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第13讲-七上文言文预习《狼》-课件

七年级上册第13讲-七上文言文预习《狼》-课件

知识点一:《狼》
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 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 聊斋:书斋名;志异:记述奇异的故事 3、《狼》体裁:短篇小说。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 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 章”。
1、把握课内文言文的要点; 2、体会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揭示人性。
作业:
1、完成讲义上的课后作业。 2、复习本节课内容。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预习之《诫子书》
你听说过诸葛亮这个人吗?知道哪些与他相关的故事?
诱敌(来,用来)
③止:止有剩骨(“止”通“只”)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停止)
④乃: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 乃悟前狼假寐(才)
⑤前: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形容词,先前的) 狼不敢前 (动词,
上前)
⑥意:意暇甚(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想,打算)
⑦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方,名词)
3、古今异义:
蒲松龄自题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想一想:你对狼这种动物有哪些了解呢?
关于“狼”
狼属食肉目犬科犬属。外形和狼狗相似, 但吻略尖长,口稍宽阔,耳竖立不曲。尾挺直 状下垂;毛色棕灰,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栖息范围广,适应性强。中国除台湾、海南以 外,各省区均产。狼既耐热,又不畏严寒。夜 间活动。嗅觉敏锐,听觉良好。性残忍而机警, 极善奔跑,常采用穷追方式获得猎物。杂食性, 主要以鹿类、羚羊、兔等为食。
【文言梳理】
1、通假字:“止”通“只”,意思是 “只”。 (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
2、一词多义:
①之:复投之(代词,代骨头)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代词,代狼)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主谓之间,不译) 久之
(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②以:投以骨(把)以刀劈狼首(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
【字词基础】
缀(zhuì) 窘(jiǒng) 苫蔽((shànbì) 弛 (chí)眈(dān) 黠(xiá) 瞑(míng) 暇(xiá) 隧(suì) 尻(kāo)寐(mèi) 少时(shǎo) 积薪(xīn) 奔倚(yǐ)) 顷刻(qǐng) 变诈(zhà)
几个问题:
一、这篇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或给人怎样 的启示? 二、一位诗人用悲愤的笔调写下这样的诗句: “如今狼已经越来越少,荒野里尽是人在嗥 叫”。你是怎样理解的? 三、《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四、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 是什么?
①弛担持刀:弛,放下(古);松弛(今)。②屠自后断其股:股,大腿(古); 屁股(今)。
③一狼仍从:从,跟随(古);介词,常引出时间、地点(今)。
4、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 ②其一犬坐于前:犬,名。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 ⑤“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 5、特殊句式: 投以骨 倒装句兼省略句,应为“以骨投之”,意思是“把骨头 扔给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