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制度设计
目录
1.2 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2)
1.2.5 产品试制管理制度 (2)
1.3 技术开发应用管理制度 (7)
1.3.4 技术引进管理制度 (7)
1.4 技术研发管理流程设计 (15)
1.4.1 产品研发管理流程 (15)
1.4.2 工艺技术管理流程 (16)
1.2 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1.2.5 产品试制管理制度
下面是某企业制定的产品试制管理制度,供读者参考。
技术上、经济上作全面的评价,以确定是否可进入下阶段试制或正式投产。
第18条 样品的技术鉴定
对样品或者小批试制产品组织技术鉴定,履行技术鉴定书签字手续,其技术鉴定的结论内容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样品鉴定结论内容
(1)审查样品试制结果、设计结构和图样的合理性、工艺性,以及特种材料解决的可能性等,确定能否投入小批试制。
(2)明确样品应改进的事项。
2.小批试制鉴定结论内容
(1)审查产品的可靠性,审查生产工艺、工具与产品测试设备,审查各种技术资料的完备与可靠程度,以及资源供应、外购外协件定点定型情况等,确定产品能否投入批量生产。
(2)明确产品制造中应改进的事项,作好产品生产工程评价。
第19条 顾客测试
1.应将通过技术鉴定的样品投入顾客测试中,在使用测试过程中,将试制出的新产品交给选定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让他们免费使用并提出修改意见。
一般情况下,可选择企业内部员工来完成测试。
2.在产品使用测试过程中应注意提取消费者对新产品的反应和评价等有效信息,以达到以下5个方面的目的。
产品测试目的图
第20条 样品的修正
按照顾客的建议和偏好,对测试产品进行微小的调整和改进、修正,形成
发现该产品的
设计缺点 评价该产品的商业前景
为制订新产品的市场营销计划提供资料
发现新产品对
各个细分市场
的吸引力 评价其他产
品的配方
1.3 技术开发应用管理制度
1.3.4 技术引进管理制度
下面是某企业制定的技术引进管理制度,供读者参考。
引进合同原则上应采用相应的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的格式文本。
第19条合同条款的拟定
1.合同中必须包含下列16条主要条款,不得遗漏。
1.项目名称
2.合同主体
3.项目内容、范围、技术要求
4.技术信息、资料及其要求提交的期限、地点和方式
5.履行合同的计划、进度、期限、地点和方式
6.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7.技术秘密的范围和保密期限
8.技术成果所有权的界定、归属和分享比例
9.承担风险责任的界定
10.项目验收的技术标准和方式
11.技术使用费或报酬的价款、支付方式和时间
12.违约金或者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
13.后续技术改进的预定、技术所有权归属的份额、经费来源
14.争议的解决方法、方式
15.名词和术语的界定与解释
16.合同有效期
技术引进合同主要条款说明图
2.技术引进成交价格既与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社会性、实用性等相关,也与技术本身的复杂程度、投资额度的大小相关。
技术引进合同中的转让价格应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及法人代表协商确定。
3.对于与技术引进相匹配的进口设备、仪表、工具等引进物资,技术部应在充分了解其性能和价格的基础上择优签约。
第20条合同的生效条件
1.技术引进合同经当时双方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双方有效公章后生效;对方为自然人的,由该自然人签字并注明其身份证号码、住所等方可生效。
2.在合同书中,由技术引进项目负责人作为我方“委托代理人”进行签
1.4.1 产品研发管理流程
部门(人员)步骤总经办研发决策委员
会
研发项目立项
研发部
生产部等
相关部门
调研分析
项目立项
项目计划
审审
项目实施
提出修改意见
生产、财务、
市场建议
研发设计产品试制移交投产
开始
跟进
协助评估修订
研发设计
监督配合
产品设计说明书
修正、改进
审
试制准备
样品试制协助
鉴定、测试
修正批量试制审
投产
结束
组织验收
审
项目方案
新产品移交
试制总结
部门(人员) 步骤
技术副总 技术部经理 工艺技术开发
技术工程师
生产部
工艺技术实施
编制工艺文件
工艺验证与定型
产品工艺性审查
编制工艺方案 设计生产方案
方案论证
方案修改 设计工装设备
编制工艺规程
编制工艺文件
工艺验证计划
工艺验证准备
开始
审
协助
协助
审
签
工艺验证
修改、整理工艺文件 工艺验证备案
下发工艺文件
复核工艺文件
下发生产工人
检查工艺落实
情况 执行工艺
产品检查
结束
工艺确认
审
工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