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应力管桩技术地的要求

预应力管桩技术地的要求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要求一、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适用于成都万科所有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的招投标及现场安装指导。

本标准规定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术语、原材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二、依据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除另有注明外,本工程须符合设计、图纸和相关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 22:2005),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图集)》(03SG40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DB51/5070-2010),四川省标准。

三、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采用离心方式成型的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80)环形截面桩(代号PHC,以下简称管桩)。

3.2 管桩基础由管桩和连接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建(构)筑物基础。

3.3 填芯混凝土灌填在管桩内腔的混凝土。

3.4 静载荷试验桩通过静载荷试验取得承载力等相关参数的试桩。

3.5 送桩基桩沉桩过程中借助送桩器将桩端送至满足设计要求深度的施工措施。

3.6 锤击沉桩法利用打桩设备的锤击能量将桩沉入土(岩)层的施工方法。

3.7 静压沉桩法利用静压设备将桩沉入土(岩)层的施工方法。

3.8 收锤标准将桩端沉至设计要求时终止锤击的施工控制条件。

四、管桩尺寸4.1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常用规格(表1)(注:根据需要,也可以生产其他规格的管桩,但应符合《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中的相关规定。

)4.2管桩的结构形状和基本尺寸应符合图1和表2的规定。

4.3管桩的长度应包括桩身和接头。

五、原材料及制作工艺5.1 原材料5.1.1水泥5.1.1.1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42.5,优先采用硅酸盐水泥,其次普通硅酸盐水泥,其质量要求应符合GB175《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规定。

5.1.1.2水泥进厂时,应有质量保证书或产品合格证。

5.1.1.3水泥存放应按厂家、品种、强度等级、批号分别贮存并加以标明,水泥贮存期不得超过三个月,过期或对质量有怀疑时应进行水泥质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得使用。

5.1.2细骨料5.1.2.1宜采用天然硬质中粗砂,细度模数宜为2.5~3.2,其质量应符合GB/T14684《建筑用砂》的规定。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含泥量应小于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时含泥量应小于2%。

5.1.2.2不得使用未经淡化的海砂。

若采用淡化的海砂,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得超过0.06%。

5.1.3粗骨料5.1.3.1应采用碎石,其最大粒径不大于25mm,且不得超过钢筋净距的3/4,其质量应符合GB/T14685《建筑用卵石、碎石》的规定。

5.1.3.2碎石必须经过筛洗后才能使用;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含泥量应小于0.5%,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时含泥量应小于1%。

5.1.3.3碎石的岩体抗压强度宜大于所配混凝土强度的1.5倍。

5.1.4水5.1.4.1混凝土拌和用水不得含有影响水泥正常凝结和硬化的有害杂质和油质。

其质量应符合JGJ63《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规定。

5.1.4.2不得使用海水。

5.1.5外加剂5.1.5.1质量应符合GB8076《混凝土外加剂》的规定;不得采用含有氯盐或有害物的外加剂。

5.1.5.2选用外加剂应经过试验验证后确定。

5.1.6掺合料5.1.6.1掺合料宜采用硅砂粉、矿渣微粉、粉煤灰或硅灰等,硅砂粉的质量应符合JC/T950-2005 中表1 的有关规定,矿渣微粉的质量不低于GB/T18046-2008 表1 中S95 级的有关规定,粉煤灰的质量不低于GB/T1596-2005 中Ⅱ级F类的有关规定,硅灰的质量应符合GB/T18736-2002中表1的有关规定。

5.1.6.2当采用其他品种的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鉴定,确认符合管桩混凝土质量要求时,方可使用。

5.1.7钢材5.1.7.1预应力钢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其质量应符合GB/T5223.3中低松弛螺旋槽钢棒的规定,且抗拉强度不小于1420MPa,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不小于1280MPa,断后延长率应大于GB/5223.3—2005表3中延性35级的规定要求。

5.1.7.2螺旋筋采用冷拔低碳钢丝、低碳钢热轧圆盘条,其质量应分别符合JGJ19《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GB/T701《低碳钢热轧圆盘条》的规定。

5.1.7.3端部锚固钢筋宜采用低碳钢热轧圆盘条或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其质量应分别符合GB/T701《低碳钢热轧圆盘条》、GB/T1499《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的规定。

管桩端部锚固钢筋设置应按照结构设计图确定。

5.1.7.4钢材进厂必须提供钢材质保书,进厂后必须按规定进行抽样检验,严禁使用未经检验或不合格的钢材。

5.1.7.5钢材必须按品种、型号、规格和产地分别堆放,并有明显标记。

5.1.7.6端板性能应符合JC/T947 的规定,材质应采用Q235B,其厚度应不小于表2 的规定。

桩套箍材质的性能应符合GB/T700中Q235的规定。

表2 端板最小厚度5.2 混凝土制备5.2.1混凝土配合比5.2.1.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60,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用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80。

5.2.1.2离心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参见JGJ5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经试配确定。

5.2.1.3混凝土坍落度一般控制在3cm~7cm。

5.2.2混凝土原材料计量5.2.2.1原材料计量应采用计量精度高、性能稳定可靠的电子控制设备。

5.2.2.2原材料计量允许偏差:a)水泥、掺合料≤1%;b)粗、细骨料≤2%;c)水、外加剂≤1%。

5.2.3混凝土搅拌5.2.3.1必须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混凝土搅拌最短时间应符合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混合料的搅拌应充分均匀,掺加掺合料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混凝土搅拌制度应经试验确定。

5.2.3.2严格按照配料单及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进行调整配料。

5.2.3.3混凝土搅拌完毕,因设备原因或停电不能出料,当时间超过30min,则该盘混凝土不得使用;对掺加磨细掺合料的新拌混凝土,其控制时间可经试验后调正。

5.2.3.4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符合GB5016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规定。

5.3 钢筋骨架制作5.3.1预应力主筋加工5.3.1.1主筋应清除油污,不应有局部弯曲,端面应平整,不得有飞边,不同厂家、不同型号规格的钢筋不得混合使用。

5.3.1.2同根管桩中钢筋下料长度的相对差值不得大于L/5000(L为桩长,以mm计)。

5.3.1.3主筋镦头宜采用热镦工艺,钢筋镦头强度不得低于该材料标准强度的90%。

5.3.1.4预应力主筋沿管桩断面园周分布均匀配置,最小配筋率不低于0.4%,并不得少于六根,主筋净距不应小于30mm。

5.3.2骨架制作5.3.2.1螺旋筋的直径不应小于表3的规定。

管桩两端2000mm范围内螺旋筋的螺距为45mm,其余部分螺旋筋的螺距为80mm。

螺距允许偏差为±5mm。

表3 螺旋筋直径5.3.2.2钢筋骨架采用滚焊机成型,预应力主筋和螺旋筋焊接点的强度损失不得大于该材料标准强度的5%。

5.3.2.3钢筋骨架成型后,各部分尺寸应符合如下要求:a)预应力主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5mm;b)螺旋筋的螺距偏差,两端处不得超过±5mm,中间部份不得超过10mm;c)主筋中心半径与设计标准偏差不得超过±2mm。

5.3.2.4钢筋骨架吊运时要求平直,避免变形。

5.3.2.5钢筋骨架堆放时,严禁从高处抛下,并不得将骨架在地面拖拉,以免骨架变形或损坏;同时应按不同规格分别整齐堆放。

5.4 桩接头制作5.4.1桩接头应严格按照设计图制作。

钢套箍与端头板焊接的焊缝在内侧,所有焊缝应牢固饱满,不得带有夹渣等焊接缺陷。

5.4.2若需设置锚固筋,则锚固筋应按设计图纸要求选用并均匀垂直分布,端头焊缝周边饱满牢固。

5.4.3端头板的宽度不得小于管桩规定的壁厚;端头板制作要符合以下规定:a)主筋孔和螺纹孔的相对位置必须准确;b)钢板厚度、材质与坡口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5.5 成型工艺5.5.1装、合模5.5.1.1装模前上、下半模须清理干净,脱模剂应涂刷均匀,张拉板、锚固板应逐个清理干净,并在接触部位涂上机油。

5.5.1.2张拉螺栓长度应与张拉板、锚固板的厚度相匹配,防止螺栓过长或过短;禁止使用螺纹损坏的螺栓。

5.5.1.3张拉螺栓应对称均匀上紧,防止桩端倾斜和保证安全。

5.5.1.4钢筋骨架入模须找正,钢套箍入模时两端应放置平顺,不得发生凹陷或翘起现象,做到钢套箍与钢模紧贴,以防漏浆。

5.5.1.5合模时应保证上、下钢模合缝口干净无杂物,并采取必要的防止漏浆的措施,上模要对准轻放,不要碰撞钢套箍。

5.5.2布料5.5.2.1布料时,桩模温度不宜超过45℃。

5.5.2.2布料要求均匀,宜先铺两端部位,后铺中间部位,保证两端有足够的混凝土。

5.5.2.3布料宜采用布料机。

5.5.3张拉预应力钢筋5.5.3.1管桩的张拉力应计算后确定;并宜采用应力和伸长值双控来确保预应力的控制。

5.5.3.2张拉的机具设备及仪表,应由专人妥善保管使用,并应定期维护和校验。

注:新购置的张拉机具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验。

5.5.3.3当生产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校验张拉设备:a)张拉时,预应力钢筋连续断裂等异常情况;b)千斤顶漏油;c)压力表指针不能退回零点;d)千斤顶更换压力表。

5.5.4离心成型5.5.4.1离心成型分为四阶段:低速、低中速、中速、高速。

低速为新拌混凝土混合料通过钢模的翻转,使其恢复良好的流动性;低中速为布料阶段,使新拌混凝土料均匀分布于模壁;中速是过渡阶段,使之继续均匀布料及克服离心力突增,减少内外分层,提高管桩的密实性和抗渗性;高速离心为重要的密实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