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谢强老师的总结文章规律1:对话部分考社会热点内容,多与中西方文化交流有关真题倒排:2006年11月外国人看中国文化2006年5月伦敦文化和中国春节2005年11月姚明在美国NBA2005年5月中国人和外国人对麦当劳不同的看法2004年11月新一代居民身份证2004年5月上海和上海世博会2003年11月讨论世界地球日复习建议:这部分考试难度最低,不是考翻译,而是考察的学生的基本听力和口语的能力。
这20分是学生必须要抢的20分。
复习时要紧紧扣住热门词汇和近期热门话题,对于中国和英美一些特有的背景词汇要特别突击一下,比如这次考试出现的中国“古钱”,上次考试出现的“春联”,和更早考试出现的“麦当劳”。
考试根源: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冲突,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是一名外事工作者,在中低层次的口译工作中必然面临的工作内容,这就是以实用为原则的人事部考试出这种题材的原因。
规律2:英译汉部分考大会发言,多为大会的基调发言。
真题倒排:2006年11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2006年5月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2005年11月全球气候变暖2005年5月亚洲的价值与繁荣2004年11月科学、信息和社会2004年5月介绍艾滋病2003年11月英国王妃戴安娜的新闻复习建议:最早的考试可以忽略不计,戴安娜为新闻体,艾滋病过于专业,因此最近5次考试再也没有重复过这样的题型。
因此,复习时应该紧紧扣住大会英语,背记有关大会英语的词汇和高频句子。
人事部指定教材的英译汉内容基本都是大会的演讲,尤其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参加各种大会的演讲,以及世界重大会议的基调发言,广大同学应用听译-视译-听译的办法复习,相信指定教材对考试的指向性。
不要过分偏离教材,按照自己的想象复习。
考试时的策略是,这40分拿到一半就是胜利,把标准调低一点,努力坚持,不要被不会的东西吓住,从而产生放弃的心理,或彻底地胡说八道。
考试根源:人事部三级口译考试是为社会提供职业的口译员,尤其是在各种会议上从事交替传译工作的口译员,因此其英译汉的题型必然以大会的背景为依托。
但毕竟只是三级,所以内容不可能过于专业和深奥,只能选择相对泛泛的内容,也就是用相对严肃的词汇讲大而空的内容,这正是会议基调发言的特点。
对话部分考题针对一般性外事活动中的听说能力,英译汉部分则是针对具体会议中的口译能力。
口译员基本不会坐在电视边翻译新闻,所以戴安娜那样的题目不会再出了。
换句话说,复习时不可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新闻听力方面,因为这不是口译的话题和题材。
规律3:汉译英部分考外交式的严肃讲话,或介绍中国政策和特色。
真题倒排:2006年11月北京市新春致词2006年5月香港和香港经济2005年11月介绍秦始皇兵马俑2005年5月新加坡和新加坡经济2004年11月亚洲经济和中国经济2004年5月中英外交关系2003年11月中美外交关系复习建议:这部分的内容最为稳定,复习时抓住指定教材中大而空的汉译英内容,因为口译书上的汉译英部分都是中国的领导在重大场合或重要时刻对外国人的讲话,以上每一次考试都有教材的影子。
考试时要从这里拿走30分以上,因为汉译英的要求会相对较低,大体说出意思就行,这毕竟是三级考试,不必在语言的细枝末节方面或所谓的“地道”方面太计较。
考试根源:口译译员在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就是站在中国的领导旁边,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政策、国情或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或在领导发表冠冕堂皇的外事讲话时进行视译或交替传译。
规律4:汉译英部分的间隔短于英译汉,因为英译汉只要听懂了就说的出来,中国人说中国话不存在速度问题;而中国人讲英语时速度会慢下来,所以这部分要快说,关键是熟练,考前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规律5:考试的英文朗读为英国人,学生要有针对性地适应英音。
规律6:数字的翻译是口译基础,每一次考试都会涉及,虽然相关内容不多,但对准确性的要求是百分之百,考前要从英译汉、汉译英两方面有针对性地结合句子、段落进行快速听说练习。
综上所述,人事部的考试是实用翻译派的代表性考试,其出题的依托都是一名中级的口译员实际会面对的情况,其判定你分数的标准也是社会的标准,实战的标准。
我觉得,因为大多数学习者都是学生,不了解口译的实战性,在复习时容易偏离正轨,所以大家应该把握住人事部的这个思路,认真结合其真题和指定教材复习,具体复习方法的建议在以下文章中。
相信你自己,只要复习对路,抓住窍门,这个考试完全可以通过。
------------------------------------------------------------------------------英语二级笔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考生英文水平较高,但中文水平比较低;意思理解,但表达不清;错字太多,甚至望文生义;2、对细节的理解和表达欠缺,译文缺乏文采;胡译、乱译、编译现象严重;译文翻译味太浓;3、知识面窄,语言基本功有待加强;4、翻译实践缺乏。
本次英语三级笔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翻译数字时,中文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混合使用,例如:七月8日,12月二十六日;2、英文理解能力不强,中文表达缺乏逻辑;3、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顺,死译现象比较严重;4、专有名词的固定译法没掌握;望文生义,整体把握不好;5、知识面有待拓宽,专业素质有待提高;6、英语语言基本功不扎实,时态、语态、名词单复数错误比较多;7、翻译实践不够。
本次英语二级口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听力较弱,句子结构欠佳,时态注意不够,词语搭配问题较多,语法错误较多;2、知识面不够宽,非语言知识缺乏;3、表达不流畅,语句联贯性、逻辑性较差,语音语调差,缺乏正确的语流;4、基本功不扎实,词汇量少,中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不强;5、缺乏实际口译经验;口译水平参差不齐。
本次英语三级口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语音、语调、语法,听力、理解及表达问题比较多,英译汉听不懂,汉译英句子组织乱;2、知识面窄,准备不充分,口译经验不足,背景知识欠缺,缺乏专业培训;3、译文不连贯,缺少逻辑,汉译英句子组织太散,把握整段语意和句型结构的能力有待提高;4、地区性口译水平差异大。
本次英语同声传译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英文整体水平有较大差距;2、听力、理解和表达能力有待提高;3、同声传译专业训练缺乏,同传技巧是很大弱点------------------------------------------------------------------------------ 二级口译写综述策略[写综述策略]这个题需要听完材料后,写一篇200词的概要。
首先,考生不要着急,要静下心来并集中注意力听材料。
同时,要记下一些关键词或者关键句。
之后,整理思路,写出提纲,组织成文。
在听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抓住每一部分的主题句,因为它表明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反映了段落的中心思想。
“听力综述”题一般有一些主要点和次要点。
根据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大纲,二级谝胧滴窕的考试目的是检验应试者的理解、记忆、信息处理及语言表达能力。
考试基本要求是发音正确,吐字清晰;语言规范,语流顺畅,语速适中;熟练运用口译技巧,完整、准确地译出原话内容,无错译、漏译。
二级谝胧滴窕考试包括“英汉交替传译”和“汉英交替传译”。
题量各占50%,含总量约1000单词的英语讲话两篇和总量约1000汉字的汉语讲话两篇。
英语二级口译考试选题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工业、农业、国情、法律、旅游等领域,要求考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
参加口译考试的考生应注重口译的准确、完整和表达能力。
语速要适中,口齿清楚、流畅、反应快,有应变能力,译文有感染力。
卢敏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我的二级口译考试已经通过。
二级笔译也同时通过,我知道论坛上有很多朋友也想考人事部的二级口译考试。
我当天考完试以后曾经把《口译综合》的summary贴上来,大家往前找找应该还能找得到。
今天我收拾柜子还看到了当时我的口译笔记(本来是不让带出来的,我不知道怎么懵懵懂懂地给带走了)。
正好整理一下,希望对将来考口译的朋友们有用。
5月28日的口译考试题目基本上没有涉及政治时事,也没有太涉及专业领域。
一下是四段题材英译中1 中国市场开放后的零售业竞争。
这篇文章总体上没有什么难度。
要说难也就是其中涉及的零售业数据。
我犯的最大一个错可可能就是把全年零售总额弄错了。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翻得对不对。
反正当时觉得数字很大,好几百亿,所以我一下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然后"WTO"我没有翻成“世贸组织”,因为WTO也用得很多。
这个没有问题。
如果临场翻译英文缩写一时反应不过来,就可以直接用英文。
现在回想起来,我翻完以后还听见有很多其他人在翻。
我后面那个翻译得基本就不着边际,有点属于自己编的。
但是当时也挺紧张,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其中涉及的经贸词汇大概有“零售retail”“批发wholesale”“分销distribute”“物流logistic”,以及几个零售业巨头,例如Wal-Mart, Carrefour。
我很幸运因为还曾经在沃尔玛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对零售业比较熟悉。
有一些属于细节用词的问题。
比如说我听到有人翻译为“外国零售公司”“外国零售商店”,其实应该是“外资零售企业”。
尽量选择比较书面的、准确的词汇翻译为好。
英译中2 中国电力紧缺,华东地区缺电,世界燃油价格上涨,大家转向使用新型能源,中国社会发展面临挑战。
我觉得这篇文章算是时事性比较强的一篇了。
一开始讲中国去年冬天华东电力紧缺。
其中涉及了几个发电和需电的数字,大概都是百万千瓦级的。
然后是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每桶多少美元。
然后是集中发电方法。
其中水电站建设周期长,火电站面临污染问题。
然后能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某些制约,以及将来中国发展的能源缺口。
这篇文章主要的难点在于句子比较长,而且从句多,数据多。
需要记好口译笔记,理清思路。
我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特别明显,我这个考场最后几个翻完的人,根本就是在发挥想象乱编。
逻辑联想固然重要,但是一定要仔细听清楚磁带说的是什么。
中译英1 中国教育现状,大学升学竞争激烈,许多中国学生去留学,联合国进行的统计数字,国内贵族学校涌现,非官方渠道教育融资出现。
这篇文章作为中译英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了。
因为教育题材一般是最熟悉的题材。
其中涉及一些说法,例如:大学入学竞争激烈 fierce competition in entering colleges 出国留学 to pursue oversea studies,学费 tuition,国民生产总值 GDP,联合国 UN,调查 survey,统计数据 statistics。
总体不算很难。
比较难的可能会是后来讲的贵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