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

新生儿科健康教育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概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于早产儿,主要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引起,表现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病因:由于早产儿肺脏发育不成熟肺泡壁缺少表面活性物质,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不能扩张,严重缺氧和酸中毒。

早产儿、母亲有糖尿病或剖宫产娩出的婴儿发病率较高;窒息也常为诱发因素。

临床表现:出生时可正常,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表现为呼气性呻吟、鼻翼扇动、发绀、三凹征、呼吸节律不整,并可有呼吸暂停。

胸廓开始可隆起,以后渐下陷,肺呼吸音减低,可有细小啰音。

38~48小时为极期,重者多在3天内死亡,病情较轻者3天后渐好转,如并发脑室内出血、肺炎则预后更差。

治疗及护理措施:
1.注意保暖,保持正常体温。

2.纠正缺氧。

3.必要时使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4.加强营养。

5.严格加强消毒隔离制度,以有效地预防交叉感染。

出院指导:
1.宝宝是早产儿,抵抗力低下,注意保暖,减少室内人员的逗留和流动。

2.呼吸能力差,应选用较细的奶孔,柔软的奶嘴喂养,防止呛奶。

3.早期干预,多听音乐和宝宝交流。

4.提倡袋鼠式护理,促进母子感情,给宝宝安全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
概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由于多种引起肠粘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病因:
1.肠道供血不足,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2.饮食因素。

3.细菌感染可能与胃肠道缺血、感染、高渗喂养急高粘稠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

大多发生于生后2周内。

起病多急,轻重不一,症状多样。

主要表现为:
1.腹胀常为首发症状,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而后全腹胀。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呕吐呕吐物带胆汁或咖啡色液体。

无呕吐的患儿常可自胃中抽出含胆汁或咖啡渣样胃内容物。

3.腹泻、血便一般先有腹泻,排水样便,每日5~6次,甚至10次左右。

起病1~2天或数日后可排血便,为鲜血、果酱样、黑便或仅于大便中带血丝。

偶有便秘者。

4.其他表现感染中毒症状轻微的患儿体温多正常,可表现为哭闹、拒乳。

感染中毒表现严重,精神萎靡,衰弱无力,可有体温不升、青紫、黄疸、休克、酸中毒。

严重者可有DIC 表现,四肢厥冷、苍白甚至面色青灰。

并发败血症者,全身中毒症状更重。

并发腹膜炎时,腹胀严重,患儿情况更差,腹壁发红、发硬或发亮、水肿。

早产儿易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治疗及护理:
1.给予禁食禁食期间注意静脉补充营养。

2.胃肠减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引流液由胆汁转变为白色的胃液即可拔管。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输血浆、新鲜血等支持疗法。

4.抗生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应用。

5.外科治疗。

出院指导:
1.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应严格按说明配制。

2.做好奶瓶、奶具的消毒,预防腹泻。

3.注意观察宝宝有无腹胀,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

4.如呕吐,注意呕吐物的量、性质、次数,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5.注意保暖。

概述: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其特点,需要及早诊断和正确处理。

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严重呼吸道疾病。

由于新生儿呼吸器官和功能不成熟,如不及时治疗,就很容易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败血症乃至死亡。

病因:
1.出生前感染:多发生在宫内或产时,如母孕期受细菌、病毒等感染或难产。

2.出生后感染:可有脐炎、皮肤感染和败血症时病原菌经血行入肺感染所致,或被别人传播感染。

临床表现:症状多不典型,少数有咳嗽,体温可不升高。

主要症状是口周发紫、口吐泡沫、呼吸困难、呼吸快,大于45次/分,可能伴有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剑突下凹陷叫三凹征)等表现。

精神萎靡、少哭、不哭、拒乳。

有时就是感冒症状,如鼻塞、呛奶。

护理:最重要的是细心护理,抗菌治疗和正确的呼吸道管理。

1.保暖。

2.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痰。

3.必要时氧气治疗。

4.抗菌治疗。

出院指导:
1.细心喂养,防止呛奶。

2.注意保暖,有条件者保持室温在18~20℃,湿度在55~65%,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

3.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经常洗澡更衣。

概述:新生儿腹泻又称为新生儿消化不良以及新生儿肠炎。

是由多种病原、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病因:
1.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机体防疫力差。

2.喂养不当。

3.吸收不良,见于对牛奶蛋白过敏,或糖类耐受性不良。

4.肠道感染,多种细菌、病毒均能引起。

临床表现:病程<2周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为慢性腹泻。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轻症一日腹泻次数在10次以下,每次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

有酸味。

粪质不多,常见白色奶瓣和泡沫,可混有少量粘液。

偶有呕吐、溢乳、纳差、精神尚好。

重者腹泻一日在10次以上,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频繁呕吐。

短时间内明显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2.全身症状:高热或体温不升,精神萎、腹胀、尿少、四肢冷、皮肤发花等,可有脱水和酸中毒。

治疗及护理措施:
1.调整饮食。

2.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3.合理用药,控制感染。

4.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加强臀部皮肤的护理,防止红臀的发生。

出院指导:
1.非乳糖不耐受的患儿,提倡母乳喂养,每次喂奶前母亲洗净双手,并清洁奶头方可喂奶。

2.做好奶瓶、奶具消毒。

奶瓶、奶头用后清洗干净煮沸20分钟,吃剩的奶液倒掉。

3.接触宝宝前必须洗手。

如母亲生病而停喂母乳,等康复后继续喂奶。

4.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性状、颜色、气味。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选用全棉衣物。

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涂油保护。

新生儿脓疱疹
概述:新生儿脓疱疹是一种新生儿期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传染性强,容易发生自身接触感染和互相传播。

病因:
1.新生儿皮肤防御功能不健全和对细菌特别敏感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2.营养不良、空气温热、皮肤皱褶处皮肤浸渍也是本病发病的促发因素之一。

3.传染源主要是医护人员或母亲。

临床表现:出生4-10日内发病,一般好发在头面部、尿布包裹区和皮肤的皱褶处,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也可波及到全身。

在气候炎热的夏天或包裹太多以及皮肤出汗多时更容易发生。

脓疱表皮薄,大小不等,周围无红晕,较周围皮肤稍隆起,疱液开始呈现黄色,不久浑,大疱破裂后可见鲜红色湿润的基底面,此后可结一层黄色的薄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痕迹。

轻症患儿没有全身症状,重症患儿常有发热,吃奶不好等。

治疗及护理:以局部治疗为主。

1.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可用野菊花25g煮水洗澡,每日1-2次。

2.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3.脓疱较多,病变较广泛或者全身症状较重,应全身治疗,及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静滴。

4.保持室温在24-26℃左右,湿度55-65%,室内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每日通风2次。

每天沐浴更衣,沐浴时动作轻柔,皮肤皱褶处洗干净。

选择宽松柔软的棉制衣服,勤换尿布,保持身体清洁干净。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交叉感染,对脓疱疹感染者进行床边隔离,洗澡时一人一盆一巾一体温计。

操作后要认真消毒手,病房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分钟,患儿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

出院指导:
1.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特别是臀部、腋下、颈部。

每日洗澡,洗澡后擦干皮肤皱褶水分,保持干燥。

2.衣服选择柔软、舒适、容易穿换的棉织物,尿布选择柔软而吸水性强的,勿用塑料或橡皮包裹。

3.保持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避免对流风,宝宝不可睡在风口。

夏季不宜长期睡空调房间,防止空调病。

冬季注意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

温度55-65%。

4.接触宝宝前后洗手,如家中有传染病者勿接触宝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