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卷西游记
(二)主要教科书观点: 1、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西游 记》前后主题是不同的。前七回以“大闹天宫”开始,“突 出了全书的战斗性的主题,同时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到全书首 要的地位”,而“大闹天宫”的以失败告终,“寓言般地概 括了封建社会人民斗争失败的历史悲剧,表现了‘佛法无边’ 和封建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思 想还不能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从十三回起到全书结 束,“作品也转入了另一个主题”,“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 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 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相当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 代的社会现实。” 2、社科院文学所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大闹 天宫’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反 抗。”而“西天取经的故事通过幻想的情节,在很大程度上, 反映了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勇敢前进的精神,反映了中国人 民摧毁社会上一切邪恶势力以及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信心。” 3、章培恒等《中国文学史》则认为:《西游记》前七回 反映的是人性的自由本质与不得不接受制约的矛盾处境;八 十一难主要是表现人必须经历千难万险才能获得完善和幸福。
第二节 《西游记》的主题
一、《西游记》的主要内容 《西游记》基本上是由三个板块构成的。一(1—7)是 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故事,二(8—12)是唐僧来历及取 经缘由;三(13—100)是西天取经故事。 二、西游记的主题 (一)主要观点: 《西游记》的主题是最具有争议性的一个话题。代表性 的说法有:禅书说;阐发《大学》的修身之书说;修道之书 说;游戏说;滑稽与玩世说;农民起义说,人民斗争说;叛 逆投降说;歌颂市民说;安天医国说;房术说;反映人生说; 追求真理说;表现理想经故事进入平话与戏曲创作而渐趋定型的阶段。 西游故事在元杂剧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并进一步神怪化,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尤其 是杨景贤六本二十四折的《西游记杂剧》,它从唐僧的出身 家世写起,然后由观音菩萨安排奉旨取经,先后收白马、孙 悟空(孙悟空闹天宫压在山下),沙僧、猪八戒等为弟子, 经过女王逼婚、火焰山等磨难,最后取回真经。剧中的人物 和情节都与后来的《西游记》相似。如孙悟空神通广大、铜 筋铁骨、火眼金睛、变化多端、筋斗云十万八千里、金棍藏 在耳朵里等等。而且杂剧《西游记》也充满了喜剧意味。 在话本创作方面,至迟在元明之际出现了一部《西游记 平话》。《朴通事谚解》中曾记载有人去买书,要买《西游 记》,别人劝他不要买平话小说,要买四书五经,他说: “《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另外书中还转引了《车 迟国斗圣》的故事。与现在的《西游记》的四十六回相同。 在书的注解中也有八条关系到《西游记》故事。如大闹天宫 的故事、一些妖魔的名字都已经具备。从这些片断材料看, 它大大发展了西天取经的主体故事,孙悟空的形象已相当生 动,至此,西游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结构已大体定型。
(三)近年来的新观点: 1、张锦池《西游记考论》提出本书的主要创作意图是探 究:“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治平人才以及如何对待如 何对待这类人才的问题。认为道学之中已几无治平之人,期望 能有观音式的人物去发现和起用孙悟空式的人物,以扫荡社会 邪恶势力,共建玉华国式的王道乐土。” 2、王志尧等《论西游记的主旨》认为:“取经”就是汲 取经验。吴承恩借助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印度的经历,组织了一 个取经的班子,其成员都是需要磨砺学习才能符合社会要求的 人。取经只是个外壳,其目的在于让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犯有 各种错误的头脑不健全的无孔、无能、无精之辈包括唐僧这个 空头理论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去读无字之书。去西天取经, 就是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汲取经验,取精学能的意思。 3、原形精神说:从外观上看,《西游记》与神话相比可 以说是同中有异。其题材、形象及其存在的怪异世界都有着明 显的神话韵味,具有脱胎神话的痕迹。但是无论是和中国的还 是外国的上古神话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人类成年期的特征。它 是系统而自觉的文学,而不是零碎朦胧的神话。而前后两个大 的部分,正好形成了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 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惧艰险的追求探索 精神。
三、版本: 《西游记》的版本较为复杂。可以约略 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区别在于唐僧出 身的有无。 现存最早的明代刊本为万历20年金陵世 德堂本,题“华阳洞天主人校”。清代繁本 系统均题名为丘处机,并根据“释厄传”补 入唐僧出身故事。简本有两种,朱鼎臣编的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和杨志和编的《西游 记传》。简本与繁本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 前者是后者的缩写本。
3. 明代是西游故事的总结与写定阶段。 在世代累积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明代 中叶又有大手笔对流传久远的西游故事做出 了创造性的总结,最终写成《西游记》这部 神奇浪漫的巨著,其中既有艺术文字方面的 加工、整理,也有思想内涵方面的提炼、升 华。
二、作者: 现存明代刊本一般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校”。 后来清代多数刊本题为丘处机撰。实际上,邱处机 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别是一部作品。清代中叶以 后,吴玉搢等根据《天启淮安府志》等材料认为 《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但未得到响应。1920年 代,胡适、鲁迅力倡此说,后渐渐得到广泛认同。 但具体作者为谁,目前仍有争论。 吴承恩,151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江苏淮安人。少年即有文名,可惜屡试不第,到 到 三十多岁才补岁贡。曾任长兴县丞,后辞官。 吴承恩一生仕途坎坷,对现实有深刻的体察, 为人善谐好谑,创作风格幽默诙谐。除《西游记》 以外,他还著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和志怪小说 集《禹鼎志》(今失传,只留有序)。
第五章 《西游记》
第一节 《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和 版本
一、成书(三个阶段): 1. 唐宋时期是由历史故事向民间故事、俗讲演变的阶段。 唐代贞观年间,僧人玄奘为了弄清佛经教义,到天竺取 经。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跋涉几万里,历时十七年,终于取 得600多部梵文经典回到长安。 归国后,玄奘奉旨口述西行见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 《大唐西域记》,后来其弟子慧立、彦悰又写了《大唐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述他的取经经历。二书主要是记录历 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也带有传奇性和神异性。 因为取经故事本身具有的传奇色彩,所以从唐代开始, 一些笔记小说如《大唐新语》、《独异志》等中就出现了一 些神奇传闻。真正将这一事件衍化为文学故事形态的是南宋 时刊印的“讲经”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该书将一些 神化故事与取经事件融为一体,使文学化的取经故事已具雏 形。书中出现了三藏法师、猴行者、深沙神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