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前言 (2)内容摘要 (3)逻辑与语言 (4)一、逻辑是语言的根基 (4)二、逻辑与语言的起源 (4)三、自然语言与逻辑学 (5)四、人工语言与现代逻辑 (6)总结 (7)前言语言与逻辑之间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逻辑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人类文明又是人类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所以逻辑是语言的根基。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人们的逻辑意识逐渐觉醒,从不自觉变为自觉。
而逻辑也形成独立学科,蓬勃的发展着,反过来促进了人类对语言的开发应用。
语言与逻辑在当代最尖端的科学平台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内容摘要任何语言的产生都是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在逻辑的框架下提炼出来的精华,是该文化的创造者们的逻辑精神的表达形式。
因此语言是直接受人类逻辑基本规律所约束的。
脱离了逻辑的语言不能形成。
逻辑学的产生始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发展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
而对语言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进入逻辑学的领域。
语言也只有在逻辑学中发展才能走的更远,更能形成其在现实中的价值。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人工语言的建立发展,现代逻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逻辑与语言一、逻辑是语言的根基任何有意义的思维都必须构架在一定的逻辑基础上,否则思维就不能形成意义。
没有意义的思维就不能表意,语言就无从谈起。
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就必须承认世界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存在着在一定时空内的静止,这种静止不是事物全部的静止,而是事物本质的静止,即存在的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可以保持自己本质属性静止。
这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根本原因。
这就为我们正确的认识事物提供了可能。
也为我们的逻辑提供了可能性。
逻辑思维追溯到底是种必然推出的思维形式,这种因果的思维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前提,因为只有追寻因果人们才能把直观感受分门别类形成观念和概念。
即使在最简单原始的对事物的规定中也必须用到因为a所以是A的思维形式。
有了对事物的规定才有区分不同事物的可能,在此基础上人类文明才有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
当然并非所有的推断都是正确的,人们在规定区分事物的时候经常会发现所得出的判断并不准确,有时给出的概念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推断出的结果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
这就是思维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这种错误的逻辑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无效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时所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思维准则,是保证人的思维正确有效的规律。
内容包含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以及目前还存在一定争议的充足理由率。
具体表现为:保证思维的确定性、一贯性、明确性和论证性。
即:1,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要确定,判断要确定。
2,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不能既是什么又是什么。
3,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必须是明确的。
4,如果在思维过程中确定了什么,必须要有充分的说明。
逻辑基本规律是客观确定性在思维中的反映,这些规律并非是创造,而是先于我们的经验而存在的,只是被我们经验的感知而发觉,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我们愿不愿意,它总是起到规范性作用。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为保证人们思维形成正确的认识而提出的。
只有遵守了这些规律,我们的思考才有出路,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逻辑的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中,因此逻辑的基本规律是逻辑的逻辑,是逻辑成立之根本。
既然人们的思想从来都受到逻辑的规定,那么表现思想的语言也就必然表现出逻辑性,语言的形成也必然构架在逻辑的基础上。
二、逻辑与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的起源,目前并没有一种公认的权威学说。
根据语言起源理论前提假设的不同可以将各种说法大致划分为非连续性假说和连续性假说两类。
连续性假说的基本思想认为语言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形成其最终的形式,它一定是由人类灵长类祖先的早期前语言系统演变而来。
非连续性假说则持相反的意见,认为语言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只能是在人类演化历程中的某一时间点上相对突然地出现的。
不同理论间的另一区别是,有些认为语言是一种先天的能力,由遗传因素决定,另一些则认为语言具有文化性,是通过社交接触而习得的。
由于语言的起源处于人类史前史的非常早期,因而其发展过程未能留下直接的历史遗迹,同时如今也没有发现可与之相比较的发展过程。
我个人更倾向于连续性假说,现代新诞生的一些手语(如尼加拉瓜手语)可能就可以让我们看到语言发展中必定出现的阶段与过程。
不过不论连续性假说还是非连续性假说,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外化。
所以语言是人类逻辑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语言要形成意义,就必须内含思想内容。
所以语言要形成意义也必须以逻辑作为基础。
印度逻辑认为,一个一个的单字,虽有意思或有所指,但各单字的任意组合很可能是不能传达思想的。
要使一个句子能够表达思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期望,适合,与接近。
1,期望是说一句话里必须包含一个主词和一个宾语。
2,合适是说整句话必须要有一个意思,且必须与实际相符合。
3,接近是说各字间不能有长时间的间隔。
比如“我要吃苹果”这五个字,早上说“我”,中午说“要吃”晚上再说“苹果”,这是没有意义的。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语言并非从来都是可表达意思的,只有在一定的逻辑规定下才能表达思想。
可以说,语言生来就受到逻辑的制约,甚至可以说,在人类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才产生了人类的文字。
我们反过来从语言对逻辑的反映就能说明这一点。
拉丁语系和汉语系的人们拥有者截然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这点应该是无争议的。
虽然所有的逻辑都遵从逻辑的基本规律,但就具体表现形式上却纷繁多样,具体可以表现为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缤纷多彩。
我们从逻辑学的三大源流就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
现在有些学者说古中国无逻辑,但从语言上看这种说法就不能成立。
现在西方哲学也有对古中国逻辑的一些批判,甚至从根源上从汉字入手,说中国的象形文字体现了古中国贫乏的逻辑思维,我认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因为体现在中国古文字里面的恰恰是中国人的抽象逻辑思维。
因为象形文字的字形构造并非图画,而是从指称对象的形象中抽象出来的代表造型,这个抽象的过程怎么也不能说是缺乏逻辑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不同人种的思维方式,更清楚的说应该是不同人种的逻辑方式。
由上可知语言的产生深刻的反映了人类逻辑思想发展的水平,任何语言的产生都是该语言背后的文化在逻辑的框架下提炼出来的精华,是该文化的创造者们的逻辑精神的表达形式。
因此语言是直接受人类逻辑基本规律所约束的。
脱离了逻辑的语言不能形成。
三、自然语言与逻辑学虽然逻辑思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基,但人们对逻辑的自觉与研究却远迟于对语言的研究。
正是因为人们对语言的研究才激活了人们对逻辑意识的自觉。
因为语言深刻的反映着逻辑,是逻辑的直接表现形式。
而人们对逻辑的研究则可以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进行。
而事实就是这样。
人类对逻辑的认识觉醒与研究最开始可以说是源于语言的,是一种对如何使语言正确表意的研究。
目前的主流逻辑发源于古希腊,按照逻辑史学家们公认的说法,亚里士多德在希腊科学文化大繁荣的公元前350多年,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写成《工具论》等著作。
而工具论的着手点就是对自然语言的分析。
正是通过对自然语言深入的分析,结合当时数学发展的背景,亚里士多德构造出启发性的“三段论推理系统”,由此确立了西方逻辑的基础,逻辑学的独立也由此而来。
亚里士多德也因此被称为“逻辑之父”。
而语词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从语词研究的角度来梳理逻辑学的发展。
最早的逻辑系统之一的三段论是关于命题词的逻辑理论。
主要涉及的是主词或谓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命题逻辑主要的进步是对逻辑联结词的研究,主要开发了逻辑联结词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推理关系和联结词的解释。
命题逻辑的发展可以说是和命题联结词的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世纪的指称理论是关于名词和形容词的逻辑理论。
指称理论在近代演变成为摹状词理论,是现代逻辑中意义理论的基础。
十九世纪,弗雷格把量词引入逻辑系统发展出谓词逻辑。
将量词作用于个体变元就得到一阶谓词逻辑;将量词作用于谓词就得到高阶谓词逻辑;将量词作用于命题就得到命题量化逻辑,等等。
谓词逻辑的发展是与对量词的研究紧密相连的。
模态逻辑、时态逻辑、概率逻辑和模糊逻辑对各种副词进行研究,其发展是与对副词的研究紧密相连的。
近代以来,以奥斯丁为代表的一批分析哲学家对行为动词进行了研究,产生“言语行为理论”。
后经过赛尔的和范德维克的发展,在1985年,建立了一个语用逻辑系统,标志着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已经从语言学的研究发展为逻辑学的研究。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逻辑学的产生始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发展于对自然语言的研究。
而对语言的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必然要进入逻辑学的领域。
语言也只有在逻辑学中发展才能走的更远,更能形成其在现实中的价值。
四、人工语言与现代逻辑一门无法形成现实意义的学科是没有前途的。
逻辑虽然内含于人类的一切思考和活动中,但作为一门学科,我们梳理出来的知识理论必须起到一种作用,就是使人们不自觉的逻辑思维成为自觉的逻辑思维。
这样人们才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自觉的运用逻辑分辨真假,去伪存真。
今天的逻辑学不仅做到了这些,而且有着更为先进的发展,那就是对人工语言的开发与研究。
早在十六世纪,提出了“通用语言”和“通用数学”的莱布尼茨就为现代逻辑指明了道路。
十八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开发了逻辑代数,极大的扩展了传统逻辑的范围。
德国数学家弗雷格第一次论证了数学的逻辑基础,是逻辑体系公理演算系统的奠基人。
从1900年开始,怀特海和罗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严密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系统,标志着现代逻辑逐渐成熟。
到了19世纪,数学迅速的发展,一些数学家认识到数学是可以机械化的。
耶方斯在1869年成功的构造了第一部逻辑机器,1885年,马昆德设计了与耶方斯极其类似的电子机器。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人工语言的建立发展,现代逻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
现代逻辑的发展是基于人工语言的开发的基础之上的,同时现代逻辑更好的发展了人工语言。
这就为自然语言研究的形式化开辟了道路,形式逻辑对符号化的自然语言的分析也更加清晰。
符号化的自然语言,更容易进入逻辑系统,可以更好的融入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计算机语言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计算机语言是一种人工语言,归根到底是自然语言的符号翻译。
计算机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开了语言学或逻辑学都是无法实现的,而语言和逻辑在人工语言环境下的完美融合就创造了人与机器沟通的奇妙语言。
可以说计算机语言赋予了机械“思维”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似乎在扮演着造物主的角色。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是以逻辑学的发展为基础的。
总结语言的表意功能离不开逻辑的规定,逻辑学是对语言发展的保障和动力。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也从未停止过它的脚步。
科学的发展归根到底也可以说是对“语言”的不断开发创造,因为离开语言,思想便不能传达,人类将被阻隔到个体,也就无从谈论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