;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可记住调节方法口诀:指针左偏,螺母右旋;指针右偏,螺母左旋);3称量时,待测物体应放在左托盘上,估计待测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加砝码时注意先大后小,减砝码时注意先小后大),并调节游码的位置,至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④读数时,左盘中待测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对应的刻度值;⑤称量完毕,将物体取下,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并把游码移回“0”刻度处。

学生阅读并识记天平的使用方法。

(3)观测物体质量。

学生小组合作,称量出几个水果的质量学生将称量结果和发现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展示对比结果,交流评价。

(4)认识更多的质量测量工具。

播放课件:台秤、电子秤、杆秤、磅秤、案秤等图片。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布置任务:请大家设计“称量水的质量”的方案。

设计思路1.①测量空水杯的质量;②测量加水后水杯和水整体的质量;③计算出水的质量。

2.①测量有水的水杯质量;②测量倒出水后空水杯的质量;③计算出水的质量。

3.①将空水杯放在天平左盘;②调节天平,使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杯子的质量设为“0”;③加水,测出水的质量。

思考:哪种方法更准确,更便于操作?学生思考交流,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页中。

教师小结:下节课,利用选出的最佳方案,一起称量一杯水的质量吧。

教学反思:第4课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能说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能选择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