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职业道德第一章道德第一节道德概述一、道德的基本内涵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生活过程中必然产生和行程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对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内容,我们应着重把握一下基本方面:1、价值(道德中最高层次的内容,也是评价人们意愿和行为的最高标准)2、原则(仅次于价值的评价标准)3、规则(评价人们行为和内心活动的最直接的标准,有事原则的具体化)4、感觉和态度(构成了社会道德舆论和日常道德观点的基础)二、道德的起源与发展“道德”在汉语中追溯至我国先秦思想家老子著作《道德经》一书。
“道德”二字连在一起用最早见于荀子的《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一)传统道德起源论:(1)、神意说。
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帝或天的旨意;(2)人性说。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性”的本身。
两种看法:1、道德是人天生就有的理性(孟子、宋代明理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2、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欲望。
(宋代词人陈亮、明清哲学家戴震、西方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霍布斯、爱尔维修、费尔巴哈)(二)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认为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由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方式和简单的社会关系决定。
1、劳动是道德起源的历史前途2、社会关系为道德起源提供了基础。
三、道德的基本特征:(一)、调节手段的特殊性(二)道德作用的广泛性(三)道德规范的多层次性(四)道德内容的阶级性(五)道德形态的继承性四、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对产生它的社会经济关系,包括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
道德的功能表现为:一、道德是社会调控的一种重要方式;二、道德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特殊精神力量。
道德的主要功能表现为:1、道德的认识功能(理性与情感、直觉与自觉、实在与应有)2、道德的规约功能(外在和内在)3、道德的调节功能(范围广泛性和对象的特殊性、方式的独特性、多样性)4、道德的教育功能(灌输是道德教育所采取的特殊形式,道德教育不同于道德说教,道德不是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5、道德的激励功能第二节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依据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职业道德素养:1、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诗经》最早记载,“兴天下之利”《墨子惊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现,是最大的“义”)2、仁者爱人,先人后己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易经易大传》中最早提出“刚健”学说)4、修身自律,躬行实践5、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第三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应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1、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需要,2、塑造国民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的需要,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居于最高层次。
富强:国富民器,是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基本理念的凝练。
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
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平等: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
公正: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法制: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新兴人际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谐友好。
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由、公正”的价值理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习题:1、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特殊行为规范。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是:劳动。
3、与法律相比,道德适用范围更广。
4、在一定条件下,道德与法律能够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5、道德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调节功能。
6、“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意思是:有德就有才。
7、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是:社会关系的形成。
8、对一种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关键看其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
9、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定位,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10、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爱国主义传统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1、道德的主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
12、道德调节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
13、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道德,主要有:仁爱、恪守诚信、慎独、内省。
14、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15、在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的两种错误思潮是:文化复古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16、道德最初源于人们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
17、法律是硬约束、道德是软约束,要做到“法以诛恶,德以劝善”,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18、所谓“民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等,强调诚信。
19、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另不从”这说明中华民族历来很重视领导者的榜样作用。
20、“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重伦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21、中国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内容:(1)、公而忘私,国而忘家(2)仁者爱人,先人后己(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4)、修身自律,躬行实践(5)、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旗帜和主心骨。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怎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与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自由,公正的价值理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之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承担着为政府机关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任,必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认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行动。
要善于从小事做起,在细微处着力。
平淡、平凡、平常、做小事,是日常生活的常态。
善于做小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这是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一个规律,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第二章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伴随社会分工登上历史舞台。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联系的,体现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是社会道德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在职业生活中处理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由三部分组成,即职业道德活动、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活动: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观念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活动。
职业道德意识: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形成的并影响职业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评价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
职业道德规范:是指评价和指导人们职业活动行为准则、要求和善恶标准。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1.行业性2.多样性3.明确性4.群体性5.继承性6.实践性三、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及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客观基础: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引发的社会大分工。
(一)萌芽社会早期不存在职业道德,原始社会处于萌芽阶段(二)形成努力社会统治者比较重视上层社会人们的职业道德(三)发展封建社会得到初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获得充分发展近现代新型的职业道德。
四、职业道德的作用:1.能够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
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3.有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第二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职业理想:是指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一定的职业和从业者人格上的实现,是从业者对符合自己意愿的职业工作种类以及所要达到的成就的追求和向往。
职业态度:是指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评价和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是从业者对其他职业和广大社会成员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
职业责任:就是职业团体和从业者被赋予的职权、职责及对社会、对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
职业技能:是指从业者完成本职工作,承担职业责任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术能力。
职业纪律:是调整从业者与他人、单位、社会以及职业生活中局部与全局关系的重要形式。
习题:1.职业道德从一个侧面反应人的道德素质职业道德与职业技能的关系: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具有统领作用,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发挥具有支撑作用,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3.古人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求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勤勉。
4.职业道德对职业技能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5.职业道德修养是从业人员的立身之本、成功之源。
6.职业态度是指从业者对所从事职业的评价和表现出的行为倾向,是从业者对其他职业和广大社会成员履行职业义务的基础。
7.职业道德组成包括:职业道德活动、职业道德意识、职业道德规范。
8.影响职业态度的职业因素包括: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工资待遇。
9.道德调节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是: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
第三章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