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大出血的定义:
胎儿娩出后24小时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称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后至产后2小时和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
出血多发生在前两期。
产后出血在我国是产妇首位死亡原因。
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因素:
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1)子宫收缩乏力:影响子宫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常见因素有:
(2)①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恐惧;临产后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过多使用。
②产科因素:产程延长,体力消耗过多;产科并发症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高征、合并贫血、宫腔感染、盆腔炎等均可引起子宫肌水肿或渗血。
③子宫因素: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子宫肌壁损伤(剖宫产史,肌瘤剔除手术后,产次过多、过频造成子宫肌纤维损伤);子宫肌肉发育不良或病变(子宫畸形或肌瘤等)。
(2)胎盘因素:按胎盘剥离状况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胎盘滞留、胎盘嵌顿、胎盘剥离不全;
②胎盘粘连或植入;③胎盘部分残留。
(3)软产道损伤:较少见,严重时引起产后出血,需手术及时修补。
常发生于阴道手术助产(如产钳助产、臀牵引术等)、巨大儿分娩、急产;软产道组织弹性差,产力过强。
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或未及时检查发现软产道撕裂伤时,均可导致产后出血。
(4)凝血功能障碍:任何原发或继发的凝血功能异常均可引起产后出血。
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剥、死胎、羊水栓塞、严重的先兆子痫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
产妇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凝血功能障碍可引起产后切口及子宫血窦出血。
产后大出血的急救护理:
(1)一旦患者出现产后大出血,护理人员一定要镇定、果断、工作有序。
在迅速主动采取止血措施的同时通知医生。
(2)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必要时使用留置针头。
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颜色、表情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以免输液过快、过多而发生肺水肿。
(3)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及时地吸氧,采取面罩法给氧,流量4 L/min~6 L/min。
吸氧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吸氧的效果。
(4)经手按摩子宫底,刺激子宫收缩,从而使子宫壁血窦闭合。
在按摩过程中将子宫腔内积血压出,以免影响子宫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5)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原因,进行及时有效地止血,做好各种检查和抽血交叉配血的相关工作。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差,积极协助做好相关术前准备。
(6)取平卧位,必要时取头低足高位,有利于下肢静脉血回流,注意保暖,预防并发症。
(7)给以心理护理,耐心解释,解除患者紧张、恐慌的不良情绪,以友善的态度、娴熟的技术赢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争取抢救时机。
(8)产后注意加强营养,并做好抗感染治疗及纠正贫血。
健康教育:
1、加强产褥期康复技巧宣教,教会产妇按摩子宫和检查子宫恢复的方法,指导产妇对会阴部伤口进行自我护理,按时进行复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2、产褥期禁止盆浴、性生活,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做好个人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