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峰蜇人防治技术方案

胡峰蜇人防治技术方案

胡蜂蜇人预防与控制技术方案
为科学控制胡蜂危害,有效预防胡蜂蜇人事件发生,确保广大群众生命安全,根据胡蜂生物特性,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了解胡蜂生物学习性
胡蜂,又称为马蜂、黄蜂,以胡蜂总科的黑盾胡蜂、黑基胡蜂及黑绒虎头蜂、黑腹虎头蜂、黑虎头蜂等为主,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

(一)形态特征
该蜂体大而凶猛,体长约19-27mm,棕黑色,腹部2-6节黑色,头胸部具密集的棕色毛,中胸背板中隆线明显。

胸腹节黑色,有中纵沟。

腹部被棕色毛。

翅为棕色。

各足基节、转节、腿节、跗节黑色,足其余部分为棕色。

(二)生物习性
1、胡蜂1年常可发生3代(每代指从卵、到幼虫、蛹最后到成虫的过程),有的品种发生1-2代,以受精雌蜂过冬。

到深秋季节,气温降低至15-17℃时开始离巢,至10月下旬气温低于11℃左右、全部离巢,迁居至石洞、草堆等比较温暖处避寒过冬,常数十、数百只聚成一团,抵御寒冷。

第2年春季气温转暖,达到14-15℃时,即开始散团,重新活跃起来,选择适合生活的地方筑巢入居,继续交配、产卵、孵化、变蛹和羽化。

2、胡蜂巢的构筑材料多为木质,如草根、树皮、锯木屑等。

建造的体积一般较宽大,蜂巢先呈圆球体,约12-14cm,后增大呈长梨形,蜂群增加后,蜂巢直径会增加到20cm以上,高达
40-90cm,常称为“葫芦包”,每群蜂数目可达1-2万只。

蜂巢
常筑在林内树叉上或土穴、树洞中,有时在村镇居民窗前檐下筑巢,处所多为比较避风向阳的环境。

胡蜂的巢每年只住半年,秋季离巢后就废弃不用,来年春天重筑新巢。

3、胡蜂是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尖利的大牙。

胡蜂食性复杂,除了吸食花蜜外,成虫还具捕食性,树上的毛毛虫、小青虫,都是它的捕食目标。

由于胡蜂捕食的对象都是害虫,这一点上,它与蜜蜂一样都是益虫。

胡蜂分有毒和无毒两种,有毒的是雌蜂。

4、胡蜂和蜜蜂都有群居的生活习惯,但其排外,护幼、护巢习性很强。

它们的脾气比蜜蜂更暴躁,更“好战”,对于误闯进来的成员,会群起而攻之,将其杀死。

胡蜂蜇完人还能活着,胡蜂的螫针细长,蜇完人后可以顺利带出。

虽然每次蜇完人后,它们的“战斗力”会减弱,但休息一段时间后就会复原,并且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而蜜蜂的螫针与内脏相连,蜇完人后内脏也会随螫针一同被拔出,它们一生只能蜇一次人,并且蜇伤人后会很快死去。

二、胡蜂危害人畜原因分析
胡蜂是有益昆虫,它能捕食其他昆虫的幼虫、消灭森林和农田中的害虫。

根据观察,每只胡蜂每年可捕食1000只苍蝇和1000只害虫,一个蜂巢可控制5000亩森林免遭害虫危害,维持森林昆虫生态平衡;胡蜂蜂房有祛风、杀虫、解毒的功效,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胡蜂作为和人一样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有时又会和人类产生矛盾,甚至给人类造成重大伤害。

胡蜂伤人畜原因共6种。

一是气候原因。

胡蜂主要的食物是蠕虫昆虫,气候变暖,蠕虫类昆虫数量增加,为胡蜂提供了丰富食物资源,造成大量繁殖。

二是生态改善,胡蜂的量大增。

以前村子周边的树木少,现在退耕还林,树木多了,胡蜂又回到村子周围,在一些房檐下、大树、电杆、广告牌上安家。

三是人为干扰。

村民劳动活动频繁,无意识间侵犯了胡蜂,胡蜂可能以为要抢夺食物或者要攻击它,就群起而攻之,而且穷追不舍。

四是香味物质招惹。

胡蜂对化妆品、食物调料中的香味剂等化学物质比较敏感,使用化妆品的人容易受到攻击。

五是胡蜂毒性增强。

胡蜂蜇人后、死亡几率较以前大增,与胡蜂适应环境、综合毒素毒性较以前变得更大有关。

三、胡蜂危害的防范与救治
(一)预防方法
1、降低胡蜂筑巢的机会:经常注意观察院落周边树木、田埂小洞、房檐下,如发现胡蜂筑巢,应通过喷洒农药等办法及时趋离,或请专业人员清除,可减少胡蜂在树上、泥土中筑巢机会。

2、减少招惹胡蜂的东西:蜂类嗅觉极为敏锐,特别是对糖类和芳香性物质趋性强烈。

因此,一是不要在空旷的地方摆放没有掩盖的糖类食物及饮品,以免吸引胡蜂结集。

二是由于化妆品内含的化学合成物质和气味往往模仿天然花香,容易招来胡蜂。

胡蜂对气味特别敏感,有的人在出门前习惯喷些香水,有些人喜欢用香味很浓的化妆品,当胡蜂闻到这些香味时,就会受到刺激,
接着攻击的欲望就会被激起,追着香气的发散体,毫不留情地蜇下去。

因此到林区等胡蜂经常活动场所,出行前不要涂抹化妆品。

3、避开胡蜂:若遇胡蜂巢应绕行避开,不要靠近。

在野外扎营或在林间、杂草丛生的农地干活时,应观察周边环境,避免在蜂巢附近宿营和活动。

(二)防护方法
1、不要攻击胡蜂:胡蜂轻易不会攻击人畜,出现胡蜂攻击人畜,多是人畜有意或无意地刺激、伤害了它们。

如果不巧你与胡蜂撞个正着,或者发现有一两只胡蜂在你面前打转,一定要快速躲闪,不要轻易出手。

很多人在与胡蜂相遇后,在慌乱中都会出手将其打死。

当打死一只胡蜂后,它们会在临死前释放一种独有的气味,作为危险信号传递给同伴,在接收到同伴传递过来的信号后,同窝马蜂就会立马飞奔过来,进行支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马蜂赶来攻击你,有时也会惹得马蜂倾巢而出过来报复。

零星几只蜂在身边飞舞骚扰时,不必理会。

蜂停在身体上时轻轻抖落即可。

2、科学应对胡蜂群攻击:万一被蜂群攻击,要尽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不要迅速奔跑,可蹲伏不动,不要反复扑打。

在胡蜂分布密集区作业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部的防护。

3、蜇伤情况紧急处理:被胡蜂蜇伤,伤口通常不大,但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过敏现象,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紧急处理方法是:一是检查蜇伤处,若有毒刺遗留即用镊子拔除,用拔火罐法吸出毒液。

二是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或3%硼酸溶液洗涂伤口(马蜂毒呈弱碱性,要用食醋涂抹伤口,酸碱中和,使毒性减弱。

)。

此外,还可用风油精、清凉油等消除蜂毒,但千万不可以用红药水或碘酒擦拭,那样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加重肿胀。

三是遇到蜇伤严重患者,在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并尽快到医院就诊。

四、控制技术方法
胡蜂是有益昆虫,是农业害虫的天敌,林区内的胡蜂应加强保护。

但如果胡蜂出现在村镇、道路、学校、医院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方,并且对人和家禽产生危害和威胁,则应进行控制。

1、适时摘巢。

春季在城镇周围、道路两侧、游憩林区、登山路径等区域,及时进行普查,于胡蜂蜂巢小巢期及时摘除并在空旷处焚烧。

2、焚毁蜂群。

深秋季节,当气温降低至15-17度时胡蜂就开始离巢,迁居至石洞、草堆等比较温暖处去避寒,常数百只聚拢抱成一团,抵御寒冷。

对不在林区发现的蜂群可用火焚烧。

3、药剂灭杀。

发现蜂巢或蜂群,及时采用高压喷雾器喷施菊酯类、有机磷类农药。

也可采用自动敷药法,捕到胡蜂后,放入100~150ml的瓶内,瓶内放置“毁巢灵”粉剂,借胡蜂挣脱振翅的气流,自动将粉药均匀地敷散到蜂体各部分,打开瓶盖放蜂回巢,即可很快污染全巢,达到毁除蜂巢的目的。

胡蜂有造巢吸水的特点,于蜂吸水的地方,可人工挖掘水坑或放置盛水器皿,加入农药,当胡蜂吸水时即会中毒死亡。

在放置农药时,要注意人畜饮水安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