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荨麻疹urticaria

荨麻疹urticaria


(二):激素
较严重病人使用 地塞米松 琥珀氢化可的松
(三):VitC、钙剂可降低血管 通透性
(四):拟交感神经药物
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肌 肉注射,也可加入高渗糖水静脉注 射
(五):对症处理
支气管痉挛、腹痛可予解痉剂
(六):抢救
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呼吸困难 是应立即抢救
发生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或粘膜 的局限性水肿
分获得性和遗传性
获得性
好发于眼睑、口唇、舌、外生殖器 等源自皮损为局限性肿胀,边缘不清,呈 肤色或淡红色,表面光亮有弹性感
瘙痒不明显 1~2天自行消退 治疗与荨麻疹相同
Ⅱ型变态反应
细胞毒型 多见于输血反应 由IgG,IgM,补体介
导 变应原(药物、微生物或细胞膜本
身的抗原成分) 与抗体结合后, 直接使RBC、WBC、PLT破坏,溶 解 如SLE中的贫血
Ⅲ型变态反应
抗原-抗体复合物型
IgE IgM 补体介导
变应原与抗体结合 形成中等分子量的
可溶性复合物
嗜酸性细胞升高提示肠寄生虫引起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风团是主要皮疹形态 有特异性
七:治疗
(一):抗组胺
与组胺竞争受体(H1、H2) 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 扑尔敏 赛庚啶 酮替芬 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 息斯敏 特非那定 氯雷他定 西替利
嗪 咪唑斯汀 阿伐斯丁 H2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沉淀于毛细管基
底膜 经过一系列变化 弹性
硬蛋白酶,胶原酶作用于胶原
主要有血清病性荨麻疹和血管炎
非变态反应型
直接作用于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 药物 阿托品 吗啡 阿斯匹林 毒素 蛇毒 昆虫毒素 食物 龙虾 蘑菇 简单化合物 胺等 物理或机械因子的直接作用 如搔抓
三:临床表现
主要皮损是风团 在皮肤上突然出现风团,呈鲜红色
或淡黄白色或苍白色,红色者为血 管渗出较轻;苍白色者是由较广泛 的渗出压迫毛细血管,产生贫血所 致 出现橘皮样
风团大小不等,大者可达10cm,有 时风团上可出现水疱
排列无规律 形态不规则
数小时可自行消退 不超过24小时 不留痕迹
也有水肿性红斑 偶有水疱和出血性皮损
有剧痒、烧灼感或刺痛感 极少数病人可不痒
三:发病机理
多数是Ⅰ型变态反应 少数是Ⅱ、Ⅲ型 Ⅰ型变态反应的机制 致敏源进入机体 诱导浆细胞产生
IgE抗体 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 粒细胞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再次进入机体 与IgE抗体特异 性结合 肥大细胞不稳定 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如组 胺 缓激肽 白三烯等 引起小血 管扩张 、 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收 缩和腺体分泌增加等 产生一 系列症状
三:临床表现
发生于儿童 以春、夏、秋季多见 基本损害为纺锤形鲜红色风团样丘疹,
1~2cm大小,其中央可有小水疱;经 纺锤的长轴多与皮纹平行;有的出现 伪足;成批发生,数目不定,多群集 剧痒 好发于腰、臀部和四肢,病期7~10天
四:治疗
去除致敏源 抗组胺制剂 外用止痒剂
血管性水肿(angiodema)
3:胆碱能性荨麻疹
主要是由于运动、受热、紧张等
躯体温度升高后,使乙酰胆碱作用 于肥大细胞而发病
风团面积较小,2~3mm,常发于躯 干和上肢,伴瘙痒,0.5~1h消退
可伴发乙酰胆碱引起的全身症状: 流涎、头痛、瞳孔缩小等
多于数年后自愈
五:实验室检查
血WBC升高,中性升高提示细菌感 染引起
①:0.1%肾上腺素 ②:地塞米松 琥珀氢化可的松 ③:生压药 支气管解痉药 ④:吸氧 ⑤:心肺复苏
(七):外用药
以止痒剂为主 复方炉甘石洗剂等
丘疹性荨麻疹 (urticaria papulosa)
一:定义
是一种发生在儿童的鲜红色风团样 丘疹性皮肤病
二:病因
节肢动物叮咬,也可能与胃肠道功 能紊乱有关
荨麻疹(urticaria)
一:定义
俗称“风疹块”,是由于皮肤、粘 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 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反应
15~25%的人一生中发过一次
二:病因
1:食物: 动物性蛋白 植物性食品 2:药物: 血清制品 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阿斯匹林 吗啡 可待因 阿托品等可直接
释放组胺 3:感染: 病毒 细菌 真菌等 4:物理因素: 冷 热 日光 压力 5:动物及植物因素: 皮毛 花粉 6:精神因素: 紧张 冲动 7:内脏及全身性疾病 : SLE 肿瘤
消化道受累可有恶心、呕吐、腹痛、 腹泻
喉头、支气管受累时可导致喉头水 肿,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 甚至窒息
四:分型
急性: 慢性: 病程大于6周,皮疹发作有一定规律

特殊类型
1:皮肤划痕症
又称人工荨麻疹
可单独发生或与荨麻疹伴发
2:寒冷性荨麻疹
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在 接触部位 发生风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