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始】
1.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和运用、针刺反应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下感应。
《灵枢注证发微》注:“盖邪气之来,其针下必紧而疾;谷气之来,其针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验者也。
”针刺反应分两类:一类出现于由浅入深的针刺过程中,认为不属针刺治疗效应,故称为“邪气”;一类出现于刺至一定深度或当刺的深度时,认为是针刺产生治疗效应的表现,故称为“谷气”。
2.针穴主治范围、选穴原则与方法
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3.病分阴阳,治有不同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
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四时气】
1.灸刺之法,必合四时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得气穴为定:得,彼此契合之意;气穴,指腧穴;定,宝。
2. 着痹、骨为干、肠中不便、疠风治法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疠风:麻风病
方食:孙鼎宜曰此为“食以所宜之食”,适宜病情的普通食物(不吃油腻助湿生痰的食物)
3.腹中常鸣治法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寒热病】
1.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治疗和预后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
取三阳之络(飞扬),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
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荥大都、
原太白)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
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齿
已槁,死不治。
槁腊:槁,枯干;腊,干肉,引申为干燥。
2. 天牖五部穴证治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瘖气鞭,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暴袭气蒙,耳目
不明,取天牖。
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杂病】杂病治疗特点:审证求经、辨经取穴
1.厥气逆于经的几种证型及治疗
厥,挟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縠縠,便溲难,取足太阴。
【标幽赋】窦汉卿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钓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定刺象木,或邪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拟于毫发,同贯多歧。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拘挛闭塞,追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
先审目意,次观肉分。
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郗腘之间,动脉相应。
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迳。
必准处,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心胀咽痛,针大冲而必除;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胸满腹痛刺内关,胁疼肋痛针飞虎。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眼痒眼疼,泻光明
于地五。
泻阴郗止盗汗,治小儿骨蒸;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中风环跳而宜刺,虚损天枢而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