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跌一跤,让他自己爬起来,让他觉得成长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让孩子在看到自己国家的国旗时,注目两分钟。
●带孩子去动物园,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
●带孩子到公园、森林去,让他们喜欢绿色,让他们热爱生命。
●让孩子懂得,认真为人做事,要成为每一个人生活中的好习惯。
●使孩子成为一个最热情、具有积极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经济状况很好,也要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挣钱,让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学习费用,或支付保险费用。
●鼓励孩子在16岁以后,在放假期间,找一个钟点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军人、警察、消防员、环卫工人、教师和医生。
●让孩子学习音乐,学会听懂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励孩子上台演说、演唱、跳舞、朗诵。
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美国家长们认为,除营养和知识外,孩子们更需要的是尊重。
因为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和孩子讲话,美国家长从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与孩子交流。
孩子不肯吃饭时,美国家长从不硬逼,而是婉转地说:“你看萝卜馅饼在等着你,你不吃它,它就不高兴了。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很少动辄指责孩子,而是说:“我想你不是有意的,下次就不会这样做了。
”如果孩子要换衣服,他们也很少以命令的口吻说:“穿上这件白的。
”而是以商量的口气说:“你看穿这件白的好呢,还是穿那件黄的好?”让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
带孩子外出串门时,如果主人拿出什么东西给孩子,美国家长不会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需要一概满足,对于主人没有主动提供的东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长一般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解释和说明。
比如,当孩子想要主人家珍贵的玩物时,家长就会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别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
不少中国家长喜欢“人前教子”,常在别人面前指责、训斥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
而在美国,家长们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因为对孩子当众的指责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以色列国土中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就是让孩子们乘坐帆船在一年内横渡两次大西洋,游遍三个海岛。
孩子们除了经受大风大浪外,还要忍饥挨饿。
到了岛上自己采集野果充饥,自己搭帐篷睡觉。
在俄罗斯有一所学校,每年冬天老师都让孩子们,赤身裸体在冰雪中滚爬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孩子们被冻得浑身发抖,嘴唇发紫老师也不会让他们停下。
在俄罗斯的学校里,开设体育课中,有一个特殊的体育项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开冰,让学生们在刺骨的水里游泳。
俄罗斯孩子的家长们无论天气怎样寒冷都让孩子用冷水洗脸,孩子出门的时候大人也不让孩子穿得太厚。
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特殊的归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规定内容如下: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不做家务。
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一些小的东西。
10——14岁,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
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
16——18岁,父母上班没时间要每周给家里打扫除一次家庭卫生。
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
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
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
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在中国,这些知识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
于是麦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
查理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
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全都湿了,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摔碎了一个。
麦克没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
开始,查理还在笑,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终于,他忍不住地哭了起来。
直到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边,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
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
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
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
麦克的想法很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澳大利亚:教给孩子生存能力悉尼有钱人家的孩子,一般从小就被家长送去学开船,教练常常把船泊在浅滩上,船底船身难免会沾满沙子。
猫头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们清洗干净。
11岁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阳下一天干上6个小时,整整干了一个暑假,他妈妈也不会因心疼而阻拦。
因为在她的观念里,猫头有权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时间。
鱼生那阵子上课时老打盹,问他原因,他自豪地说:“我每周四上午5点到7点在我家的街区送报纸,一次可以挣14块钱!”班上其他男孩羡慕不已。
老师建议鱼生把这个活转让给另一个男孩:“你可以只给他12块,不用干活就可以挣两块钱。
”谁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为什么?我可以挣14块钱干吗只挣两块钱?” 以中国家长的心态去考虑,我们是绝不会允许这类事情发生的:让孩子到浅滩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么办?为了挣14块钱上课打盹,学不好功课怎么办!而悉尼的家长们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学了多少具体知识。
悉尼的孩子们都特别能忍耐,他们从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诉家长去看医生,但不可以没完没了地报怨、呻吟,报怨是没出息的表现。
冬天里女生们都清一色穿裙装校服,小男生则穿短裤西装。
即使是星期天,家长也不给孩子们穿厚衣服,他们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园的草地上跑来跑去。
悉尼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后敢做敢当,有能力,有创造力,同时还要有从小锻炼出来的、不怕寒冷饥饿劳累的健壮的身体。
以色列:让孩子不断提问都说犹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觉地观察利娅和拉米尔。
利娅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国工作,她也带着儿子拉米尔在美国生活。
那天,拉米尔从幼儿园的接送车上回到家。
利娅就问拉米尔:“今天你提问了吗?”拉米尔连连点头。
“那么,你都问了些什么呢?”利娅继续问。
拉米尔开始复述他一天中所提的问题:为什么树叶有红的也有绿的?为什么有的蚂蚁会有翅膀?为什么牛奶不能换你的饼干……我略数了数,这小家伙一天问了十几个问题。
利娅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利娅。
“提问啊,”利娅笑眯眯地说,“拉米尔就是个问题篓子,总是问个不停。
” 随着利娅的讲述,我渐渐明白了。
原来,每个犹太人在很小的时候,几乎都会被长辈提问。
利娅小时候,她爸爸就让她每天都问别人十个她不懂的问题。
如果没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
“这没什么,”利娅说,“几乎每个犹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问中长大的。
”我忽然发现了我一直在探寻的秘密所在: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我不由得想到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
几乎每个犹太人家长都会问孩子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房子失火,你会带什么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再问他一句:“有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孩子答不出来,母亲就会告诉他:“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
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只要你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而智慧,恰恰就来自于提问!美国人管教孩子的实例美国人管教孩子,"放任自流"一词会立即蹦到你的脑子里。
我们刚认识阿莱希欧博士一家时他们才有第一个孩子,名字叫泽克。
后来跟阿莱希欧博士一家熟了,我们大家都用阿莱希欧博士的呢称"海琳"称呼她。
那天我们在学校的冰球馆看打冰球,正好同他们一家坐在一起。
当时泽克才一岁多,金发碧眼,像个小金丝猴。
冰球馆里的温度很低,一进到馆内,妻子就忙不迭地让矿矿穿上早准备好的长袖外衣。
儿子很不情愿,扭来扭去地反抗着。
妻子连哄带压地硬是让矿矿穿上了外衣。
儿子指着海琳怀里抱着的泽克说:"看,他那么小,为什么他不用穿外衣。
" 泽克穿着件小短袖,衣服太短了,半个小白肚皮露在外面。
泽克的小脸青青白白的,两条清鼻涕挂在鼻子下。
妻子指了指泽克,对海琳说:"你不觉得他可能冷吗?" 中国人对旁人的孩子往往是关照有余的,并不大想到这关心是否适合,海琳低头亲了亲儿子的脸,问道:"你冷吗?" "NO!"泽克使劲摇摇头。
海琳对我们笑了一笑,算是回报妻子的关心。
一场球赛一个多小时,泽克就这么光着小肚皮挺过来。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到底是怎么养孩子的?孩子说不穿就不给穿。
哪能纵容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来,我们一家同海琳一家的交往越来越深,两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度周末。
妻子对海琳夫妻管孩子的方法也就见怪不怪了。
泽克快3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妹妹杰西卡。
杰西卡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看见猫啦狗啦什么的,就非要上去扯尾巴。
扯耳朵,又搂又抱,不把那些小动物玩得嗷嗷叫决不放手。
开始时,妻子怕小动物忍受不了会伤了杰西卡,每每看到"险情"就将孩子抱开。
杰西卡当然不青,总是大哭之后又如愿以偿。
久而久之,妻子也学会对孩子放任自流。
在杰西卡之后,海琳又有了一个男孩科迪和一个女孩爱瑞卡。
对这两个小的,海琳更是放任自流。
有一年的感恩节,我们一家,还有丽莎一家到海琳家聚餐。
大大小小十海琳对我们笑了一笑,算是回报妻子的关心。
一场球赛一个多小时,泽克就这么光着小肚皮挺过来。
妻子百思不得其解:美国人到底是怎么养孩子的?孩子说不穿就不给穿。
哪能纵容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来,我们一家同海琳一家的交往越来越深,两家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度周末。
妻子对海琳夫妻管孩子的方法也就见怪不怪了。
泽克快3岁的时候,他有了一个妹妹杰西卡。
杰西卡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看见猫啦狗啦什么的,就非要上去扯尾巴。
扯耳朵,又搂又抱,不把那些小动物玩得嗷嗷叫决不放手。
开始时,妻子怕小动物忍受不了会伤了杰西卡,每每看到"险情"就将孩子抱开。
杰西卡当然不青,总是大哭之后又如愿以偿。
久而久之,妻子也学会对孩子放任自流。
在杰西卡之后,海琳又有了一个男孩科迪和一个女孩爱瑞卡。
对这两个小的,海琳更是放任自流。
有一年的感恩节,我们一家,还有丽莎一家到海琳家聚餐。
大大小小十多号人又吃又喝,很是热闹。
不知是因为什么事,两岁的爱瑞卡大哭起来。
她先是躺在客厅里的沙发上哭,接着连踢带踹地从沙发滚到了地上,在地毯上打滚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