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说课稿
钟祥市实验中学许江蓉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学法、教法运用、教学程序等几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内容,它主要包括“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三个子目,涵盖了完成祖国统一的重大方针政策、历史事件和政治问题。

学习本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行径的爱国情怀。

2、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意义。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设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统一问题的由来和实质、“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
我将本课内容分为历史回眸、伟大构想、成功实践、时代潮流四大模块进行讲授。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2、国家实力是赢回民族尊严,洗刷国耻的根源所在。

3、两岸的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
重大的历史意义。

因此,结合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
教学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

教学难点确定为:1、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异同及港澳能得以顺利回归的根源
2、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二、学情学法:
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

本课内容虽然理论性较强,但却紧贴时政,对港澳台的信息,学生也有所了解,这些都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的方法、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三、教法运用:本课我将主要采用
讲授法:向学生系统讲授本课基础知识
演示法:用PPT,视频等直观道具进行教学活动
课堂讨论法:针对性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发言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突破理论学习的枯燥
四、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
朗诵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台湾写的诗歌:《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2003年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饱含深情的背诵了这首诗,请问他想借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深意呢?
学生回答: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讲授新课:
本课我将按照“1、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2、伟大构想——一国两制3、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4、时代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四大步骤来授课。

模块一、历史回眸——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用时5分钟)
说到祖国统一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统一问题”是如何出现的?由老师带着学生简单的回顾港、澳、台问题的由来,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各自的实质和异同,得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不容干涉。

模块二、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用时10分钟)
这是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所以先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采取了什么政策?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如何?有什么意义?
然后请学生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作针对性讲解,从“一国两制”理论的酝酿、提出、含义、意义、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这一重点知识。

模块三、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用时8分钟)
为突出这一重点,将首先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再配合港、澳回归大事记的图示,让学生直观深入了解这些重大史实,然后适时给出两则相关历史材料,提问: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主要原因何在?
(老师引导学生对照新旧中国情况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实际;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联合声明》及《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已为许多国家所默认。

其中强调,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政府能够收回香港、澳门的根本原因。

模块四、时代潮流——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用时10分钟)
对于这一教学重点,我将采用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时政分析——展望未来等环节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两岸统一的潮流已不可逆转。

提问:港、澳已经胜利回归,但“一国两制”最初统一台湾的目的,却还没有实现。

为什么台湾迟迟没能回归祖国的怀抱?阻碍台湾回归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思考并回答
结合学生的观点,我会从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和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势力两方面为学生讲解阻碍台湾回归的政治因素。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海峡两岸由隔绝到交流日益频繁的史实和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 史实:课文中海峡两岸从1979年到2008年交流的史实。

原因:
老师简单总结: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党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政策的英明。

最后,老师结合时政要闻就两岸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在两岸交流已如此深入的情况下,台独行为不符合两岸民众的根本利益,两岸统一的潮流已不可逆转。

课堂小结:(用时3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最后以一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朗诵结束本课教学。

让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思乡情怀和爱国情感。

(投影屏幕上显示并播放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枚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可现在,乡愁是一道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拓展练习:(用时2分钟)
思考: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请同学们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阐述: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我们能做些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