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宋)司马光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见其饭/见往事耳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答案】(1)C(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C;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2.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自以为\大有所益B.及\鲁肃过寻阳C.曝麦\于庭D.不觉潦水\流麦(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见往事耳往事: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更:________③妻尝之田尝:________④时天暴雨时:________(3)下列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旦辞爷娘去B.治经为博士邪其后遂为名儒C.妻尝之田康肃笑而遣之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见往事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5)甲文中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明白了________;乙文“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________。
【答案】(1)D(2)历史;重新;曾经;当时(3)B(4)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5)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解析】【分析】(1)“不觉潦水/流麦”改为“不觉/潦水流麦”。
句意为: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此题要注意把谓语部分与宾语部分之间划开。
故选D。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往事”:历史。
“更”:重新。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当时”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A.前者“推托”,后者“告辞,辞别”。
B.都是“成为”之意。
C.前者动词“去,到”,后者代词,指卖油翁。
D.前者“认清”,后者“了解”。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但”:只。
“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怪”:感到奇怪。
“方”:才。
(5)一空,写吕蒙变化的启示。
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等。
二空,可分析“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等句,即可归纳出“高凤流麦”的典故现在多用来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 D⑵① 历史;② 历史;③ 曾经;④ 当时⑶ B⑷ 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妻子回来感到奇怪(惊异)询问他,他才醒悟。
⑸吕蒙变化告诉我们:①开卷有益。
②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③一个人即使基础差,但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一定能学有所成。
(写出一点即可);“高凤流麦”的典故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言之成理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
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语义结合词义。
⑷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一)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二)高凤,字文通,是南阳叶人。
在他青年还是书生时,他的家庭以种田为生,但却精通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息。
他的妻子(曾经)有一次到田地里去,庭院里面晾晒着麦子,让高凤看住鸡(以防吃麦)。
后来突然下了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读经书,没有发觉雨水冲走了麦子。
妻子回来后责问他,高凤这才恍然大悟(小麦被冲走了)。
后来高凤成了著名的学者,在西唐山教书。
3.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加下划线字。
尝:________ 唯:________(2)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树长在马路边却有这么多小孩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B.树长在马路边却结了这么多果子,这一定是受了李家的苦。
C.树在说边上有很多儿子,这一定是李子很苦。
D.树长在路边却结了这么果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3)有人说这个七岁小儿王戎真是个气度非凡、淡定又聪慧的孩子,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曾经;只有(2)D(3)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别的孩子争着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聪明,能从路边果子没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结论.【解析】【分析】(1)“尝”,古今异义,今义为“品尝”,古义为“曾经”;“唯”,本义即为“只有”。
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重点词语有:“道”的意思马路;“子”的意思是果实,果子,李子;“苦”的意思是苦涩;“李”的意思是李子。
故选D。
(3)本题答题时,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即可。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写出王戎的气度非凡、淡定;“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写出王戎的聪慧。
回答时,先表明观点,再结合文章写出理由。
故答案为:⑴曾经;只有;⑵B⑶是的,首先他很淡定,别的孩子争着摘果子他不去,其次他也很聪明,能从路边果子没人摘,得出果子不好吃的结论.【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