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学实习感悟
上个星期天班级举行了一次认识实习,去了马鞍山的城市规划馆和大剧院参观了一下。
早上八点从学校出发,大家坐在校车上一起向着目的地进发。
第一个目的地是马鞍山城乡规划展示馆。
规划展示馆是一栋三层建筑,正面是一道玻璃幕墙,两侧是采用混凝土建筑而成的高厚外墙。
展示馆用空间语言诠释了马鞍山城市特色,注重将建筑元素、地域文化与空间艺术的完美结合,体现马鞍山山水生态城的性质,突出城市形态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城市特征。
展示内容紧扣城市性质,围绕马鞍山市的重点、热点、亮点工作。
作为规划馆的核心展项,马鞍山城乡规划总体模型面积达668平方米,覆盖了马鞍山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主体范围。
为了更好地帮助市民和来宾了解马鞍山的发展远景,该馆在三楼还设计了一座别致新颖的半球影院,用虚拟现实的手段描绘出马鞍山城市规划的美好未来。
进入展馆,一种现代化科技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展馆的第一层主要展示的是城市综合内容主要设城市足迹、城市风貌、城市规划演变历程等6个展厅。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的是吓一跳。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鞍山这片土地曾被多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踏足过。
甚至连咱们伟大的毛主席都来过。
在那段时期,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俗称的马钢。
马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之一,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除此之外,现在的马鞍山也是一块极其具有发展潜力的热血土地: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同时也是长三角城市和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更重要的是马鞍山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
马鞍山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往西距离安徽省会城市合肥120公里,往东距离江苏省会城市南京仅45公里。
马鞍山区位优越,临江近海,承东启西,横跨南北,对外交通形成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等高效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距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仅30分钟里程,与京沪高速铁路南京站仅20公里,宁安城际铁路途经马鞍山,马鞍山长江大桥与沪宁、宁杭、宁马高速公路连接。
长江马鞍山港为长江十大港口之一,是国家一类口岸。
此外,马鞍山也具有极其浓厚的历史底蕴。
最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马鞍山的记载,其后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及之后的中华民国都有过马鞍山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设立马鞍山市。
此外,马鞍山还具有著名的四大中心-----重型装备制造中心、江海联运枢纽中心、运动健康休闲中心以及绿色食品供应中心。
重型装备制造中心-----马鞍山因钢设市,在现代产业体系中,马钢继续保持产业领先优势,引领钢铁、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慈湖、博望高新区,坚持自主创业,实施区域联动,培育铁基新材料高技术产业集群等战略型新兴产业,积极推动优势加工制造产业发展。
雨山、花山、当涂、和县、含山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六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利用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政策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配套政策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载体。
江海联运枢纽中心----马鞍山地处中部和东部的结合点,横跨长江东西两岸,拥有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水路、公路、铁路交通运输体系完备。
利用交通便利等条件可大力发展交通物流业。
运动健康休闲中心----马鞍山市六朝畿辅、京都要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历代文人墨客钟情于马鞍山的山水,在此流连驻足,留下许多隽语华章。
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的结合,使得马鞍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推动下,马鞍山正在形成面向长三角地区的运动健康休闲中心。
绿色食品供应中心----马鞍山实施都市现代农业提升计划,立足于打造绿色食品供应中心,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第二层注重总体规划,集中展示重要建筑、重要城市设计等。
我觉得对于一个城市,特别是一个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来说,发展规划是有必要的且是有重要意义的。
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我觉得我们的眼光不应该只聚焦于建筑的建设、构造;应该对于规划用地和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这方面加大投入我们的注意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大,提前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马鞍山市是新中国成立后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五十多年来,顺着成长轨迹与发展历程,共经历了十五次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每一次规划的修编对于推动城市的建设都功不可没。
就拿最近的一次规划来说,2009年修改的城市总体规划。
其修改的原因是国家战略与应对区域环境重大变化的需要对马鞍山城市提出了新的要求。
修改的思路也非常清晰: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生态优先,立足区域视角,着力转型发展,关注民生保障,构筑马鞍山市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的:“组团式、网格化、田园城市”城乡新格局,促进马鞍山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其修改重点在于强化空间管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承载区域职能,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加强区域协调,整合城市体系布局;融入区域网络,构建综合交通体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用地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市域构建
“二带一轴”的城乡空间布局结构:“二带”即南沿江城镇发展带、沿江城镇发展带。
南沿江城镇发展带:05道、马高速,慈湖高新区、鞍山主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姑孰新城、示范园区新城,年陡镇组成。
北沿江城镇发展带: 347 国道,江镇、历阳新城、郑蒲港新城( 含姥桥镇)、白桥镇组成。
“一轴”即东西向城镇发展轴。
划314省道沿釜山路过江,12在含山西部与346过道国道连通,形成由环峰新城、郑蒲港新城、姑孰新城、博望新城组成的,西连合肥、东过南京溧水至长三角地区的、纵贯东西的城镇发展轴。
不仅仅是对于城市构建做了修改,对于城镇发展,交通以及市域文化等都作出了适当修改。
这份期限到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相信会给马鞍山带来质的飞越。
三层着重突出马鞍山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及新马鞍山全域地图。
本次实习的第二站是马鞍山保利大剧院。
大剧院位于马鞍山市太白大道2006号,临永丰河,南至印山路,西邻图书馆,北面花园路,是马鞍山市三大标志性文化地标工程之一。
大剧院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主要由歌舞剧厅、音乐厅和多功能小剧场三大主体功能区组成。
其中,歌舞剧厅可容纳1153人,为全机械自控化舞台。
音乐厅拥有684座,可实现无扩音设备现场演出。
多功能小剧场拥有408座,可满足剧目演出、新闻发布、品牌服装展示等多项功能需求。
大剧院置身于开放式园林景观之中,市民可在娱乐休闲的同时,步入文化殿堂,领悟高雅、浓郁的艺术氛围。
其中歌舞剧厅拥有全自动伸缩椅,可随时随地收缩或放开使用,对节省空间有巨大益处。
在大剧院中,音乐厅让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音乐厅内部呈现扇形,这样可以既可以在视角上扩大空间,也可以尽可能多的容纳观众。
屋顶向舞台方向依次下降,光线明亮,照度合理,使观众能看得亲切。
座椅呈圆形排列,使声音达到个个席位距离基本接近。
座位垫加橡胶垫,避免噪声。
内部装饰选材也很讲究,要求材料和结构、构造吸音,避免回声。
吸收噪声。
此外,大剧院作为一个大型公众建筑,这就要求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尽快的疏散观众,对逃生设施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结束了半天的参观,我深刻体会到了建筑的艺术感和不易。
建筑不是说简简单单的随便划地而建,这其中包含了在许多方面的考虑、评测。
这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怎么样去工作。
要时刻谨记遵循科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