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复习-隋唐
门下省
特点: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政事堂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工部 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有利于集思广益(集体议事),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标志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后代基本沿用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练一练】《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这( 三省六部制)是一个引人瞩目的(政治)结构…… 官僚集团在缺乏一个拥有全权的政府首脑的同 时,还缺乏一个代表整个官僚利益的最高仲裁者 和代言人。”此观点主要说明三省六部制 ( )。
曲辕犁模型
古代灌溉工具
筒车模型
筒车应用
2.手工业 A.制瓷:
① 隋唐时期,陶瓷工业臻于成熟,已形成南 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②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远达欧、 非,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陶瓷之路。 B.丝织业: 丝织技术高,以轻盈著称,并吸收了波斯的织 法和 图案风格。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C.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制度, 官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民间手工业也发达,朝 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
3、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 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两税法的意义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 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 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 改革和进步。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4)本质
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 从根本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5)积极影响 ①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 定,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公平 公正
⑤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对西方近 代文官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 期
课堂互动研究 节度使制与藩镇割据
节度使制与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 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 府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
2、出现的原因:
(1)唐代藩镇独揽地方大权,势力不断膨胀 (2)安史之乱削弱中央实力,边镇扩展到内地
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 经济重心南移
民族关系 开明民族政策, (本国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 开放政策,加强与亚、欧联系; (国与国) 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 思想
思想:佛、道、儒三教合一; 文化:全面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1、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 队伍素质。 3、税收制度:租庸调制 4、隋唐大一统局面 5、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 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论推荐 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 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选拔形式:趋向制度化, 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 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官吏察访 推举 以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清)
演 变 官 趋 举 势 品评官评 士
定授官
唐代的长安城规 模宏大,周长36.7 千米,面积84平 方千米,是当时 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最宽的街道 有220米。西市内 东西向和南北向 各有两条街将市 内划分成9个区, 每区四面都有街 道,各种行业的 店铺临街而开。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 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材料二: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 ——《南部新书》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时期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南方手工 业发展超 过北方
3、商业: ①唐前期,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后期坊 市制度被打破。 ②柜坊和飞钱出现; ③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④对外贸易港口:广州,设有市舶使。 4、经济格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练一练】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论及某书法 艺术时说“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
1、含义: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 的谷物; 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纳 绢或布代役。
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
2、实行的背景: (1)原因:隋唐建立初期,社会生产需 要恢复,农民也迫切需要土地和劳动时间 (2)条件:封建国家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
3、沿革:
隋唐朝赋役制度的改革(沿用北魏租调制)
消极作用:
A、 科举制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 建社会长于他国的因素之一;
B、它禁锢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脱离了 实际;
C、禁锢思想,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
世官制 (夏商周) 察举制 (汉朝) 贵族子弟 官位世袭 继承祖权
A.有力地限制了皇权专制 B.使中央政府机构残缺不全 C.不利协调统治集团矛盾 D.导致中央政府权力分散
C
2、科举制度 (1)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经济 和小农经济实力壮大); ②阶级关系上: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 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 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 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依据门第的九品中 正制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2)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吸收庶族地主参政,打
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科举制度 (3)创立与完善: 隋文帝—— 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 隋炀帝——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 以明经、进士为主 增加取士人数, 武则天—— 唐朝完善 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提高科考地位 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用高官主考)
考试选拔 考试选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 才兼备、考试录用。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练一练】右图所示为《唐 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 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 举制( )
D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三)租庸调制
原则:轻徭薄赋
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4.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①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 赋役负担,垦田数量增加;
②增加了政府收入;
(四)两税法
1.历史背景 唐中期以来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减少。 时间和人物: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 炎的建议而实行。 2、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三、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 并蓄、影响深远。 1、思想: “三教合一”。 2、文艺: ①唐诗(空前繁荣:名家辈出,作品内容丰 富,风格多样); ②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 体、柳体争奇斗艳; ③草书大家张旭、怀素。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时期 初唐 盛唐 王勃
代表人物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唐代传奇:
传奇特点:①故事虚构 ②以言情为特色 (生动的故事情节) 代表作: 《柳毅传》 《南柯太守传》 《莺莺传》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怀素《千金帖》
张旭《肚痛帖》
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581-907)
隋朝疆域图
唐朝疆域图
一、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的更替:
朝代 隋 唐
五代十国
时间
581年-618年
建立者
文帝(杨坚)
都城
大兴
(西安)
618年-907年
高祖(李渊)
长安
(西安)
907年-960年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
国家大一统,政局相对稳定;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夷狄中华, 朕爱如一”
步辇图
节度使制与藩镇割据(755年至763年) 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比汉进 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 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 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 一制度上。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钱穆在这时所说的“制度”是指的是何种制 度?它的发展演变如何?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课堂互动研究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 容灵活。因此,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 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①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 (西北各部首领尊他为“天可 启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汗”)。②设置机构,对少数民族进行有效管辖。 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④采取和亲政策; (唐藏)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练一练】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唐代农村商 品经济发展信息的是( )
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D.“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南 北朝时期在偏远地区出现了草市,到唐朝时期草 市逐渐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的景象。A、 B项描述的是夜市,D项描述的是盗贼猖獗的景象。 答案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