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问句开篇,形象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无比激动和惊叹仰慕之情。

B.“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更表现了泰山主宰自然的伟大力量。

C.全诗无一“望”字,却紧紧围绕“望”字着笔,可见诗人精妙的艺术构思。

D.本诗通篇写实,借景抒情,表现了泰山高峻磅礴、雄视一切的风姿和气势。

2.“会当”的意思是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D2.“会当”意为“终当”(终要)。

尾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

【解析】1.D项“通篇写实”错误。

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有实写眼前所见状景,虚实登顶将览盛景。

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的能力。

理解诗人的情感,可结合诗歌的内容、诗人的人生处境、诗人的人生追求等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即可。

要注意结合诗句来理解诗人的情感,不能局限于诗句的表层意思,一定要深入的去理解,所以,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为“一定会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览天下美景”,结合杜甫的人生追求,他抒发出此言主要是想抒发“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唐)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张十一功曹:张署,韩愈好友,与韩愈一同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

②筼筜(yúndāng),生长于南方湿热地带的大竹,高达数丈。

③踯躅(zhí zhú),植物名,亦称映山红,春天开花漫山红遍。

④恩波,指皇帝的恩泽。

⑤斗,同“陡”。

1.“吟君诗罢看双鬓”中的“君”是指谁?理由是什么?2.诗中有两处出现了数词,请分别指出其表意内涵。

3.本诗中哪个字词可以做“诗眼”,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指张署,从题目《答张十一功曹》可见。

2.两三家表明人烟稀少,突显被贬之地的荒凉;一半加描绘白发苍苍,表现内心的愁苦。

3.“哀”,“闲”,“死”,“踯蹰”均可,联系流放荒地、命运未卜、报国无望、内心绝望等内容作答。

【解析】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结合“答张十一功曹”分析可知“君”是指张十一功曹,即张署。

2.要求学生找出两句带有数字的诗句,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

“哀猿啼处两三家”的意思是“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写出了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斗觉霜毛一半加”的意思是“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

描绘出白发苍苍,内心愁苦的诗人。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即可。

“哀”,“闲”,“死”,“踯蹰”均可。

如“闲”字:张十一寄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诗颈联的语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通过“闲”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军城早秋严武(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朔云边月满西山”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诗歌的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诗人用“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为浓重。

(意对即可)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坚定信念(昂扬的斗志、歼灭敌军的决心也可);洋溢着边关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

【解析】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

所以一个“满”字,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以动衬静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答案】1.清幽(寂静)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点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题中的“岳”是指______,请写出“五岳”中另一座山的名称: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青未了”写出了山色郁郁苍苍,连绵无际,浩茫混涵,难以言尽。

B.颔联中的“割”字既写出了山之高险,又表达了诗人志向之远大。

C.颈联中的“层云”与“归鸟”写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远眺的景色。

D.尾联中的“凌绝顶”和“众山小”表现诗人勇攀高峰、壮志凌云。

【答案】1.泰山填写“嵩山”“衡山”“恒山”“华山”任何一个均可2.C【解析】1.考查对诗歌文学常识的理解。

“岳”指泰山。

中国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海拔1545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2.C错误,“层云”与“归鸟”是诗人“细望”中所见到的景色,不是登上之后看到的景色。

6.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