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2021年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2)1.1目的和依据 (2)1.2适用范围 (2)1.3工作原则 (2)第二章组织管理 (2)2.1防控领导小组 (2)2.2巡检监测小组 (3)2.3应急处置小组 (4)第三章疫情报告 (4)3.1疫情的报告 (4)第四章疫情监测 (5)4.1诊断规范 (5)4.2早期发现 (7)4.3精准检测 (8)4.4检测技术支持 (10)第五章应急处置 (11)5.1疫点清除 (11)5.2清除策略 (12)5.3清除过程中的消毒 (12)5.4清除后场地及设施设备消毒 (13)5.5清除后环境监测与评估 (15)5.6操作规程 (16)第六章控制措施 (16)6.1增加防控意识 (16)6.2建立ASF生物安全防控圈 (16)6.3建立场外生物安全体系 (17)6.4健全场内生物安全体系 (17)6.5科学实施日常监测 (18)6.6优化种猪繁育模式,保障种源供给 (19)6.7严把饲料关 (20)6.8猪舍管理 (21)第七章附则 (23)非洲猪瘟防控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1.1目的和依据为了确保在发生非洲猪瘟(下称“ASF”)疫情时,能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ASF疫情,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疫情对畜牧业及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护猪场健康发展,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20年版)《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1.2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公司范围内所涉及的重大动物疫病疫情控制应急工作。
1.3工作原则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控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第二章组织管理2.1防控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职责:①负责组织制定公司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预案;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负责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协调有关生产区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按照规定及时上报有关疫病防控信息。
②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领导,增强疫病防控意识,把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养殖场生产的生命线,将防控ASF列入动物疫病防控的头等大事来落实,增加ASF防控设施投入,加强消毒、检测等,改善猪场相关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动物疫病防控顺利实施。
③对巡检监测小组、应急处置小组等组织的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
2.2巡检监测小组组长:成员:职责:①做好疫情的监测、预报,并制定疫情控制和扑灭的技术方案。
了解猪场周边环境及养殖情况。
②做好ASFV样品的采集、检测及处理工作,与第三方机构开展技术合作。
做好猪场、饲料场的日常消毒杀菌等工作。
③针对猪场员工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熟悉了解ASF的临床症状。
④做好饲料加工原料的检验检测,严把饲料关。
2.3应急处置小组组长:成员:职责:①组织公司人员参加疫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
②处置扑杀动物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做好污染物和场所的消毒及无害化处理,做好饲养场所及周围环境的消毒。
储备消毒药品、监测试剂、防护用品、交通及通讯工具等。
③对员工应对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置进行系统培训。
在未发生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状态下,有计划地开展培训演练,确保公司扑灭疫情的应急能力。
第三章疫情报告3.1疫情的报告3.1.1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XXXX经理3.1.2发现发生非洲猪瘟、疑似重大动物疫病或生猪、野猪异常死亡等情况时,必须立即向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向本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1.3报告内容: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日龄、数量、死亡情况。
3.1.4自ASF疫情初步诊断之日起,应每天上报一次疫情;最后一个病例处理后,疫情后续进展情况每周上报一次以上,直至封锁令解除。
3.1.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阻碍他人报告重大动物疫情。
第四章疫情监测4.1诊断规范4.1.1流行病学4.1.1.1传染源: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下称“ASFV”)的家猪、野猪(包括病猪、康复猪和隐性感染猪)和钝缘软蜱等为主要传染源。
4.1.1.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ASFV感染猪或ASFV污染物(餐厨废弃物、饲料、饮水、圈舍、垫草、衣物、用具、车辆等)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4.1.1.3易感动物:家猪和欧亚野猪高度易感,无明显的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
疣猪和薮猪虽可感染,但不表现明显临床症状。
4.1.1.4潜伏期:因毒株、宿主和感染途径的不同,潜伏期有所差异,一般为 5至19天,最长可达 21天。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将潜伏期定为15天。
4.1.1.5发病率和病死率:不同毒株致病性有所差异,强毒力毒株可导致感染猪在 12至14天内 100% 死亡,中等毒力毒株造成的病死率一般为 30%至50% ,低毒力毒株仅引起少量猪死亡。
4.1.1.6季节性:该病季节性不明显。
4.1.2临床表现4.1.2.1最急性: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4.1.2.2急性:体温可高达 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可视黏膜潮红、发绀。
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腹泻,粪便带血。
共济失调或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其它神经症状。
妊娠母猪流产。
病死率可达100% 。
病程4至10天。
4.1.2.3亚急性: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
体温波动无规律,一般高于 40.5℃。
仔猪病死率较高。
病程 5至30天。
4.1.2.4慢性:波状热,呼吸困难,湿咳。
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毛色暗淡。
关节肿胀,皮肤溃疡。
死亡率低。
病程2至15个月。
4.1.3病理变化典型的病理变化包括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肺脏表面有出血点,心内膜和心外膜有大量出血点,胃、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胆囊、膀胱出血;肺脏肿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体,气管内有血性泡沫样粘液;脾脏肿大,易碎,呈暗红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点,边缘钝圆,有时出现边缘梗死,颌下淋巴结、腹腔淋巴结肿大,严重出血。
最急性型的个体可能不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
4.2早期发现为尽早发现ASF疫情,首先要让猪场全体员工熟悉ASF的临床症状。
了解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养猪场户、无害化处理等情况,密切关注周边生猪异常死亡情况,及时发现疫情隐患。
猪场应做好日常巡检,时刻关注本猪场各个环节的猪只异常情况,包括猪只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体温变化、体表变化和经产母猪表现等。
一旦发现可疑症状,第一时间采样自检(采样优先顺序:鼻腔拭子>唾液>阴门拭子>肛门拭子)。
4.2.1精神状态:及时发现栏舍内眼神异常猪只(这时猪只可能还未排毒)、精神沉郁的猪只,并及时采样和自检。
猪场要积极发动一线员工关注异常猪只,提前发现猪只异常并及时采样。
4.2.2采食情况:关注群体和个体猪只的采食情况,对于采食量稍微减少(排除饲料因素),要尽快采样检测。
采食量明显下降的猪只一般会伴随着体温升高。
4.2.3体温变化:及时关注猪只体温,如果发现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猪只,应及时采样检测。
为了防止测量体温时交叉污染,须戴手套和穿防护服,采用远红外体温计测温,尽量不入栏。
使用传统体温计必须一猪一换。
4.2.4体表变化:看到皮肤发红猪只,表明猪只处于发烧状态。
另外,有些猪只打针时出现凝血不良。
对于这些异常猪只要及时采样进行检测。
4.2.5经产母猪的表现:经产母猪除上述临床表现外,还会出现流产。
ASF造成流产有别于其他疫病常见的黑胎或白胎,会出现胎儿均质发红。
4.3精准检测为实现快速准确检测,样品采集非常关键。
当疫情暴发(被动监测)时,监测组应针对患病猪、死亡猪及猪舍环境进行采样;而在常规监测时,应对易感猪群及环境(如出猪台、场区大门等风险较大的地方)进行采样;如果是针对处于精准清除的群体,采样的数量可以适当加大。
采样应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并在采集每头猪只后更换一次性手套。
触碰猪只、料槽、栏杆后,及时更换一次性手套。
采血时,必须做到每采集1头猪只更换1个新的针头,以免造成病毒传播。
进行自检的相关样品应有记好标签,样品质量良好。
所有采样后的防护用品焚烧或高压处理。
4.3.1疑似发病猪区采样4.3.1.1采样工作准备准备长的棉签(15厘米以上)、医用纱布、自封袋、一次性注射器、防护服、一次性长臂手套、鞋套、大的塑料袋(或塑料布,用于包裹病死猪)、记号笔、记录纸、笔、甲醛溶液、离心管、拉链式自封袋、垃圾袋、录像机(手机)、手电筒、拖布、消毒药、火焰喷枪等。
4.3.1.2样品类型①疑似猪只口鼻拭子。
将每头猪口、鼻拭子收集于同一采样管中,以便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减少工作量。
拭子装于离心管内,建议将样品保存于4℃,立刻开展自检。
②病死动物的腹股沟淋巴结。
突然死亡的猪只,由于血液及脏器中携带大量的病毒,建议仅采集腹股沟淋巴结。
③全血。
用含有抗凝血剂的真空采血管,从颈静脉、前腔静脉或耳静脉抽取全血。
如果猪只已经死亡,可以立即从心脏采血。
不宜使用肝素作为抗凝剂,因其可以抑制PCR反应而造成假阴性。
④血清。
使用未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从颈静脉、前腔静脉、耳缘静脉,或剖检过程收集血液样品。
⑤器官和组织样品。
不推荐进行剖检采样,因易造成ASFV 的扩散。
必须在保障生物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剖检,所有的猪器官和组织均可用于检测ASFV,但脾脏、淋巴结、肝脏、扁桃体、心脏、肺、肾脏及骨髓等含毒量较高。
⑥环境样品。
以区块为单位,对风险等级进行区域采样。
如猪场内所有墙体、地面、设备等表面进行全覆盖采样。
生产区内:包括各区间猪舍内所有区间单元墙体、地面、风机、地沟、设备、水线、料线等。
采样应全覆盖包括死角、料槽底部等不易采集到的位置。
生产区外:对可能的风险区域进行采样,包括出猪台、场区大门、料塔、下水道、员工宿舍、储物间、浴室、办公室、餐厅厨房、车辆、水源等所有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
4.3.2废弃物处理采样结束后,做好尸体、场地、物品、个人防护用品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对不同场点尽量安排不同的采样人员,避免交叉污染。
4.3.3快速精准检测如具备条件,应开展PCR自检,当猪场周边和自己猪场受到威胁时做好疫情排查与监测,为疫情处置和精准清除提供技术支撑。
由于PCR检测技术灵敏,极微量的污染即可造成假阳性,对PCR实验室进行分区管理可以避免检测污染。
应根据条件将PCR实验室分为试剂准备区、样本制备区、产物扩增区等。
如暂无条件开展PCR自检,应第一时间联系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
4.3.4疫情报告在检测中发现疑似样本情况的,防控领导小组应及时上报当地农业部门,按照ASF疫情处置方案要求进行处置。
4.3.5人员管控ASF传播的最大风险是通过水和人的传播,病毒在栏舍或限位栏之间的传播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