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BAADC BACAC AABCB AADCB DDBBC ABAAC CDABB BDADCDACDB AADBB BDACA DACBA BCACD CBCAC DCDCC CCDCC DBABA二、多选题ABCD ABCDE BE ABE ABCDE ABCD ABCD ABCDE ABCDE ABCDE CDE ABCD ABCDE ABCD ABCD ABCE ACD CDE ABD ABCD ABCD ABCDE ACE ABCD BCD ABDE ABCDE ABD ABCDE ABCDE ACD ABCD ABD ABCDE ABCD CD ABE DE CDE ABDE(E为设备管理)ABC BCE ABDE ABC CDE ACDE三、判断题错对错错错错对对错错错对错对对对对对对错对对对对对错对对错对错对错错对对对错对错对对错错对对错错对错对错四、名次解释1、信息: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2、系统: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了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3、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
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4、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的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和计算机相结合的系统。
5、外部实体:是数据字典的内容之一,包括外部实体编号、名称、简述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
6、判断表:又称决策表,是利用表格方式来描述处理逻辑的一种工具,可以清晰地表达条件、决策规则和应采取的行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容易为管理人员和系统分析人员所接受。
7、管理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表。
8、数据流程图:是一种能全面地描述信息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它可以用少数几种符号综合地反映出信息在系统中的流动、处理和存储情况,具有抽象性、概括性。
9、表格分配图:可以帮助分析员表示出系统中各样单据和报告都与哪些部门发生关系。
10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师系统分析的内容之一,它的任务时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可行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上的可行性、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可行性。
11、业务(书上企业流程)流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再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活动。
12、业务(企业)流程重组:企业流程重组是从信息的角度,对企业流程的重新思考和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规划与开发过程之中。
13、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元素作出详细的说明,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14、功能结构图:功能结构图是按功能从属关系画成的图表,图中每一个框称为一个功能模块。
15、主文件:主文件是系统中最重要的共享文件,主要存储具有固定值属性的数据。
16、处理文件:处理文件又称事务文件,是用来存放事务数据的临时文件,包含了对主文件进行更新的全部数据。
17、区间码: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组,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18、周转文件:周转文件是用来存放具有固定个体变动属性的数据。
19、模块化:模块化是指将系统分解成相互独立又具有一定联系能够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组成部分。
20、处理流程图:处理流程图是系统流程图的展开和具体化,其内容更为详细,对每一处理需要使用各种符号具体地规定处理过程的每一步骤。
21、代码:代码是代表事务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为了便于计算机处理,一般用数字、字母或它们的组合来表示。
22、文件设计:文件设计就是根据文件的使用要求、处理方式、存储量、数据的活动性以及硬件设备的条件等,合理地确定文件类别,选择文件介质,决定文件的组织方式的存取方法。
2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在编程中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指导人们用良好的思想方法去设计程序,采用以下三种基本逻辑结构编写程序: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
24、系统切换:是指由旧的,手工处理系统向新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过渡。
25、信息系统外包:是信息系统的一种服务模式,是将信息系统中一些非主营业务或工作任务承包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26、信息系统日常维护: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包括定时定内容地重复进行的有关数据与硬件的维护,是系统应急维护和适应性维护的基础。
27、信息系统适应性维护: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本身存在的不足对系统作调整、修改与扩充。
28、信息系统的安全:是为了防止有意或无意的破坏系统软硬件及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避免遭受损失所采取的措施。
29、信息系统的保密:是为防止有意窃取信息资源行为的发生,使组织免受损失而采取的措施。
五、简答题1、诺兰模型的主要思想:主要讲的是信息系统的阶段理论,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增长要素等阶段,通过这些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2、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应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3、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管理任务的层次按管理任务层次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战术管理)、运行控制、业务处理。
4、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优点:与生命周期法相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更强调开发人员与用户的紧密结合,而且在开发策略上强调“从上到下”,注重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
缺点: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适合于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但开发过程复杂繁琐、周期长、系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5、原型法的基本思想:在运用原型法开发系统时,开发人员首先要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之。
开发人员和用户一起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对它进行修改(在这个过程也可以添加新功能)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
6、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内容;(1)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3)业务流程的现状;(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近期计划。
7、可行性分析的任务:是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必要性是来自实现开发任务的迫切性,而可行性则取决于实现应用系统的资源和条件。
内容:(1)管理上可行性;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2)技术上的可行性;这方面应分析当前的软、硬件技术能否满足对系统提出的要求(如增加存储能力、实现通信功能、提高处理速度)。
(3)经济上的可行性:主要是预估费用支出和对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8、可行性分析报告内容:(1)系统简述;(2)开发项目的目标;(3)所需资源、预算和期望效益(4)对项目可行性的结论。
9、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任务;在充分认识原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识别、可行性分析、详细调查、系统化分析,最后完成新系统的逻辑方案设计或称逻辑模型设计。
10、系统化分析的主要内容:一、分析系统目标;二、分析业务流程;三、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四、分析数据流程;五、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六、数据存储分析;七、数据查询要求分析;八、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九、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11、系统设计的任务: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物理模型的设计,主要为了解决“怎样做”的问题。
12、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1)总体设计;包括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20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的设计: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4)数据存储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安全保密设计等。
(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以及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13、系统设计遵循的原则;(1)系统性;系统作为统一整体而存在的,因此,在系统设计中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考虑;(2)灵活性:为保持系统的长久生命力,要求系统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为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开放性和结构的可变性;(3)可靠性:是指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及受外界干扰时的恢复能力;(4)经济性:指在满足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小系统的开销。
14、能不能说数据流程图到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一种单纯的符号转换?:这句话不正确,数据流程图与信息系统流程图之间的差异并非仅在于符号的改变,信息系统流程图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而并不像数据流程图那样反映了人工操作的那一部分。
因此,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的前提是已经确定了系统的边界、人机接口和数据处理方式。
从数据流程图到信息系统流程图还应考虑哪些处理功能可以合并,或者可以进一步分解,然后把有关的处理看成是系统流程图中的一个处理功能。
15、程序设计说明书包含的内容;程序名、所属系统及子系统名、程序的功能、程序的输入输出数据关系图、输入文件和输出文件的格式、程序处理说明。
16、系统设计报告包含的内容;(1)内容总体设计方案;(2)代码设计方案;(3)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4)文件设计方案;(5)系统模块说明书。
17、系统实施包括哪些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切换和评价等。
18、程序设计的目标:在小程序的设计中,主要强调程序的正确和效率,但对于大型程序,人们倾向于首先强调程序的可维护性、可靠性、可理解性、然后才是效率。
可维护性:由于信息系统需求的不确定性,系统需求可能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就必须对系统功能进行完善和调整,为此,就要对程序进行补充或修改。
可靠性:程序应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不仅正常情况下能正确工作,而且在意外情况下应便于处理,不致产生意外操作,从而造成严重损失。
可理解性:程序不仅要求逻辑正确,计算机能够执行,而且应当层次清楚,便于阅读。
效率:程序的效率指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的资源。
19、信息系统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检查系统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技术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系统的各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效益是否理想,指出系统的长处与不足,为以后的改进和扩展提出意见。
20、信息管理部门的任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策划,制定与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组织、管理与实施;信息资源的开发、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信息人员的组织、培养与管理;向组织各阶层提供信息服务。
21、信息系统的维护类型有哪四类:信息系统维护的具体内容有:(一)系统的日常维护;(二)系统的应急维护;(三)系统的适应性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