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助人行为2.竞争心理优势3.从众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5.人际关系二、单选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 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A.社会公平的建立B.移情能力培养C.成熟个性的培养D.将愤怒压在心底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A.自我认识客观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D.有道德责任意识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A.社会学习理论B.社会生物学解释C.社会交换论观点D.社会规范论观点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A.德克海姆B.玛格丽特.米德C.塔尔德D.拉特纳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A.遗传B.现实利益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D.性别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A.依奇和克劳斯B.依奇和哈定C.克劳斯和哈定D.华生和弗洛伊德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A.交流B.接触C.调停D.谈判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B.搭便车效应C.潘朵拉效应D.登门槛效应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A真从众 B权宜从众 C假从众 D不从众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A命令者的权威 B潜在损失危机 C互惠心里 D喜爱和熟悉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A行为参照 B喜爱和熟悉 C偏离恐惧 D人际适应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A超限逆反 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C禁果逆反 D消极逆反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A 安全需要B 地位需要C 自尊需要D 审美需要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A 互动与共同目的B 隶属需要C 依从D 工具作用与情境压力16.以下哪个问题是助人行为的社会规范论观点没有解释清楚的问题()A 做出初始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什么?B 这种理论在人类升上是否适用?C 特定条件下的自发救助行为是如何产生的?D 与“好人品效应”的倾向相违背。
17.提出爱情三元论的是谁()A.斯滕伯格B.德瑞斯考尔C.鲁宾D.赫尔18.小鸡出生时,第一个看见的是鸭子,而且周围没有其他的母鸡,那么它便认为鸭子是他的妈妈,请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本能B.条件作用C.印刻 D模仿19.在一项实验中,给被试展示一组他人的面部照片,照片被呈现的次数不同,结果发现,照片被呈现的次数越多,被试就越喜欢,请问这是由下面的哪一项引起的喜欢()A.邻近性B.相似性C.外貌D.熟悉性20.人们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的个人领域时,处于人际关系的哪一个阶段()A.定向阶段B.感情探索阶段C.感情交流阶段D.稳定交往阶段21.人们之所以相互吸引是因为()A.人们有亲和需要和亲密需要B.人们为了克服寂寞C.人个内向D.人们的低度焦虑三、多选1.助人的决策过程()A.帮助需求觉察B.助人责任意识C.得失D.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2.在群体中竞争心理优势得到强化的原因()A.个体的自私行为在群体中更容易得到社会支持B.个体对于所在群体的认同感使他可能怀有对外群体的偏见C.知觉偏差D.可鉴别性被弱化3.冲突发生的影响因素()A.竞争B.威胁C.不公正感D.知觉偏差E.个人因素F.接触4.从众的条件有()A群体影响与少数群体作用B情境因素C个体因素D教育和文化倾向5.服从的原因有()A合法权益 B他人支持与服从 C责任转移 D执行者的个人特征6. 群体的特征有哪些()A 交互作用B 结构和规范C 归属感D共同目标7. 群体的类型有哪些()A 首属群体和次属群体B 开放式群体和闭塞型群体C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D 面对面群体与虚拟群体8.爱情的三元论包括哪些()A.亲切B.亲密C.亲和D.承诺E.激情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A.身份B.性别C.熟悉性与邻近性D.相似性E.个人特征四、简答题1请分别阐述三种助人理论?并从助人动机和助人发生的原因进行比较。
2合作与竞争的影响因素?3简述群体及其形成机制。
4简述依从与从众、服从的区别5.简述人际关系建立的四个阶段五、论述题1.什么是依从?2.依从的心理规则有哪些?六、案例分析题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
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答案解析:一、名词解释1.助人单选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2.在需要共同拥有资源的情景中,人们在合作与竞争的两重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竞争的心理。
3.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4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5. 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关系二、单选1.C2.D3.B4.A5.D6.C7.A8.C9.B 10.C 11.A 12.B 13.D 14.D 15.C 16.A 17.A 18.C19.D 20.D 21.A三、多选1.ABCD2.ABD3.ABCDE4.ABCD5.AC6.ABCD7.ACD8.BDE9.CDE四、简答题1.(1)社会生物学解释它认为助人行为是人的先天特征,来自我们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
(2).社会交换论观点社会交换论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的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3).社会规范论这一规范是指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三者比较(1)社会生物学解释的助人动机是本能,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是为了增加该种族延续的可能性,它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共同的基因中就有帮助他人的因子。
(2)社会交换论的助人动机是助人的代价与利益相比较,利益更大,它发生的原因是提供帮助是因为收益。
(3)社会规范论的助人动机是回报、社会责任与公正,它发生的原因是我们都需要帮助,我们也有责任去帮助他人以维护社会公正。
2. 合作的影响因素有:①人际交互作用②沟通③个体特点④奖惩结构3. 定义: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互相作用的个体,为了某个共同的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彼此之间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简述怎样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侵犯是由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社会成面上的预防:社会公平的建立在现代社会中,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等方面。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中的重要内容。
研究证明,当个体认为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由此产生负面情绪,做出各种拒绝性行为。
个人成面上的控制宣泄针对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的个体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可以有效地降低人们的侵犯性;但是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想象或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增加侵犯那的危险性。
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适得其反。
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
家长和老师可以在强调孩子侵犯行为带来的后果时,让其产生对受害者的感情共鸣,通过培养其移情能力来降低其侵犯性。
成熟个性的培养道德水平是成熟个性的核心标志,个人道德发展越高,就越倾向于体察他人的感受;道德发展水品越低,就越倾向于忽视他人的感受。
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会减少侵犯行为的4.(1) 依从的社会影响机制与服从有着根本的区别。
依从的理由是内在的,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
(2)依从和从众有更为接近的特点,二者都是个体受到某种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且二者的发生机制都不存在对权威者的绝对服从。
(3)依从和从众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即依从行为的产生是由一个特定的影响对象对个体施加直接的或隐含的影响而发生的,而从众行为的产生却没有特定影响来源,而是个体在一定的群体压力下自发产生的一种跟从行为。
5. (1)、定向阶段。
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感情探索阶段。
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感情联系。
随着双方的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变化。
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此时,双方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此阶段中,彼此在心里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五、论述题依从是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依从的心理规则有:潜在损失危机、互惠心理、喜爱与熟悉六、案例分析题⑴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大学生吸烟比例的不断增长就是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
⑵交往心理: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具有与其他人交往的需要,如果缺乏与人共处、与人交往的经验会使人焦虑不安。
而吸烟行为的产生就是为了能与人交往。
⑶好奇心理: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
社会、学校和大人们禁止学生吸烟,这样就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理。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