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

浅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

浅析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文
摘要:高考文言文的选文是研究高考,解决文言文这一部分的一个突破点。


过研究和分析,结合专家同行的经验,本文总结了对历年来选文体例的研究中发
现的一些规律,进行了阶段性的汇总。

关键词:体裁内容文言词语
对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考察是高考试卷中一个相对稳定的部分(今年添加了
语句的翻译)。

其相对稳定性不仅表现在考点和题型设计上,还表现在所选文章(语段)的体例上。

对历年来选文体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
导我们的复习。

分析近年来的高考文言选段,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些规律:
1.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简洁。

选文主要出自《二十四史》。

2.从内容上说,选段的材料内容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宋的这段时间内(94
年至2001年高考中,只有2001年例外),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
事迹。

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

试题设置的六个小题中(现改为五个),有三个小题(B层级的句子翻译理
解和C层级的分析综合)都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关。

考生不可能非常准确地理解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但借助语境,考生可以较为准确地推知文章梗概。

反过来,学生在知道文章梗概后可以来猜测相关的疑难语句,提高自己的得分概率。

因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理解史传故事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根据所选文章的体例特点,在考试前集中复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是现实而有益的。

具体的对策有:
一.归纳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因为《二十四史》都是正史,记叙历朝历代文臣武将的篇章很多,而试题选
文的主人公也大都是有定论的将臣(即使主人公不是将臣,文章中也有朝廷吏政
的内容),记叙其生平时任职的交代、职位的变迁都要涉及到职官变动的文言词语。

从94年到2001年的8段高考选文中,交代职官变动的句子在40句以上,
因而这类词语出现的机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
所为及相关的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
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
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
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

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

”(勃:人名。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选段文字一般包含有主人公行事的后果或影响(史书
传记的体裁所定),而这种后果或影响很多时候在官职的升降之中可以得到直接
的反映。

二.了解一些常见职官词语的含义。

在其位,谋其政,知道了某种官职的具
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适当言行。

我们举例来说明:
在很多高考复习书中有一篇“张嘉贞”的选文,其中有这么一段:……翌日,
(张嘉贞)拜监察御史,开元初,拜中书舍人,迁并州长史、天平军节度使。


告其反者,鞠之无状。

玄宗将罪告事者,嘉贞谏曰:“准法,告事不实,虽有反坐,此则不然。

天下无虞,重兵利器,皆委边将。

若告事者一不当,随而罪之……不宜为臣而绝言事之路……
在分析综合的小题中,就设置了一个有关职官的干扰项:
“张嘉贞在监察御史任内被人诬告,但他宽宏大量,劝阻玄宗不要加罪诬告者。


根据文章意思,诬告内容是边将谋反,而监察御史是京官,没有“重兵利器”,而在张嘉贞担任过的职务中(加点的词语),只有“节度使”才掌握兵权,因而这
个干扰项是错误的,应该是张嘉贞在节度使任期内被人诬告。

可见,适当了解一
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

可进行下面的一些归类:1.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

如:中郎将、屯骑校尉、
祁连将军等。

2.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侍从)。

3.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

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yuàn):。

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

如: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

为临菑市掾。

(2001)三.掌握针对此类传记文的阅读步骤。

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的阅读应该有不同方法。

考生对这种传记选段的
阅读,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叙事的脉络;二是初步感知人物
的形象,能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在这两点之外,还附加有找出题目中与原文相
抵牾的地方。

总起来说,阅读应该围绕“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这样一个主
干来抓信息要点。

根据这种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阅读:初读文章。

用符号勾画出文中出现的地名、人名、官名。

弄清楚人物之间的
关系,有可能的话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语或宾语,概括了解其人其事。

明确选段的梗概。

再读文章。

利用好文言最后那道题(还有11实词解释题和14题句子翻译题)
来推断。

拟出较为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

这些事情能够表现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

结合
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适。

核对文章。

根据设置的题目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核对,判明选项的正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