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2016-2)_824805321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2016-2)_824805321
2016年9月14日,第二课
(2)、中子的发现与原子核的组成
发现中子之前,人们猜测原子核是 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 这个假设可以解释原子核的质量和 电荷。
但也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与实验和理论不符。
例子:
氦核(质量数4,电荷数+2)的大小为:d 5fm
假设氦核中有电子,那么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不能大于2d,即 10fm
C
C
C
核子数、中子数、质子数和能态只要有一个不同, 就是不同的核素。
208 86 90 38 60
Tl Sr Co 60 Co
Pb Y Co 60m Co
208 82 91 39 58
两种核素,A同,Z、N不同。 两种核素,N同,A、Z不同。 两种核素,Z同,A、N不同。 两种核素,A、Z、N同,能态不同。
(N,Z)不同→半衰期不同,为什么?
Z N
1.1 原子核的组成、质量和半径 1.2 原子核稳定性及核素图
1.3 原子核的结合能(第一章重点)
1、原子核的结合能 2、质量亏损与质量过剩 3、比结合能及比结合能曲线
• 1932年查德威克(J. Chadwick)发现中子。
用 粒子轰击铍,铍放射出穿透 力很强的中性粒子,可以将含氢物 质中的质子击出,并证明其有与质 子相近的质量。 9 12
Be C n
1891~1974
(1935年诺贝尔奖)
实验中放出的是中子,而不是高能。
一些与发现中子的荣誉擦肩而过人
稳定核素的奇偶分类表:
Z e e o o N e o e o 名 称 偶偶核 偶奇核 奇偶核 奇奇核 稳定核素数目 167 56 53 9
偶偶核最稳定,稳定核最多; 为什么偶偶核最稳 其次是奇偶核和偶奇核;而奇 定? 奇核最不稳定,稳定核素最少。 稳定 实验表明,当质子、中子数目取某些数值的时候, 原子核特别稳定,这些数称为幻数: 壳层 Z = 2,8,20,28,50,82 模型 N = 2,8,20,28,50,82费米子
• 原子核的磁矩远远小于电子的磁矩?
原子核的磁矩为10-27J/T量级 vs 电子的磁矩为10-24J/T量级 如果电子在原子核中,为什么整个核的磁矩这样小?起码对A-Z为 奇的情况下,核的磁矩应该和玻尔磁子的量级相当?
结论:原子核不能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的密度:
A A 3 38 3 n ~ 10 / cm 3 3 V ( 4 / 3) R 4 r0
代入: mN 1.66 10 得:
N
24
g
8 3
nm N ~ 1.66 10 t / cm
结论:原子核密度为常数,且非常大。 远大于自然界中~10g/cm3的密度
1.1 原子核的组成、质量和半径
• 1930年,德国科学家Bothe 与 Becker • 1932年,居里夫人的女儿Irè ne 与Fré dé ric JoliotCurie夫妇
中子发现后,海森堡(W.Heisenberg) 很快提出,原子核 由 质子 和 中子 组成,并得到实验支持。 原子核 = 质子 + 中子 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
/chart/reColor.jsp?newColor=t12
稳定线
稳定线:
A较小时,N/Z~1; A较大时,N/Z>1。
经验公式
A Z 1.98 0.0155 A2 3
例如: Z为中等数值时,
N/Z ~ 1.4,
Z~90时, N/Z ~ 1.6。
208Pb
:Z=82,
N/Z=1.54
β稳定线
经验公式
ZN
A Z 1.98 0.0155 A 2 3
同位素
A较小时,N/Z~1; A较大时,N/Z>1。
例如:
Z~50时,N/Z ~ 1.4, Z~90时,N/Z~1.6, 208Pb:Z=82,N/Z=1.54
同中异荷素
核素图及稳定线的特点:
• 原子核角动量I的取值与核内粒子数的矛盾?
实验结果:
• A偶,则I为整数; • A奇,则I为半整数
但是依据质子-电子假想:
• Z偶,则I为整数; • Z奇,则I为半整数
• 决定原子核是费米子还是玻色子的是质量数A,还 是原子序数Z? 14N是玻色子,还是费米子?
质子,电子自旋为1/2,均为费米子
1
H
2
H
99.985%、0.015%
18
16
O
17
O
O
99.762%、0.038%、0.200%
(3)、同中异荷素(isotone) 中子数N相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互称为 同中异荷素。
也称为同中子素或同中异位素。
2 1
H1
3 2
He1
14 6
C8
16 8
O8
(4)、同量异位素(isobar) 质量数A相同,质子数Z不同的核素互称为 同量异位素。
40 18
Ar
40 19
K
7 3
Li
7 4
Be
(5)、同质异能素(isomer) 能态处于半衰期较长的激发态的核素称为 基态核素的同质异能素或同核异能素。 它的质子数 Z 和中子数 N 均与基态核素 相同。不是所有核素都有同质异能素,同质 异能素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
87 38
Sr
87 m 38
Sr
原子核究竟是由质子和 ?组成的。
• 1920年,Rutherford提出:
– 在某些情况下,也许质子和电子结合的很紧密, 构成了中性的粒子,这个假设的粒子被称作 “neutral doublets”。 – 这样的粒子也许有很新颖的特性,除非特别靠近 原子核,它的外场也许实际为零,结果使它可能 自由地穿透物质,它的存在也许很难用光谱仪进 行检测,也许不可能把它禁闭在密封的容器里。 它应该很容易进入原子结构内部,或者与核结合 在一起,或者被核的强场所分解…
13 6
C7 奇中子核,
Cl18 奇质子核。
(7)、 镜像核:中子数N、质子数Z互换的核素互称 镜像核素。
7 3
Li 4
7 4
Be 3
4、原子核的质量
质子数为Z,中子数为N 的原子核的质 量用 m(Z,A) 表示, 相应的原子的质量用 M(Z,A) 表示。
M ( Z , A) m( Z , A) Z m0 Be / c
(2)、同位素(isotope)和同位素丰度
具有相同质子数但质量数不同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称为某元素的同位素。(即Z相同,N不同,在元素周 期表中处于同一个位置,具有基本相同化学性质。)
1 1 235 92
H0 U143
2 1
H1
238 92
3 1
H2 氢的三种同位素;
铀的两种同位素。
U146
某元素中各同位素 天然含量 的 原子数百分比 称为同位素丰度。
由不确定关系:
hc 1240fm MeV 124 p MeV c 10 c fm c h
由相对论方程: E 2 ( pc)2 (m0c 2 )2 ( pc)2 得到电子能量为:
无电子。
E pc 124MeV
对比实验这一结论不存在,所以假设不成立,即核中
同质异能态:
87m
同质异能素所处的能态,是半衰期比较长的激发态。
Sr
激发态半衰期为2.81hr。
(6)、
偶偶核(e-e核)
均为偶数的核素。
4 2
奇奇核(o-o核)
质子数Z、中子数N 均为奇数的核素。
6 3
偶A核:质子数Z、中子数N
He 2
46 20
Ca 26
35 17
Li 3
32 15
P17
奇A核:偶奇核(e-o核)、奇偶核(o-e核)。
电荷(e)
0 +1 -1
19
1u 1.66053873 10 g
1e 1.602176462 10 C
24
2、原子核的表示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 单位正电荷。中子和质子质量相当,分别约等于一 个原子质量单位。核中中子和质子统称为核子,数 目以 A表示, A称为核子数或质量数,核中质子数记 为Z,中子数记为N。常用如下形式表示一个原子核:
核力半径和电荷分布半径。
它们结果相近,均与 A1/3 成正比。
R r0 A
13
13
电荷半径: R 1.20 0.30 A fm 核力半径: R 1.40 0.10 A1 3fm
重要结论: 原子核半径近似正比于A1/3,原子核体积近似正比于A。
4 4 3 3 V R r0 A A 3 3
核辐射物理及探测学
第一章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上节课重点: 核辐射物理中常用的物理量和单位 波粒二象性 不确定度关系
本节课请关注:
原子核的构成?中子的发现和中子的属性?核子的概念 如何用符号和数字来表示原子核? 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中异荷素等概念 原子核半径(体积)与核子数A的关系 核素图、β稳定线、丰中子/缺中子核素以及他们的衰变形式 原子核的结合能,定义及计算 质量亏损和质量过剩 原子核最后一个核子的结合能 两个原子核结合成一个原子核的结合能
1901~1976
因量子力学方面 贡献,获1932年 诺贝尔物理奖。
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电量为e。 电荷数为Z的原子核含有Z个质子和A-Z个中子。 核电荷数Z同时表示: 核内质子数,核的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中子、质子和电子的质量与电荷
质量
mn 1.00866492u 2 中子 939.565MeV / c mp 1.00727646u 2 质子 938.272MeV / c m0 (1 / 1836)u 电子 0.511MeV / 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