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省庄河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必然结果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C.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D.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二、综合题2.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曹魏延康元年,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四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
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
——萧功秦《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断层》(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中选官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根本目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看法。
3.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材料三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政之父”材料四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2)材料二中“集体领导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4)材料四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政体带来怎样的影响?4.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
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
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1)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三、选择题5.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体现在A .“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B.“天下一家”“大一统”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6. 公元前 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A .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7. 《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________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 .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8. 汉武帝时期,“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
这种现象反映了A .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分封制的巩固D.中央集权的加强9. 隋(炀帝)大业三年( 607年)四月,帝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
这反映出隋朝A .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10.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上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11. 20 12 年7月18 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 .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12. “ 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A .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13. 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
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
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 .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C.扩大了统治基础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14.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
作者认为A .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15. 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
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
”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A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16. 2013年7月17日社科网《国家成功学》:“为什么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对人类文明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其让人最为赞叹的是对权力的自我克制以及为此创设的‘自我净化’的政治体制,从而将雅典政治推向更加民主”。
材料讨论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 .组建陪审法庭B.实行陶片放逐法C.废除债务奴隶D.对参政公民发放津贴17.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 .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18.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这说明A .此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贵族的利益B.此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C.此法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D.贵族可以任意解释法律19.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
”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A .社会变迁B.阶级分析C.道德标准D.文明传承20.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
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A .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法B.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C.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21.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屈威廉在他的专著( 1688-16 8 9 年的英国革命)一书中,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
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得决定性的转折点”。
“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A .王权结束B.责任内阁制形成C.国王与议会之问形成了制衡关系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22. 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
1796 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
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 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② 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③ 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④ 让位都是无奈之举A .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23. “ 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级的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