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道上清·宋荦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
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2)简析本诗结尾句所使用的表现手法。
(4分)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魏了翁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1)诗作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标题中的“雪融”?(4分)首句中“雪初晴”写天已放晴,暗示“雪融”;尾句“四檐声”写窗外四檐融雪“滴答,滴答”的声音,再扣“雪融”。
(2)元代韦居安《梅磵诗话》评价此诗说:“后两句寄兴高远,人所传诵。
”请赏析后两句的妙处。
(4分)后两句,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诗人在由白雪、皓月、梅花构成的一个纯净、空明、幽雅的环境中捧读《周易》,意境清雅,寄托了诗人高沽的志趣。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此诗为诗人63岁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官至宰相。
(1)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
(4分)这一句使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2)诗贵含蓄,此诗三四句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语气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日暮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⑴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情景。
⑵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价说“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你认为诗人含蓄蕴藉之笔是哪一句?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含蓄蕴藉之笔是“何须花烬繁”。
整首诗表现了山村寂静的景色,景色冷淡。
最后一句诗人嗔怪灯花闪动,一切美好景色、恬静的氛围仿佛与己无关。
“江山非故园”“头白灯明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衰老感及怀念故园的愁绪。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赵鼎(宋)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技。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
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荣祥和。
1.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 为什么?“惊”字用得最好。
“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4分)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
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快乐,反衬南渡后客居的悲凉,突出了浓重的爱国之思。
示例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快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令人悲伤的现实,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
吊万人冢(唐)张蠙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1.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首句“兵罢淮边客路通”,落笔便写出诗人客游河淮地区的时间是在“兵罢”之后;(2分)“客路通”三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于战乱暂时结束的欣喜之情。
(3分)2.请赏析“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两句诗中“乱”、“孤”二字的妙处。
(6分)“乱”字写出了黑乌鸦遮天蔽日之多;乌鸦以食腐肉为生,万人冢上空乌鸦的狂欢乱舞,愈显出战乱中死人之众,使天空弥漫着一片凄寒之气,给人思绪上增添了悲切感。
(3分) “孤”字蕴含了对枉死者离乡背井、惨死他乡的无限同情,令人容易从枉死者联想到战争给幸存者所造成的家庭悲剧和心灵创伤。
(3分)宿业师山房待丁不大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螟。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青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苏径。
(1)请赏析颔联中“生”“满”两字的妙处。
(4分)(2)对尾联中诗人表现出来的心态,有人认为是焦急,有人认为是平和。
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1)“生”即生发,阵阵凉意从松林、月光中生出,弥漫整个山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夜色的淸冷。
〈2分)“满”即充满,淸风鸣泉交相呼应,萦绕耳际,以动衬静,精妙地写出了山中的幽静。
(2分)(2)观点一:焦急。
诗歌前全联景物的描写,表现出了时间的推移,夜色已深;(2分)故人期而未至,“孤”字更流露出诗人的焦急心态。
〈2分)观点二:平和。
诗歌前三联描写了一幅静谧淸幽的山中美景,表现了诗人心境的闲适;〈2分)故人期而未至,诗人抚琴等待,足见诗人心态的平和。
〈2分)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1.本诗的开头很别致,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作用。
(5分)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
“独有”“偏惊”两个词,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
(3分)结构上引出下面对江南新春景色的描写。
(2分)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6分)这首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江南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
(3分)以乐景反衬哀情,烘托了悲伤的感情。
(3分)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1)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诗歌首句描写了骆氏亭清静寂寥(或“凄清雅洁”、“凄清孤寂”)的环境特点。
触景生情,引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或:如此环境自然惹动怀友思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作铺垫。
)(2)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本诗是怀友诗,而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所以说此句是点晴之笔。
(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和诗人无法排遣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同意。
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
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
(3分)(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
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4分)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
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分)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分)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
(2分)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
(1分)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不一致。
(1分)白居易《醉歌》诗中“唱黄鸡”是“嗟老叹衰之词”,感叹人生苦短,表现了“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
(2分)苏轼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他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贬谪期间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