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根管充填术后发生疼痛的原因。
方法:选择根管治疗的1500颗牙齿,术后随访5A内疼痛情况进行x线检查。
结果:欠填26例40%,
超填17例26%,牙周炎7例占11%,根折4例占6%,不明原因8例占12%,
合创伤3例5%。
结论:根管治疗受个体影响,患牙解剖变异多,医生临床经验
及治疗条件不同均可出现疼痛,应尽可能避免。
【中图分类号】R7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162-01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nalysis of the root canal filling postoperative pain. Method: 1500 tooth root canal treatment, pain in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5A x-ray examination. Results: owed to fill 26 cases, 17 cases over filling, periodontitis 7
cases ,root fracture and 4 cases ,unexplained 8 cases, co-trauma 3 cases. Conclusion:
by the individual impact of root canal treatment, teeth anatomical variations, doctors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treatment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can be painful and should be avoided whenever possible.
根管治疗术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
近年来,由于超声、激光
和显微治疗等技术引入根管治疗术后,根管只来哦越来越规范、围观、精细和高效。
[1]虽然说根管治疗是保留患牙的主要手段,但是充填后疼痛又是在临床工作
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我就在我们科室从2005年到2012年底出现的疼痛患者65
例进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六年来在我科室因牙髓炎和根尖炎进行根管治疗的患牙1500颗,术后2-5a
内发生疼痛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1.2治疗方法
所用患牙都要拍摄x现片,然后开放,拔髓。
根管预备,用15号牙胶尖拍x
光片测量根管长度,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根管,干燥后樟脑酚棉捻根管
消毒,氧化锌暂封6-7天,以患牙无疼痛、棉捻干燥无渗出为充填适应症,给予
根管充填剂(上海二医张江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加牙胶尖进行根管充填,采用冷
测压充填法,距离根尖孔0.5-1.5为恰填标准。
1.3观察指标
样本为根管充填术后2-5a内发生疼痛的为观察对象。
2 结果
所有患牙中随访5天,结果有65颗患牙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占治疗患牙的
4.3%.然后给这些牙齿进行x线检查,了解牙周情况及其他原因。
通过检查发现
欠填26例占疼痛牙齿的40%,超填17例占疼痛牙齿的26%,牙周炎7例占疼
痛牙齿的11%,根折4例占疼痛牙齿的6%,不明原因8例占疼痛牙齿的12%,合创伤3例占疼痛牙齿的5%。
3 讨论
根管治疗一直以来是牙髓炎和根尖周病的基本方法和最佳选择。
疼痛是根管
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如何减少和避免充填后疼痛是所有口腔科医生的目标。
常见的疼痛的原因主要为根管充填物的刺激、根管超填、欠填所致等[2-3]。
笔者通过对疼痛患牙的统计分析主要原因:
①超填和欠填占到最大比例66%.跟根管变异较多有关,对弯曲打的根管侧
枝根管,进行完善充填是很难的。
需要较高的技术以及先进的充填器械。
对根管的判断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高标准的牙片也是必须的。
②还有就是一些比较严重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牙周袋比较深,发病率还比较高,如果对这些患牙仅仅做根管治疗,遗漏牙周治疗,是会照成牙齿疼痛的主要原因。
感染时无处不在的。
③根折是经过根管治疗后的牙齿,营养跟不上造成牙齿质地疏松,甚至有些牙齿本身存在隐裂并没有被发现,或者其本身的解剖结构有关(牙尖较陡等),还有患者喜欢要坚硬的食物。
这种情况一般到最后只能拔除患牙。
④原因不明的疼痛可能是侧枝根管或者是患者的心理原因等造成
⑤合创伤主要是由于医生在充填牙齿时造成的牙周膜损伤引起疼痛,医源性强经过调整咬合疼痛即可缓解。
总之,经过对充填后牙齿疼痛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得到,我们口腔医生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来完成根管治疗,要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避免充填后疼。
参考文献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30.
[2]朱英.乳牙根管治疗术失败原因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5,15(6):359.
[3]曹采方.临床牙周病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