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文化:湛江红土文化既是雷州文化,雷州文化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自西汉以来,位于半岛腹部的“雷州城”,一直为县、州、郡、军、道、路、府治之所在地,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海北名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如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雷州人龙舞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
传统艺术:人龙舞人龙舞,堪称雷州半岛民间舞蹈之魂,其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
雷州半岛现有东海岛人龙舞和沈塘人龙舞。
东海岛人龙舞是一种大型广场舞蹈。
该舞盛行于东海岛的东山镇。
东山镇位于该岛的中部,历来是军事要地。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全镇东、西两街的“人龙舞”就会倾情连续演出三个晚上,吸引着岛内、岛外的群众前来观赏。
人龙舞起源于明末清初。
当时,福王朱由嵩带领他的余部南撤,准备到海南建立反清复明基地。
相传八月十五走到该地。
当地乡绅为了让士兵能够过好中秋,就把流传于孩子中间的一种杂耍组织起来进行表演。
从这个时候开始,人龙舞开始逐步定型,一直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
人龙舞盛行于清乾隆、嘉庆年间。
清雍正十年,雷州守备师移驻东山圩,改名为东山水师营,有官兵253人,并在东山圩设有武秀才考场。
自此,东山圩得以迅速发展。
当时,东山圩东、西街各有一支人龙舞队伍。
武秀才的考试一般设在八月十五。
于是,人们白天看武试,晚上看“人龙舞”,两支人龙舞的队伍相互也展开了技艺的比赛。
一时间,东山圩热闹非凡。
就这样,年复一年,约定俗成,人龙舞一直舞到当代,历久不衰。
它传统的演出场地是海边、圩镇小街,传统的演出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
只是近年来,才走出海岛,逐渐走进“广场”和舞台,演出时间也不再限定于八月十五,只要有节日或重大庆典,它都会舞动起来。
人龙舞之所以被称为“人龙”,是由于演出的“龙”全部由人组成,而不是用物构成。
龙身巨长,一般由五六十人组成,有的达数百人,气势雄伟壮观。
“人龙”分“龙头”、“龙身”、“龙尾”3个部分,“龙头”包括龙舌、龙眼、龙角三部分内容。
这三部分是由三个小孩子分别扮演的。
扮演龙头的人要同时身负这三个小孩子,双手还要同时握两个盾牌。
因此,要求扮演者必须身高力大,基本功好,表演技巧熟练。
“龙身”是龙的主体部分,每个大人的肩上支撑着相继做俯仰动作的小孩。
小孩身穿龙服,头戴龙缨、龙冠,分节架接而成。
“龙尾”的大人也肩负一小孩。
“人龙”起舞时,由锣、鼓等敲击乐器有节奏地配合,扮演龙头的小孩子高举灯笼或手电筒,以示龙眼闪光。
而龙身左盘右旋,上下起伏,随着龙头缓缓前进,龙尾亦随队形左摆右摇。
整条人龙表演起来威武雄壮,气势宏大,场面热烈,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近年来,本地的一些曲艺家对人龙舞的结构、舞步、舞姿态、乐风、节奏进行了改革加工,形成了“起龙”、“龙点头”、“龙穿云”、“龙卷浪”等表演程式,使其更致完善,被誉为“东海一绝”。
沈塘人龙舞(原始型)源于清嘉庆年间(1523年),沈塘村民为庆祝当地官宦陈仕恺新建沈塘圩而始创人龙(陈仕恺公乃进士出身,富甲雷阳,御诏赴安徽省灵壁县任丞署知县,秋满)。
在中秋八月十五和十六这两日在圩街上狂欢,,忘情时把友人抬置于自已肩上,平卧肩部者手抱后者双脚,脚夹前者颈部,挨次递抬。
“龙头”由身强力壮的后生担当,选一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用红绸带绑在龙头胸前,将点燃的香让小男孩口咬一支为“龙舌”,两手各执一支香为“龙眼”。
另一小男孩骑在龙头肩上,双手执扎香为“龙角”,“龙尾”则由龙脚倒背一轻巧,腰力较好的小男孩,双手合拢一把香挥舞出龙尾状,引龙者用点燃的香插在斗笠上为“龙珠”,这样就形成了沈塘的“人龙舞”的前身,它不化装,不着盛装,长短由人,以民为乐。
几百年来,沿袭至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湛江、雷州极为重视民间文化建设。
而沈塘为挖掘这近五百年传统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于是,打破旧形式,从服装到动作各方面,在不改民间艺术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人龙舞”进行了全新排练指导,使其融力量、艺术、动感于一体!现雷州市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将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遗余力!舞鹰雄舞鹰雄是湛江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以武术和舞蹈为基础,模仿鹰、雄相斗相处的动作神态而创编的一套传统民间艺术,流传于廉江市的新华、河堤、安铺等地。
《舞鹰雄》整个舞蹈具有很强的情节性。
大意是:大肚佛从天上来到雷州半岛北部丛林之中。
林中小猴带领他在林中观光。
当他们走到某处,看到鹰和雄正在酣睡。
这时,小猴玩心大起,他示意大肚佛隐于树后,自己则在鹰和雄的头上分别敲击一下,鹰、雄醒来之后,误以为是对方在戏弄自己。
于是,发生了争斗。
争头中,双方各不相让,分别用自己的绝招向对方进击。
后来,群鹰参战。
眼见战火越烧越旺,大肚佛急忙出来实情相告,小猴向双方道歉,于是,化干戈为玉帛,交战双方握手言和,森林里出现了和睦相处的局面。
这个故事包含着人民群众对于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和良好祝愿。
鹰的造型特征是:尖嘴、宽翅、利爪,形象机灵而勇猛。
雄做成龙头凤尾,金钱豹身,麒麟角,显得强悍威武。
表演套路为:醒鹰雄、格斗四门(春、夏、秋、冬或东、南、西、北)、洗脸漱口、过桥、采地青、采天青等。
其中,采天青动作惊险,扮演鹰的演员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伏在一根高杆上,然后,众人推起竖直,表现“鹰击长空”的壮观场面。
难度最大,是整个舞蹈的高潮。
据村民陈兆明说,大约在清朝咸丰年间,两家滩圩一带就有舞鹰雄活动了。
但一直只是在地面上舞蹈。
传至20世纪四十年代,梁荣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用一支4米高的木杆,把鹰的表演者顶上空中,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运用腹力,肚顶木杆,做高空平衡旋转和采青的高难度技巧,大大提高了舞鹰雄的表演水平。
竹园村现在的鹰雄队班主是梁荣章的儿子梁宝琛,现年63岁。
1988年,他率队首创双鹰上杆采青,并且把杆的高度从父辈的4米增加到6米,使舞鹰雄更惊险、刺激,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他带领的这个支队伍曾参加首届和第二届广东省民间艺术欢乐节,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广东省文化厅[1997]52号《关于命名第一批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的决定》,湛江市、廉江市先后命名新华镇为舞鹰雄之乡,该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东西南北中”节目中播出过。
(资料参考2002年2月10日《湛江晚报》)吴川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人称吴川三绝。
如果从表演空间看,这三绝恰好占齐水(花桥)、陆(泥塑)、空(飘色)。
“三绝”表演是在每年的元宵佳节。
那时吴川的大街小巷,到处人头涌涌,堪称“吴川狂欢节”。
正是由于拥有这综合立体的“三绝”,吴川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据考证,飘色相传起源于番禺,清末民初传入吴川市。
由于该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是梅菉,所以,飘色实际上是在梅菉镇盛行。
所谓飘色,即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板”,色板上安排好固定姿势的人物形象。
据说,飘色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先后经历了“转色”、“板色”两个阶段。
转色就是在手推车中间安一个木铁轴,上面再放一块中间可以转动的有孔的板子,一两个扮成各种造型的人物(这些人物叫作“妖色”)就站在这块板子上。
板色则让人物固定坐在“色台”上,服饰更为华丽,人物也增加到四个。
飘色定型于1930年,老艺人陈趣珩改色梗为铁棍,使飘色看起来华丽的同时,还让人觉得非常神奇。
飘色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来自于家喻户晓、群众喜欢的传统戏剧中的人物,也有一些是当地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
飘色有许多种,按安放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水色、车色、船色等。
吴川的飘色属于“车色”,即将小孩化妆成戏剧人物后,固定在小推车两米多的高杆上。
一车称为“一板”。
一板由几个人物组成,就称为几飘。
如一板一人,就称为“一飘”,现在最多的已经达到一板“六飘”。
为了造型上的美观计,多飘时会使人物分层次站立。
表演是以巡游为主要方式,由三五个人推车而行,车上架起锣鼓,行进间敲锣打鼓。
“飘色”之绝在于,由于采用了高超的隐蔽的办法,在外人看来,那些人物造型是站在一只宝剑的剑尖或者一根钓杆上,更令人称奇的是,许多人物甚至是站在活生生的小动物(如鸡、鱼等)的身上。
由于“伪装”得很是巧妙,一般人很难看出奥妙何在。
一些美国人把飘色称为“隐藏的艺术”。
飘色表演多数时候都带有竞赛色彩,一街和一街赛,一村与一村赛,一镇与一镇赛。
这就使得整个演出期间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再加上街道披红挂绿,到处欢声笑语,整个梅菉镇沉浸在一片喜庆吉祥的氛围中。
过去,飘色一般由成年女性扮演,现在则多是10岁左右的儿童乔装打扮。
工艺方面,飘色也已经由过去单纯的木工发展成了一门综合工艺,借助现代手段,集电影、戏剧、魔术、杂技等于一身。
吴川飘色的代表队伍是梅菉头飘色队。
这支队伍多次参加国内外的一些表演,获得多项荣誉。
据《吴川县志》记载,吴川泥塑源于梅菉镇的瓦窑村。
瓦窑村始于唐朝,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
廖氏带来了石湾陶瓷工艺。
大约是在唐朝中期的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捏了个小陶人,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于是,许多陶工也争相效仿。
自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延续下来。
明洪武年间,由于皇帝经常派人到各处搜罗美女,引发民间不满。
梅菉村的群众乘闹元宵之机,造了一套造型夸张的皇帝与皇后泥塑摆在街上,取笑皇上。
此后,当地群众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热情更高、兴趣更浓。
泥塑主要取材于古代神话故事和历史戏曲人物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八仙过海、嫦娥奔月等。
泥塑工艺也经历了由“土“到“洋”的发展变化阶段。
过去是用稻草、竹蔑绑紧树杆作泥塑的支架,现在是用铁线扎钢筋。
人们还借用现代声光电的手段,暗设一些机关,使泥塑可以摇头、摆头、上下运动。
关于花桥的起源,据说,与庆祝元宵节有关。
与梅菉镇只有一江之隔海村群众,每逢正月十五便纷纷涌到镇内庆赏元宵,镇内群众晚上也成群结队去隔海年烧花炮。
来往过渡全靠小船,十分不便。
明朝万历年间,当地春旱,江水下降,江面变窄。
元宵前夕,隔海村村民吕广、吕尤兄弟二人决心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搭一座桥方便两岸居民行走。
于是,就地取材,把梅菉镇所有卖猪肉摊档的猪肉台借来,搭成了一座简易桥,供人们平安快乐过往隔海村庆赏元宵。
为了美化这座桥,吕氏兄弟还在桥头两侧摆满了鲜花。
次年,隔海村民得到启发,租用数十艘木船,连接起来,架起一座浮桥,桥面盖上拱篷,篷内装上采灯,两旁点缀鲜花,称为“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