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工安全操作规程
1 岗位职责
1.1 听从班长指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本班的操作和设备负责。
1.2 严格执行设备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坚持定期对设备检查、清扫,保养,以保持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1.3 按时搞好设备点检,设备出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或报告,
1.4 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1.5工作前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具,检查所用工具(如大锤、手锤、铆钉枪、风铲、风带等),如有故障及时处理,否则禁止使用。
1.6两人以上作业,其中需要一人指挥。
多人抬运板料时,必须做到起落一致,以防压伤手脚。
1.7煨活时,掌钳者不要站在大锤正面。
看好周围是否有人或障碍物。
打大锤时禁止戴手套。
1.8滚圆或平板时,人不准站在铁板上,以免压伤。
1.9使用机器设备,必须了解机器性能及操作方法,否则禁止使用。
1.10高空作业,必须遵守高空作业安全规程。
2 放样、号料、切割的技术操作
2.1 气割的切割余量为:
2.1.1 自动或半自动切割留2.0-
3.0mm。
2.1.2 手工切割留
3.0-
4.Omm。
2.2 焊缝收缩量:
2.2.1纵向收缩:对接缝0.15-0.3mm/m,角焊缝为0.2-0.4mm/m,不锈钢取上限值。
2.2.2 焊缝横向收缩量见附表1。
2.3放样后经核对无误后复制样板,样板材料为薄钢板、扁钢或油毡纸。
2.4样板尺寸:
2.4.1长度和宽度偏差士1.0毫米。
2.4.2矩形样板对角线之差小于1.Omm。
2.4.3相邻孔眼中心距偏差及孔心位移小于0.5mm。
2.4.4放样和样板的允许偏差见附表2。
2.5 号料
2.5.1材料经检查合格后下料
2.5.2下料样板合格
2.5.3焊接结构上的孔边缘距焊缝边缘≥50mm。
2.5.4号料后打上洋冲眼,孔眼用油漆作标识。
2.5.5 当材料上的标识破坏时,应将标识移植到剩余部位上。
2.5.6不锈钢除切割线外,号料线用色笔作标识。
2.5.7号料应按先大后小或套材料号料,对于焊缝较多,加工量大的构件应先号料,同一构件需要拼接时,必须同时号料。
2.5.8号料的允许偏差表2.5.8:(mm)
2.6切割
2.6.1切割前校核切割线
2.6.2 切割方法
碳素钢、普低钢用机械、砂轮、气割切割。
不锈钢、有色金属用机械、等离子切割。
2.6.3切割质量
实际切割线与号料线偏差≤1.Omm;
剪切切口面与材料表面不垂直度≤0.5mm。
2.6.4 气割的允许偏差表2.6.4:(mm)
2.6.5机械剪切的零件,其钢板厚度不宜大于12mm,剪切面应平整,机械剪切允许偏差表2.6.5
3 坡口加工
3.1 坡口尺寸按现行《焊件常用坡口型式和尺寸》规定加工。
3.2 坡口加工方法
气割后砂轮磨边,铲边和碳弧气刨。
4 制孔
制孔的允许偏差:
C级螺栓孔的允许偏差(mm)
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mm)
5 成型
5.1热加工成型,无设计要求时,钢材温度为1000-1100℃,加工结束缓冷。
5.2冷弯加工:
5.2.1 最小弯曲半径,无设计要求时按附表A。
5.2.2制作胎模,应考虑材料的回弹性。
5.2.3 分段弯曲采用搭接弯曲法。
5.3 弯曲样板
构件弦长>1500mm时,样板弦长>1500mm;
构件弦长<1500mm时,样板弦长等于构件弦长。
样板与构件的间隙<2.Omm。
5.4板材卷圆
板两端预弯,采用压弯法和垫压法,卷制时板端边缘与辘轴中心线平行。
6 组装与连接
6.1 采用工卡具组装和连接。
6.2清除接触面的铁锈和污垢。
6.3 严禁强力组对。
6.4 焊接及检验。
6.5焊接连接组装的允许偏差见附表
7 变形矫正
有手工、机械和火焰三种:
7.l 手工锤击矫正变形用于薄板件或截面较小的型钢构件。
7.2机械矫正
7.2.1用多辊平板机矫正板料变形;用三辊卷板机矫正平板;用油压机或专用工具矫正型材。
7.2.2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大弯曲矢高的允许值见附录A。
7.3 火焰矫正
碳素钢有点状加热,线状加热,三角形加热三种方法。
7.3.1同一加热点的加热不宜超过3次。
7.3.2点状加热宜用于板料弯曲和凹凸不平。
7.3.3线状加热宜用于厚板。
7.3.4三角形加热宜用于型钢。
7.3.5加热温度≤900℃。
7.3.6 钢材矫正后允许偏差见附表4。
8 构件检查
8.1检查构件几何尺寸,填写记录。
包括:钢柱制作记录,吊车梁制作记录,螺栓孔记录,屋架制作记录和其它构件制作记录。
8.2 钢构件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见附录B。
8.3强度及气密性试验,填写记录。
9 钢结构的安装
9.1基础和支承面
9.1.l安装前检查基础的轴线,标高,基准点准确。
9.1.2基础顶面直接作为柱的支承面和基础顶面预埋钢板或支座作为柱的支承面时,其支承面;地脚螺栓的允许偏差见附表5。
9.1.3 钢柱脚采用钢垫板作支承时,每根地脚螺栓侧应设1-2组垫板,每组垫板不得多于5块。
当采用成对斜垫板时,
其叠和长度不小于垫板长度的2/3,垫板间应焊接固定。
9.1.4 钢结构安装在形成空间刚度单元后,应及时二次灌浆。
9.2安装和校正
9.2.l 构件检查合格后安装。
9.2.2钢结构安装后进行测量和校正,当天安装的钢构件应形成稳定的空间体系。
9.2.3 钢结构的柱、梁、屋架、支撑等主要构件安装就位后,应立即进行校正、固定。
9.2.4摩擦面连接处采用砂轮打磨,打磨范围≥螺栓孔的4倍,连接时保持摩擦面干燥。
9.2.5 顶紧接触面大于70%,用0.3mm塞尺检查。
9.2.6焊接和局部高强螺栓并用的连接,无规定时,先栓后焊。
9.2.7钢构件安装的允许偏差见附录C。
10 质量记录
10.1 钢结构制作检查记录。
10.2钢桁架制作检查记录。
10.3钢柱制作检查记录。
10.4钢吊车梁制作检查记录。
10.5钢围护系统安全检查记录。
10.6 钢吊车梁安装检查记录。
10.7 高强螺栓连接检查记录
10.8基础复查记录
附表一焊缝横向收缩量
附表2 放样和样板的允许偏差(mm)
附表3 焊接连接组装的允许偏差
附表4 钢材矫正后允许偏差(mm)
附表5 支承面、地脚螺栓允许偏差(mm)
附录a 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大弯曲矢高的允许值表A 冷矫正和冷弯曲的最小曲率半径和最大弯曲矢高的允许值
注:r为曲率半径;f为弯曲矢高;l为弯曲弦长;t为钢板厚度
附录b 钢构件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
表B-1 单层钢柱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mm)
表B-2 焊接实腹钢梁外形尺寸的允许偏差(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