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孔乙己教案与教学反思精品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孔乙己教案与教学反思精品

5 孔乙己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阔绰、颓废、间或、营生、格局、不屑置辩”等词语及作家作品。

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抓住孔乙己的人物特征,感知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2.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体会作品以笑写悲刻画主人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主人翁、对国民寄予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艺术手法及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一、情境导入,走进孔乙己导语:鲁迅先生一生写过33篇小说,他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的是《孔乙己》。

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赞叹《孔乙己》写得好。

《孔乙己》这篇小说还被译成外文,传到国外。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精心塑造了这个形象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板书:孔乙己鲁迅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题孔乙己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知识与技能1.理解“阔绰、颓废、不屑置辩”等词语,了解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目标2.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抓住孔乙己的人物特征,感知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的方法。

2.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培养阅读和欣赏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的揭露和批判,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3年他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代表作还有小说集《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等。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小说以清朝末年为社会背景,当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已揭开序幕,新文化与复古逆流斗争激烈。

当时,北洋军阀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上推行复古主义。

鲁迅针对这一现状,写作了这篇小说,声讨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和毒害,具有较为深远的批判和教育意义。

读准字音茴.香豆(huí)阔绰.(chuò)踱.(duó)羼.水(chàn)荐.头(jiàn)涨.红(zhànɡ)绽.出(zhàn)哄.笑(hōnɡ)笔砚.(yàn)间.或(jiàn)颓.唐(tuí)附和.(hè)蘸.酒(zhàn)蒲.包(pú)咸亨..(xián hēnɡ)缠夹.(jiā)门槛.(kǎn)拭.(shì)辨清字形踱(duó)踱步绰(chuò)绰号渡(dù)渡船掉(diào)掉下镀(dù)镀金淖(nào)泥淖绽(zhàn)绽放锭(dìnɡ)银锭淀(diàn)沉淀理解词语格局:布置的格式。

唠唠叨叨: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大抵:大多。

阔绰:阔气。

羼:混合,掺杂。

新鲁迅先生一生写过33篇小说,他自己曾说,在他创作的短为伍。

直至最后因偷窃打折腿,仍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2.这篇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国民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冷漠麻木,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对比映衬,凸显主题。

孔乙己“第一次”与“最后一次”出场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对比描写凸显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与不幸遭遇;孔乙己与丁举人,科举考试的失败者与获胜者的对比,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众人的笑和孔乙己的苦的对比,表现了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社会现实。

2.描写生动,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鲜明地刻画了一个自命清高、迂腐懒惰、穷困潦倒、心地善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老书生形象。

如“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通过肖像描写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形象。

3.视角独特,布局精巧。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里,这样写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

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况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

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在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下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你会看到很多情景。

请你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描述一个你记忆深刻的场景。

车水马龙的街上人来人往,每个人都那么忙碌。

她拾起偏僻处的垃圾,又仔细地清扫地上的落叶。

枯黄的手在颤抖,银白的发被风吹得凌乱。

此时此刻坐在车里的人,谁会注意到与整座城市格格不入的她?比起西装革履的产业大亨,比起衣着新潮的摩登女郎,她才是最该引人注目的那道风景吧?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怎样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记叙文阅读(或小说阅读)中常见的考点。

[解题技法]先分清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描写,作用可以从下面筛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素材积累:“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

——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

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陈根生《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

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

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

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

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意料之外:超常的发挥(学生真切的感悟、体验)。

教师对这种现象的处理是否恰当。

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奇怪的是当学生有超常表现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漠然处置,甚至冷言相对。

为何?因为教师在过分地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与连续性,为的只是顺利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仍旧是让学生“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多的知识”。

教师的法宝(知识)怎会有错?但是最具讽刺的事实是,结果恰恰截然相反,学生不喜欢语文课的多了,语文成绩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阅读的现状更是让人担忧。

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已经使语文这门学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我在一节公开课上也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

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

如:学生在回答孔乙己两次出场哪一次给自己印象深的问题时,有说第一次的,也有说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自圆其说;在对孔乙己语言的赏析时,各抒己见,发言非常精彩。

学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并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教学内容上,经反复研读课文,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

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不是不须的就不使用多媒体技术。

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

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从而实现对小说主人公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感悟、联想、表达。

另外,我还设置了一个学生自由寻找文章内其他赏析点的环节,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评价上,我对学生一贯倾向于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一贯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

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思路,不可谓没有竭力考虑到学生,不可谓没有精心,精细。

然而,当一个学生在回答“你读了‘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这句话有何感受?”时,非常激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很冷!……”好一个“冷”字!我心里一惊,虽禁不住赞叹,但是我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而是从容的,按自己的设计去完成这节课的“任务”。

本应拍手叫绝的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本应是师生共赴的一次美丽的约会就此擦肩而过!如果我此刻抛开“我”的“设计”,按学生的思路做调整,就一定会是一次精彩的对话!由此,我想了许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