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餐桌上的变迁

餐桌上的变迁


八十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 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 而粗粮成了配角。与此同时,野味和海 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各 类蛇鼠,还有娃娃鱼、穿山甲、果子狸 等都纷纷出笼。那时候还没有禁止捕食 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们都十分喜欢那 些肥腴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儿。
九十年代初期开始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 敞开供应开始,所有的 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 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新 的“饮食”时代到来。
先是白米饭可以放开肚子吃 了,再是餐桌上的菜由一两 碟变成了三四碟、五六碟, 红烧肉、三黄鸡等过去只有 在节日里才能吃到的荤菜, 如今随便哪餐饭,一两样荤 菜都是有的。
蔬菜也渐渐地丰富起来~~~
餐桌上的变迁
历来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 窝头 • 玉米糊
• 锅贴
• 白菜
• 萝卜
பைடு நூலகம்
• 红薯
• 土豆
• 这些食物都是餐桌上较为常见 的食物。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食”可 以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也可成为最 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 可以反映社会的贫富盛衰、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62年,由最初的食不果腹、 粗茶淡饭,到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 票证盛行,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不 但吃饱,还要吃好,直至如今饮食讲 究“绿色、健康”,
人们开始追求绿色食品。
瓜果蔬菜要吃新鲜的,不要喷农药的,小鸡要 笨鸡,鸡蛋要笨鸡蛋,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要 吃活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 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在甩尾的活虾,叶子翠 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用挑剔的目光,看 重的是质量,而不是价格。什么食品有营养, 什么食品能防衰老,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 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 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 “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随着生活的富裕,鲍鱼、海参、鱼翅开始 出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中国菜已经难以满 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 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 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 便能吃遍世界美味。
“洋饭”进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餐桌更加丰富 ~~~
比萨
日本料理
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 风味的餐厅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
六七十年代:饥饿记忆
当时窝头都算是美食了~~~
~~似乎~现在窝头也会成为美味~~
那个年代的每家每户很相似:推开 不同的门,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 房间的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 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 相似的。他们的理想很简单:吃
得像个样。
八九十年代:迈向小康 随着国家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一些象征短缺经 济的布票、油票、肉票,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 活。百姓餐桌上的面貌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吉林省人民,餐桌上 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过去限量供应的大白 菜,已经让位于新鲜的瓜果蔬菜。尤其到了中后期, 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 各样时令蔬菜水果。
过去鸡、鸭、鱼、肉是好菜、大菜,但现在 因为脂肪含量高,已经被淘汰了。如今讲究 吃出文化和健康。一日三餐要讲究搭配,才 能营养到位;肥肉最好少吃,多喝酸奶易消 化吸收;鸡蛋一天不要超过一个;早晚吃点 水果可抗衰老……”
如今我们的食物开始向健康发展~~
餐桌上不断变化的食物,不仅反映了社 会的发展情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价 值观的变化,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 得健康,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我们的思 想在进步!
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 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 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 的疾病。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 地减肥。
确实,我们的餐桌日渐丰富, 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我们身体 的健康情况~~~
二十一世纪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吃 可以说是随心所欲——想吃什 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 什么时候吃。物质的极大丰富, 使人们开始追求吃的另一种境 界——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