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之比较学习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之比较学习教学设计

《故》文的缘起是因“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的秋”使 “我”在“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的情形下“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 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这种缘起, 是在“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的情形下而“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的有意识;且其缘 起的交代,是通过解说的口吻来直接表达的。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学习成果明确2】 2.两文的结尾方式分别是:
《荷》文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 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的结尾收束全文,这 种结尾方式是一种叙述性的结尾方式,是一种融情于叙述之中的结尾方 式,戛然而止,富有意蕴而内敛。
《故》文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 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结尾收束全文,这种结尾方 式是一种直接抒情的结尾方式,显得热烈而张扬。
塘 月光淡淡 荷塘小路
月 月色苍茫 荷塘边
色 云淡月朦 荷塘边
云淡月朦 荷塘边
荷塘归途
到家
家中
月下乘凉 背手踱步 月下赏荷 塘边赏月 观赏四周 江南采莲 妻子睡熟
热闹—寂静 幽僻、寂寞 寂静、清新 寂静、和谐 寂静—热闹 热闹 寂寞
故 早晨起来 破院 都 早晨起来 街道 的 (无) (无) 秋 (无) (无)
(无) (无)
尝秋景 尝秋槐 尝秋蝉 尝秋雨 尝秋果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学习步骤】 1.独立学习; 2.同桌交流、修订学习成果; 3.全班交流、修订、完善学习成果。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学习成果明确1】
1.两文的开头都是交代事件的缘起。不同之处在于: 《荷》文的缘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乘凉”而“忽然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学习成果明确4】
两文在“荡开部分”的“文化联想”方面的不同是: 《荷》文,联想到的是中国六朝时期采莲的旧俗,并以梁元帝《采莲赋》和民歌《西洲曲
》里的内容来佐证“当时嬉游的光景”、“真是有趣的事”、“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 一个风流的季节”,从而为抒发“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可惜”情感做铺垫和过渡 ,也为前文“我爱热闹”、“爱群居”相呼应,还与文章所写的“月下乘凉”、“荷路观景 ”、“月下賞荷”、“荷塘赏月”等“独居独处”“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冷静”与 “自由”形成对照。从这种有福“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冷静”和“自由”与“早已 无福消受”六朝时期“嬉游的光景”、“有趣的事”、“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的 “可惜”情感的对比中,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热闹”、“风流”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转换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表格3(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
课文
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
荷塘月色
賞荷
赏荷赏月:{ 赏月
赏四周
性质 承接
故都的秋
破院尝秋 () 尝故都之秋{( ) () ()
承接
作用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表格4(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
课文
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
性质
荷塘月色 有关江南采莲的文化 联想与感想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表格1(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
课文 荷塘月色
第一部分(开启)的 主要内容
交代去荷塘的缘由:


开启方式
作用
故都的秋 交代来故都的缘由: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课文 荷塘月色
表格2(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
第二部分的 主要内容
性质
荷塘小路所 见所感
承接
作用
故都的秋
南国之秋
荡开
作用
故都的秋 有关秋的文化联想与 评说
荡开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课文 荷塘月色
表格5(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
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收束方式
记叙
作用
故都的秋
直接抒情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表格6(学习支架和学法指导)
课 时间 文
地点
所选境绘之境 境之特点
所抒之情
境间 关系
荷 满月升高 院子里
《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 》之比较学习
——教学设计
(2015.1.10)
教学目标
1.提升学生语文之比较分析与综合能力;
2.提升学生在写景状物基上进行恰切“文化 联想”的语文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提升学生语文之比较分析与综合能力; (2)提升学生在写景状物基础上进行恰切“文化联想 ”的语文运用能力。
2.教学难点—— 为提升学生语文之比较分析综合、进行恰切“文化联 想”的语文运用能力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和进行有效 的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学习任务
1.细读两文,并填写下面6个表格的空缺处;
2.在填写好表格的基础上,对表格里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 归纳出以下6个问题的结论: (1)两文的开头方式有何差异? (2)两文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3)两文在承转方面有何不同? (4)两文在“荡开部分”都运用了“文化联想”的方式,但其 内容和作用有何不同? (5)两文在选境绘境的方法上有何差异? (6)两文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且在“月亮渐渐 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 糊糊地哼着眠歌”的情境下“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这种缘起,是 在“心里颇不宁静”情形下而“忽然想起”的无意识;且其缘起的交代,是通过 叙述的方式来间接表达的。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
【学习成果明确3】 两文在承转方面的不同是:
《荷》文在开启之后,接下来进行了四次承接,一是以“荷塘路上所 见所感”一承,二是以“月下賞荷”再承,三是以“荷塘赏月”再承, 四是以“荷塘四周所见所闻所感”再承;全文没有“转接”内容。
《故》文在开启之后,先“转写”江南之秋,一方面与“故都之秋” 的“清,静,悲凉”形成比对,另一方面进一步解说“不远千里,要从 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缘由,进而为后文“南国之 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 ,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 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 犬之与骆驼”的议论和抒情张本;再接下来才是用“租屋赏秋”、“赏 秋槐”、“赏秋蝉”、“赏秋雨”、“赏秋果”进行五次承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