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畜牧微生物学

畜牧微生物学

一、填空题、选择题1微生物可分为三类: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藻类。

②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虫类。

③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微生物指一类个体小,结构简单,繁殖快,分布广,多数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

2微生物的进化、形态、生理、生态、分类以及它们与生物界、非生物界的相互作用,与人类和生产的利害关系等方面的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3定细胞大小的计量单位是微米和纳米。

1微米等于千分之一毫米,1纳米等于千分之一微米。

4菌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因此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

5细菌的繁殖方式是简单的裂殖。

6球菌呈球形,也有椭圆形的。

按其分裂的方向及分裂后彼此相连的情况分为: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和葡萄球菌。

7杆菌一般呈正圆柱形,也有近似卵圆形的,菌体多数平直,亦有稍弯曲的。

8杆菌分裂后的三种形式:①单杆菌;②双杆菌;③链杆菌。

9螺旋状菌分为:弧菌和螺菌。

10、细菌基本构造包括:①细胞壁,②胞浆膜,③细胞浆,④核体,⑤核蛋白体,⑥其他内含物。

11、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由于反应不同,可以把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蓝紫色)和革兰氏阴性菌(红色)两大类。

1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①保持细菌的一定外形;②保护细菌免受外界渗透压和有害物质损害;③具有相对通透。

13细菌的核体没有核膜与细胞浆相隔,由均匀的核质折叠缠绕而成,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形成一个环状染色体,细菌的基因就在其中。

细菌分裂时核体也一分为二。

13细菌有一小段染色体外的DNA,称为质粒。

是一小段双股环形的DNA。

14核蛋白体是按遗传信息合成细菌所需蛋白质的地方。

15、细菌的特殊构造是什么?答:一、荚膜,是指在细胞壁的外面产生的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包围整个菌体,称为荚膜。

二、鞭毛。

具有收缩功能,可引起细菌运动,是细菌运动器官。

三、纤毛、是一种空心的蛋白质,可分为普通纤毛和性纤毛两类。

前者较纤细较短,数量较多后者一般不超过4条。

普通纤毛能使细菌牢固的附着在动、植物和其他细胞上,与致病性有一定的关系。

性纤毛在雄性菌和雌性菌的结合中是重要的,是供体细菌向受体细菌传递质粒等遗传物质的通道。

四、芽孢一部分杆菌、个别球菌,在生长发育的某一阶段,可以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内部孢子,称为芽孢。

未形成芽孢之前的菌体则称为繁殖体或营养体。

17、芽孢在不良条件下,不表现明显的生命特征,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便会萌发和出芽,重新生长成新的繁殖体。

一个细菌只能产生一个芽孢,一个芽孢只能产生一个繁殖体,故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器官,而是抵抗不良环境条件以保存生命的一种构造。

18、细胞的营养需要包括:包括水、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灰分元素及生长因素等。

19、根据细菌对碳素来源利用能力的不同,可以把细菌分为自养细菌和异样细菌两类。

20、自养细菌能氧化某些无机物(如NH 3、H 2S 等)以获得能量的称为化能自养菌; 21、异养菌要有较复杂的有机物如糖类、醇类和有机酸类等作为碳源才能生长。

22、异养菌绝大多数是从是从氧化有机化合物取得能量的,称为化能异养菌。

23、少数细菌体内含有细菌叶绿素,也能利用光合作用取得能量,称为光能异养菌。

24、异养菌根据寄居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腐物寄生菌和活物寄生菌。

25、细菌吸收营养的方式有:①被动扩散又称单纯扩散。

②促进扩散。

③主动运输。

④基因转位。

26、凡是由细菌引起,使代谢基质发生氧化--还原作用,以释放能量,供细菌生命活动利用的生物化学过程,称为细菌的呼吸。

27、细菌及其呼吸作用分为三个类型:①厌氧性细菌及厌氧性呼吸。

②需氧性细菌及需氧性呼吸。

③兼性细菌及兼性呼吸。

28、能致动物疾病的放线菌很少,其中有牛放线菌。

29、螺旋体无鞭毛,但细胞体具有伸缩旋转的弹性,能非常活泼地前后放置运动。

30、霉形体缺乏坚硬的细胞壁。

31、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严格的细胞内容物。

3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属原生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虫。

33、真菌是一大类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的真核微生物,仅少数类群为单细胞,其余为多细胞,大多数呈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从外形上可分为酵母菌、霉菌和担子菌三大类群。

34、酵母菌是单细胞微生物,大多数酵母菌是球形、卵形、椭圆形、腊肠形、圆筒形和胡瓜形,少数为瓶形、柠檬形和假丝状等。

35、酵母菌细胞比细菌大得多,大小约为1—5×5—30ц或更大。

36、霉菌属丝状真菌。

37、霉菌的菌丝主要由孢子萌发长而成。

38、霉菌的菌丝平均宽度为3—10,方线菌的菌丝平均宽度为1—2。

39、霉菌的菌丝分为两种:一种无隔膜,呈长管状的分枝,细胞内含有许多核,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生长过程中只有细胞核的分裂和原生质的增长,而没有细胞数目的增多;另一种有隔膜,整个的菌丝是由分枝的成串多细胞组成,每个细胞内含一个或多个核,称为有隔菌丝。

40、菌丝生长,细胞的数目也随之增多。

41、霉菌的菌丝功能也有分工,摄取营养物质功能的菌丝称为营养菌丝或基质菌丝,伸向空中的菌丝称为气生菌丝,气生菌丝上能生出各种孢子进行繁殖的,称为繁殖菌丝。

42、霉菌是以产生各种无性或有性孢子来繁殖的.43、无性繁殖所产生的孢子叫做无性孢子,大多数霉菌是通过无性孢子来进行繁殖的,如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这些孢子萌发后形成新的个体。

44、霉菌的有性繁殖是经过两性细胞结合后,产生一定形态的孢子来实现的。

这种孢子叫有性孢子。

45、霉菌的有性孢子有四种类型,包括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和子囊孢子。

46、病毒种类繁多,按其感染的对象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等三大类。

47、病毒外形呈球状或近似球状,少数病毒呈杆状、丝状、弹状或砖块状,而噬菌体多呈蝌蚪状。

48、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为纳米和埃。

49、一个结构齐全、功能完整而有感染性的成熟病毒颗粒,称为病毒子,病毒子的中心为核酸。

50、病毒的基因组,能为病毒的增殖、遗传、变异等功能提供遗传信息。

51、核酸的外周包有蛋白质外壳,称为衣壳。

52、有的病毒在核衣壳外还包有一层囊膜,称为有囊膜病毒。

53、核衣壳裸露的病毒称为无囊膜病毒54、囊膜是病毒核衣壳在细胞内装配完成后,以“出芽”的方式通过细胞膜释放时获得的一层脂蛋白性的膜。

55、核酸构成病毒的心髓。

任何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既DNA或RNA。

56、病毒吸附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颗粒与细胞在有阳离子存在时,发生随即吸附,它是可逆的。

第二阶段,病毒颗粒特异地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这是病毒颗粒的表面成分与细胞膜的受体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牢固的,不可逆的。

57、病毒吸附在宿主胞膜后,可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细胞内,称为侵入或穿入。

58、生物合成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两部分。

多数DAN病毒在宿主细胞核内合成核酸,而多数RNA病毒则在细胞浆中合成。

病毒蛋白质只能在细胞浆内合成。

59、囊膜是通过细胞核膜或细胞膜是获得,并以“出芽”的方式释放。

无囊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核衣壳后,以宿主细胞破裂的方式或以反吞饮方式释放。

60、土壤是大多数腐生性微生物生活的最好环境,在土壤中居住着大量的微生物。

61、空气不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适宜自然环境。

62、有的是从土壤、空气和动物所接触的环境中污染的,称为过路菌。

63、长期生活在动物体表或体内的共生的或寄生的微生物,称为常住菌。

64、瘤胃微生物的区系十分复杂,包括厌氧性纤毛虫和细菌两大类。

65、瘤胃细菌的种类很多,能分解纤维的主要有:产琥珀酸拟杆菌,小生纤维梭菌,黄色瘤胃球菌,白色瘤胃球菌,小瘤胃杆菌;发酵淀粉和糖的主要有:牛链球菌、丁酸梭菌、丁酸弧菌属的一个种、反刍兽半月形单胞菌等;合成蛋白质的主要有:淀粉球菌、淀粉八叠球核辐射、淀粉螺旋菌和另外一些嗜碘微生物;合成维生素的主要有:维生瘤胃黄杆菌、丁酸梭菌。

66、但就代谢活动的强度和其作用的重要性来说,细菌远远超过纤毛虫。

67、瘤胃内多种细菌之间和细菌与纤毛虫之间彼此共生。

68、粪便中的微生物主要有腐败菌、嗜热菌、引起各种发酵的细菌和霉核辐射、酵母菌、放线菌等,粪便中有时还含有传染病的病原菌。

69、粪肥在堆放过程中,由于其他微生物,特别是嗜热菌的作用,其内部的温度,能上升到70—80℃,可以杀死某些病原菌、寄生虫及虫卵,减少传染源,称为生物热消毒。

70、无菌动物是指不含有任何微生物或寄生虫的动物。

71、无特定病原动物是指没有某些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抗体或寄生虫的动物。

72、杀死物体中所有微生物,叫做灭菌。

73、杀死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叫做消毒。

74、阻止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叫做防腐或抑菌。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品称为防腐剂或抑菌剂。

75、无菌法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防止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物体的方法。

76、抑菌作用是指抑制或阻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用。

77、杀菌作用是指能使菌体致死的作用。

78、抗菌作用包括抑菌作用和杀菌作用,是这两者的总称。

79、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及生物因素。

80、影响微生物的物理因素主要有:干燥、渗透压、温度、光线、射线、滤过。

81、高温灭菌有不同方法,分为干热灭菌法和湿热灭菌法。

82、对动物和人机体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统称为病原微生物。

83、病毒、立克次氏体等则属于严格寄生性微生物,它们仅能生活于组织细胞中。

84、有些病原微生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表现出致病作用,这类微生物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85、外毒素经0.3%~0.5%甲醛溶液处理后,会丧失毒性,但仍保留很强的抗原性,称为内毒素。

内毒素常用来作为预防相应传染病的生物制剂。

86、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内毒素是蛋白质,可为蛋白酶分解。

外毒素是脂多糖。

87、在传染过程中,动物呈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时,称为显性传染既传染病。

而不表现可见临床症状,则称为隐性传染或无症状传染。

88、传染病的来源有:①患传染病的人或动物。

②带菌(带病毒)者。

③其他;如某些昆虫。

89、病原微生物传染时传递的媒介有饲料、水、空气、土壤、畜舍、场地、器具、以及动物、植物和人类体表等。

90、由传染来源排出的病原微生物,一般通过直接或间接两种传递方式侵入另一些易感动物。

91、直接接触传染:由病畜与健畜直接接触,如啃咬、交配、舐舔、吮吸等传递病原微生物而引起。

如狂犬病就是健畜被病犬咬伤而传染的。

92、间接接触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媒介物传递,间接地使健康动物发生传染。

多数传染病是以这种传播方式传染的。

93、动物机体由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机能及免疫状况等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94、大肠杆菌有160多个血清群及若干个血清型和亚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