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ELISA标准操作及技术服务的常见问题分析

ELISA标准操作及技术服务的常见问题分析

ELISA标准操作及技术服务的常见问题分析一.ELISA 标准操作要点优质的试剂,良好的仪器和正确的操作是保证ELISA 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必要条件。

ELISA 中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包括用于洗涤的,应为新鲜的和高质量的本公司要求使用的纯化水电导率小于1.5μs/cm。

1. 标本的采取和保存大部分ELISA 检测均以血清为标本。

血清标本可按常规方法采集,应注意避免溶血,红细胞溶解时会释放出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物质,以HRP 为标记的E LISA 测定中,溶血标本可能会增加非特异性显色。

血清标本宜在新鲜时检测。

如有细菌污染,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一般说来,在5 天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放置于4℃,标本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导致血清I gG 聚合,使间接法的试剂本底加深。

超过一周测定的需-20℃保存。

冻结血清融解后,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匀并避免产生气泡。

混浊或有沉淀的血清标本应先离心或过滤,澄清后再检测。

反复冻融会使抗体效价跌落,所以测抗体的血清标本如需保存作多次检测,宜少量分装冰存。

保存血清自采集时就应注意无菌操作,也可加入适当防腐剂。

抗凝不完全的标本因纤维蛋白原的干扰而造成假阳性,建议尽量不用抗凝血尤其是肝素抗凝剂。

2.加样加样时应将所加物加在ELISA 板孔的底部,避免加在孔壁上部,并注意不可溅出。

3.保温在建立ELISA 方法作反应动力学研究时,实验表明,两次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37℃经1-2 小时,产物的生成可达顶峰。

为避免蒸发,板上应加盖,也可用塑料贴封纸或保鲜膜覆盖板孔,反应板不宜叠放,以保证各板的温度都能迅速平衡。

应注意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应按规定力求准确。

由于公司的试剂盒温育是在空气浴中完成,采用水浴会造成值偏高或花板。

另外温育中还有边缘效应,边上的值会偏高,建议为了客观的判断结果,将质控放在非边缘位置。

4.洗涤洗涤在ELISA 过程中虽不是一个反应步骤,但却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ELSIA就是靠洗涤来达到分离游离的和结合的酶标记物的目的。

通过洗涤以清除残留在板孔中没能与固相抗原或抗体结合的物质,以及在反应过程中非特异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的干扰物质。

聚苯乙烯等塑料对蛋白质的吸附是普遍性的,而在洗涤时应把这种非特异性吸附的干扰物质洗涤下来。

可以说在ELISA 操作中,洗涤是最主要的关键技术,应引起操作者的高度重视,操作者应严格按要求洗涤,不得马虎。

洗涤液多为含非离子型洗涤剂的中性缓冲液。

聚苯乙烯载体与蛋白质的结合是疏水性的,非离子型洗涤剂既含疏水基团,也含亲水基团,其疏水基团与蛋白质的疏水基团借疏水键结合,从而削弱蛋白质与固相载体的结合,并借助于亲水基团和水分子的结合作用,使蛋白质回复到水溶液状态,从而脱离固相载体。

洗涤液中的非离子型洗涤剂一般是吐温20,其浓度可在0.05%-0.2%之间,高于0.2%时,可使包被在固相上的抗原或抗体解吸附而减低试验的灵敏度。

洗板时注意各种试剂盒的洗液不要混用。

如果洗液需要稀释,应按要求稀释,所用的水电导率最好在1.5us/cm 之下,洗液如果结晶应待其融解后配制。

保证洗板浸泡时间为40 秒左右,孔内液体被洗板机吸收得越干净洗涤效果更好,手工洗板防止洗液在孔内形成气泡。

5. 显色和比色TMB 经HRP 作用后,约40 分钟显色达顶峰,随即逐渐减弱,至2 小时后即可完全消退至无色。

TMB 的终止液有多种,叠氮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酶抑制剂均可使反应终止。

这类终止剂尚能使蓝色维持较长时间(12-24 小时)不褪,是目视判断的良好终止剂。

此外,各类酸性终止液则会使蓝色转变成黄色,此时可用特定的波长(450nm)测读吸光值。

酶标比色仪简称酶标仪,通常指专用于测读ELISA 结果吸光度的光度计。

酶标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测读速度、读数的准确性、重复性、精确度和可测范围、线性等等。

优良的酶标仪的读数一般可精确到0.001,准确性为±1%,重复性达0.5%。

酶标仪不应安置在阳光或强光照射下,操作时室温宜在15~30℃,使用前先预热仪器15-30 分钟,测读结果更稳定。

测读A 值时,要选用产物的敏感吸收峰,如OPD 用492nm 波长。

有的酶标仪可用双波长式测读,即每孔先后测读两次,第一次在最适波长(W1),第二次在不敏感波长(W2),两次测定间不移动ELISA 板的位置,最终测得的A 值为两者之差(W1-W2)。

双波长式测读可减少由容器上的划痕或指印等造成的光干扰。

二.本底及假阳性产生的原因分析1. 基因工程抗原与合成肽抗原的区别1.1 基因工程抗原是抗原基因在质粒载体中原核或真核表达的蛋白质抗原,多以大肠杆菌或酵母菌为表达系统。

该类抗原与合成肽相比具有以下特点:a.分子量大。

合成肽采用化学方法制备,由于工艺的局限,合成数量有限,只能达到数百个氨基酸;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备的抗原,分子量更大。

b.稳定性好。

包被的抗原的稳定性可使试剂盒的效期得到保证,早期以合成肽为包被抗原的试剂盒效期只有3-4 个月,采用基因工程抗原后效期大大延长了。

c.基因工程抗原将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基因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包含更多的抗原决定簇,可提高试剂盒的灵敏度,提高检出率。

d.纯化难度大。

基因工程抗原的纯化技术难度较大。

1.2 合成多肽抗原是根据蛋白质抗原分子的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多肽片段。

合成肽抗原有以下特点:a.分子量太小b.一般只含有一个抗原决定簇c.纯度高d.稳定性差由于基因工程抗原较于合成肽抗原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ELISA 诊断试剂经历了从合成肽向基因工程抗原的过渡。

就HCV ELISA 试剂盒来讲,第一代产品为合成肽抗原,主要是HCV 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肽片段;第二代产品包被的抗原既有基因工程抗原又有合成肽,只是当时的基因工程抗原不全,仅包括了HCV 的核心区片段;第三代产品基本上采用了基因工程抗原,而且这些抗原包括更多、更稳定、纯度更高的HCV 特异性抗原。

第三代试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以反应本底的好坏来衡量ELISA 反应试剂盒,因此有些厂家为了保持较好的本底采用了单片段基因工程抗原及合成肽包被,该类试剂盒的流行病学敏感度不够,稳定性也成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也有厂家坚持试剂盒高的流行病学敏感度,科学得对待反应结果。

2.假阳性本底产生的原因2. 1 抗原因素2.1. 1 融合蛋白对基因工程抗原特异性的影响。

以丙肝诊断试剂盒为例为例,因为包被的基因工程抗原为融合蛋白,包含了来自表达载体的一些序列,因此可以与血清中抗大肠杆菌的因子发生反应而产生了可疑标本。

ELISA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ELISA试验以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对试验的检测效果影响较大,如不注意,有可能导致显色不全、花板等结果。

我将操作中各个环节常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总结于下,以期给同行带来一些启发,提高试验质量。

下面分析Elisa试验操作中可能影响结果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1 选择试剂选择质量优良的检测试剂,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操作前将试剂在室温下平衡30-60分钟。

2 加样可能原因:1)血清或血浆标本分离不好即进行加样;2)手工操作中,加样板过多造成加样后放入孵箱前等待时间过长(特别是室内温度较高时);3)加完标本再加酶试剂时酶溅出孔外。

解决办法:1)标本为血清:最好将血液先自然存放1-2小时后,再用3000rmp 离心15分钟;标本为血浆:必须使用含抗凝剂的血液标本收集管,采血后必须立即颠倒采血管混合5-10次,放置一段时间后,3000rpm离心15分钟;若在几天内检测,可放在2-8℃冰箱中,若要贮存,则置于-2 0℃的低温冰箱内。

2) 加样后及时放入孵箱。

3) 加酶试剂后用吸水纸在酶标板表面轻拭吸干。

4) 如果采用AT或其他全自动加样,最好选择FAME或其他后处理仪器加酶试剂。

5) 标本较多时,请分批操作。

3 孵育可能原因:1) 孵育时未贴封片或加盖,使标本或稀释液蒸发,吸附于孔壁,难于清洗彻底;2) 孵育时间人为延长,导致非特异性结合紧附于反应孔周围,难以清洗彻底。

解决办法:1) 贴封片或加盖;2) 按说明步骤严格控制操作时间。

4 洗板可能原因:1) 采用手工洗板,孔与孔之间液体交叉。

2) 采用半自动洗板机洗板时,洗液量不足,导致洗板不彻底;洗板针堵塞,抽吸不完全;洗板不畅,导致洗板效果差。

3) 反应板过多造成洗板等待时间长。

解决办法:1) 保证洗液注满各孔,洗板针畅通,洗完板后最好在吸水纸(选择干净、无或少尘的吸水材料)上轻轻拍干;2) 合理安排,或多用几台洗板机。

5 显色可能原因:1) 显色剂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或使用过期显色剂;2) 加显色剂时溅出孔外造成液体回流。

解决办法:1) 显色剂尽量在临用前配制,坚持不用过期显色剂,肉眼可见浅蓝色的TMB显色剂不用;2) 加样时保持显色剂不外流;3) A、B液应避免接触金属器械。

6 终止可能原因如加终止液时产生较多气泡,导致假阳性增加。

所以在加终止液时应避免产生气泡。

7 读板如读板时板底不清洁等。

应保证酶标板清洁。

所以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保证酶标板不接触次氯酸; 尽可能实现ELISA检测标准自动化,有效提高检测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选择优良试剂外,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同时作好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以严谨的工作作风检测每一份标本,才能保证检测质量。

现在国内已有相当数量的单位拥有全自动酶标仪,这对于实现ELISA标准化检测、提高检测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ELISA中非特异性显色原因分析 生物谷网站【摘要】:影响ELISA中非特异性显色的原因很多,如试剂盒特异性、检验标本中含酶标记物的干扰物,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本文就这一原因作一简要分析,以便可以通过以上措施把非特异显色降至最低限度,从而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并得到更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关键词】ELISA 非特异性显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自1971年自问世以来,以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安全,而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开创了免疫学诊断的新纪元。

但同其它免疫诊断方法一样酶免试剂在它的研究、生产及使用中常常会碰到非特异性问题,本文就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原因及如何采取一些措施,消除非特异性显色作一分析。

1、试剂盒特异性因素1、1 固相载体的选择。

ELISA中常用的固相载体有微量滴定板、小珠和小试管三种,以微量滴定板最为常见[1]。

它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孔底透明度高,空白值低,各板之间、同一板各孔之间性能相近。

聚苯乙烯ELISA板由于原料的不同和制作工艺的差别,各产品的质量差异很大。

因此,在选择试剂盒同时要对其使用的微孔板型号进行认证,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