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纠纷案件民事申诉状

医疗纠纷案件民事申诉状

医疗纠纷案件民事申诉状医疗事件,我们常见的纠纷,下面小编为您献上医疗纠纷案件民事申诉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申诉状应该怎么写!医疗纠纷案件民事申诉状申诉人(原审原告):※※※,男:汉族,1984年8月1日出生,住址:※※※联系电话:※※※申诉人(原审原告):※※※,女,汉族,1987年6月23 日出生,住址:※※※号。

联系电话:※※※被申诉人(原审被告):※※※院,法定代表人:※※※,电话:※※※案由:申诉人因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一案,不服※※※县人民法院于2015年4月9日作出的(2014)※※※民初字第※※※号民事判决和※※※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16日作出的(2015)※※※民一终字第239号民事判决,特依法提起申诉。

请求事项:一、两级法院一、二审判决认定事实不准,判决不公正,特提起申诉,请求改判。

二、请求法院判令被上诉人的各项经济损失以及一、二审及申诉的诉讼费、鉴定费。

事实与理由:被申诉人不考虑患者身体虚弱的个体差异,使用常用的止咳平喘药盐酸氨溴索,且入院注射门诊用盐酸氨溴索药后,又使用同一种药物注射,伪造修改成入院使用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支持,超速度滴注,违反国家有关通报建议的技术规范;明知道患儿有铁幼粒红细胞贫血并在无生化结果前就诊断有多种病,不使用治疗该病的维生素B6;不及时输氧,而是在抢救时候才输氧;不慎重用药和谨慎观察,脱离岗位,错过抢救最佳时间。

用药、速度、输氧、不对症治疗铁幼粒红细胞贫血、错过抢救时机是五大致死的主要原因。

并在患者没有声音后,进行抢救之时,还伪造病历为:出现患儿偶有哭闹,出现抽泣样呼吸颠倒时间次序,颠倒事实等伪造修改病历。

住院时还注射门诊的药,却同时在16:00执行注射呋塞米,封存的药中都不见有呋塞米等药?没有取血却能够血样化验检测,且结果未出,就在《临时医嘱单》伪造功能衰竭药?尸检体表描述缺漏了主要的并且存在的肢体如手部等部位的瘀斑、皮疹,没有全程录像或照片显示手部等处皮疹,是不可采信的。

原告的儿子莫※※,9月龄,从2014年6月20日~23日连续四天由被告诊治,2014年6月20~22日,三天门诊,分别以腹泻病; 支气管炎、腹泻病腹泻病支气管炎作为诊断的疾病,20日和22日都注射维生素C、维生素B6等药物,是符合患者的患病史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治疗的;2014年6月21日注射头孢地嗪钠0.5g静脉滴注(皮试),利巴韦林注射液0.08g等;6月23日门诊药延迟到住院一直注射着的药物是:一组是注射0.9%氯化钠100ml(取50ml)+头孢唑肟钠0.5g 1支,25滴/分,1次/日;另一组是静脉5%葡萄糖(100ml/瓶)取50ml/瓶+盐酸氨溴索(15mg*8)15mg 1支(取10mg)20滴/分,1次/日等。

住院后17:30~18:00医院没有尽责,也没有记载;之后18:00抢救,至2014年6月24日1:15宣布患儿临床死亡。

一、二审后,从2014年6月24日12:10左右,封住抢救前的用药的药瓶。

抢救前使用了门诊的药物,住院后再用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和氨茶碱。

从而发现了患者真正死亡的原因。

从中午门诊,护士(包括护士长)打针很久没有刺入血管,就让下午转到住院部再注射;下午15:00注射门诊药物,15:40之后注射门诊第一瓶药液的一半并办理住院手续,就吊着药瓶拍胸照,患儿个爷爷回家拿钱和行李;15:40注射完门诊第一瓶药液;注射第二瓶药液一半多一点,患儿不安,吵闹,值班医务人员来看望,原告家属告知护士,询问肚子疼怎么办?护士答复没有关系;第三瓶滴注不久,便出现患儿哭闹不止,精神更加不安,医生用听筒器胸部听诊,护士拿机器夹手(应该是心电图);之后滴注第四瓶药液时,可是患儿依然哭闹不停,无法制止哭闹,多次按响铃,都没有医生和护士来,十多分钟后,再按响铃,医院一样没有人来,婴儿抽搐、哭闹、过了几分钟,患者哇的一声尖叫昏厥,嘴唇发绀,双手握拳、嘴唇发紫。

患儿的奶奶大声呼救医生,我的孩子不会哭了?? ,18:00的时候,上夜班的护士、医生才赶到听到患者危险,才急忙进行抢救。

20:00左右患儿的爷爷赶到医院,到22:30左右,医院让患儿的爷爷在告知书意见书、《病危(重)通知书三联单》共5份的材料以证实患儿用过这些医疗器械并催促患儿的爷爷补上签字。

2014年6月24日11:00左右才复印病历药方和护理记录等给患儿家属。

然而,被申诉人把18:00前患儿就没有声音,变成偶有哭闹,19:30才无心跳;以及在入院后继续使用盐酸氨溴索等以止咳平喘代替,是关键的影响全过程的改动,其他是急忙修改之中缺乏核对造成的小矛盾,医院方以莫须有的其他医院初步诊断患儿有地中海贫血,把患儿作为严重的基础性疾病造成死亡;且一审答辩以2014年6月24日被双方一起封存,从复印件中并没有修改病历的痕迹,没有修改的事实,从心跳停止到第二天,中午左右,完全有充足的时间修改、伪造电脑上的记录,且让患儿的爷爷签字的时候就开始实施,却百密而有一疏。

法院以没有证据证实修改病历,医院以止咳平喘专业性术语代替再次连续注射的盐酸氨溴索,这些不是修改事实和证据吗?二审法院不支持申诉人申请重新过错鉴定,违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十七条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二)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三)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的规定。

一,被上诉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1,违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了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的谨慎用药义务盐酸氨溴索具有排除黏痰、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可促使呼吸道黏膜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和增加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排除。

因此,祛痰治疗各年龄段的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多痰患者,功不可没,且经济实惠,疗效好。

极少数病例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应高度重视,及时抢救。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2年09月03日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9期)《警惕盐酸氨溴索注射剂的严重过敏反应》:氨溴索为溴已新在体内的活性代谢物,能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及气道液体分泌,使痰中的粘多糖蛋白纤维断裂,促进粘痰溶解,显著降低痰粘度,增强支气管粘膜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

适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疾病,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有关盐酸氨溴索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2973例,其中严重病例报告169例。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一般损害,三者合计占总例次的74.63%。

此外还有皮肤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等。

严重病例中,79例为儿童病例(占46.75%)。

鉴于与盐酸氨溴索注射剂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较多,除与药品本身特性有关外,还与多种因素如患者个体差异、超剂量使用、不合理给药途径、不当配伍用药、输液速度过快等有关,建议临床医生在使用盐酸氨溴索注射剂时,需注意用药剂量和特殊人群,避免超适应症用药,对有过敏史、高敏状态,如支气管哮喘等气道高反应患者慎用;严禁盐酸氨溴索注射剂与其他药品混合同瓶滴注,注意配伍用药,避免与偏碱性液体、头孢类抗生素、中药注射剂等配伍使用。

之后,据报道:2012年山东省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提醒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充分了解可能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严格掌握适应症,加强用药监护。

市民也要关注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问题,谨慎用药。

《广州日报》在2012年9月12日《盐酸氨溴索注射剂过敏反应儿童病例多超量使用》:医药行业似乎在这个初秋进入了多事之秋,地沟油事件还没过去,又被发现盐酸氨溴索注射剂存在严重过敏反应。

从对封存的抢救前用药的药瓶的证据可知。

抢救前使用了门诊的药物一组含有头孢唑肟钠,第二组就是含有盐酸氨溴索,就是血液还残留头孢唑肟钠,就接连注射而盐酸氨溴索,住院后还是用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氨茶碱还没有注射,就发生了药物过敏反应。

为何《临时医嘱单(2页)》没有记载这些用药,《长期医嘱单》记载:5%葡萄糖注射液50ml,20ml,氨茶碱注射液30mg,微泵注射(1.5小时)Qd ,而在《护理记录单(儿内科)》却使用专业术语:15:50~17:30,入院后按医嘱予止咳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下病重通知,为何之后抢救的药物详细记载,这里就以止咳平喘,可以糊弄医学鉴定和司法鉴定呢?这也是修改、伪造病历的修改处之一。

被申诉人一审答辩在婴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用量更大30mg/(kg.d),分4次。

从封存的四瓶用药中,就是重复注射了盐酸氨溴索。

是明显凭借以往的经验,忽视个体差异,忽视头孢类抗生素残留血液中造成的影响,疏忽大意以为可以避免,实际上却出现危害的结果。

二审时期,申诉人就提出:根据《实用儿科学》第1149页,进行静滴输液(输液量以60~80ml/kg.d为宜),静滴速度不可太快,应控制在5ml/kg.h以下,被申诉人以输液量20~30滴,每小时80~120毫升,已超过标准的3~4倍,引起心脏等及其他衰竭,导致心包积液,肺积液、胸腔积液,导致患儿死亡。

,被申诉人仅仅以不能作为采信依据的《司法鉴定意见书》等推辞,明显站不住脚,且违反上述《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9期)》的通报,以致注射盐酸氨溴索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与输液速度过快等有关。

2,被申诉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七条和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七条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第一:医院的医疗人员,应该知道明知道盐酸氨溴索虽然对各种呼吸道疾病经济实惠,疗效好。

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和建议,却不考虑患者身体虚弱的个体差异、超剂量使用、输液速度过快,不合理给药途径、不当配伍用药,注意配伍用药,明知第一组药液是头孢类抗生素、第二组的盐酸氨溴索注射后,会与血液中的留存的头孢唑肟钠发生配伍禁忌;第二:明知《盐酸氨溴索使用说明书》:2岁以下儿童:每天2次,每次7.5mg;均为缓慢静脉注射。

过敏反应极少出现,主要为皮疹。

极少病例出现严重的急性过敏性反应,门诊一次使用10mg盐酸氨溴索也属于超剂量使用;入院后,门诊药液还没有注射完,接着又使用盐酸氨溴索(见封存的药瓶),既然该病患者身体虚弱,应该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慎重用药,不该在超量使用,患儿出现吵闹等药物出现开始反应之下,还加大剂量,在第三瓶药液注射时候,就严重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第三:医疗人员需要密切注意是否出现过敏,可是在17:30~18:00没有护士和医生护理,致使出现婴儿哭闹的药物反应时候,疏忽大意,不予救护,不采取措施,延误30分钟时间,错过了最佳的急救时间;第四:本来在18:00之时,发现患者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声音了,《护理记录单》却记录:18:00患儿偶有哭闹,口周稍青灰色,有轻微呼吸凹征,18:30患儿突然出现反应低下,肤色紫绀,无自主呼吸,无心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