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比较
饮食
· 印度人大部分信仰宗教,不吃肉类,尤其信仰 印度教的不吃牛肉,信仰伊斯兰教的不吃猪肉。 · 印度人很少喝烈性酒。 蔬菜和水果是主食, 吃饭也不会用筷子。
案例
更换牛皮沙发的缘由
在一次印度官方代表团前来我国某城市进行友好访问 时,为了表示我方的诚意,有关方面做了积极预备,就连 印度代表下榻的饭店里也专门换上了宽大、舒适的牛皮沙 发。可是,在我方的外事官员事前进行例行检查时,这些 崭新的牛皮沙发却被责令立即撤换掉。原来,印度人大多 信仰印度教,而印度教是敬牛、爱牛、奉牛为神的,因此 不管如何都不应当请印度人坐牛皮沙发。
跨文化中的商务表现 及对策
1 2
日常商务活动
商务谈判 企业文化 其他
3
4
日常商务活动
· 初次见面。在印度,初次见面时,要交换名片, 但不要赠送礼物,只有当彼此有所了解时,才 可以赠送礼物。 · 安全距离。印度人非常珍视个人空间,在与印 度人谈话时,保持一臂远的距离是合适的,切 忌靠的太近。
日常商务活动
中印文化比较
佃杰 宋甜
前言
本内容展示将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 印两国文化的异同。首先,根据功能划分,着重 考察“观念文化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主 要包括宗教传统、审美传统、思维传统、科学技 术传统、亲属传统、婚姻传统和道德传统。其次, 结合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具体表现,提出针对性 的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增进两国的相互理解, 深入沟通,达到友好合作的目的。
结论
中印在两千年的交往史上,都没有试图征服 对方、试图改变对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这两大 文明发展至今留下的不是冲突而是交流和学习的 历史,这是值得骄傲的。可见,文化之间的相互 理解和融合才是最为重要的。正如印度总理瓦杰 帕伊于2003年6月在北大的演讲中所说的那样:
我们了解彼此的过去,让我们增进了解彼此的今天,并且认 识我们共同的未来。只有彼此加深了解,我们才能合作!
· 中国的审美取向更世俗性,认为宗教哲学会 破 坏作品的艺术性,且作者在作品上署名盖章,
审美传统(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印度的舞蹈强调律动和变化节奏,许多印度的电 影里也都会植入一段舞蹈。中国的舞蹈追求的是 人与审美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平静与和谐。
· 印度古典文艺作品冗繁,包括音乐中主题音调也 会反复出现。中国的文艺作品设计较简洁。
宗教传统(二)
· 印度文化传统的总取向是“超自然中心”。人 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中国则是“人伦 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其神明主要源于 道教,如观音庙、龙王庙、财神庙、土地庙等。 · 中国人不大热心宗教问题,印度人则极为狂热。
审美传统(一)
· 印度的艺术与宗教关系密切,戏剧、雕刻和 诗 歌创作都是为了能与神更好的沟通,且作者不 在作品上署名。
科学技术传统
· 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印 度人对数字有敏锐的感觉,故古代印度数学较发达。距 今约3500年前就有了天文学的记录。几千年的发展中还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学体系—印医。 · 古代中国最伟大的科学贡献是“四大发明”,在农学 和 医学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其他方面的科学贡献:地震
亲属系统(二)
· 传统印度教社会比中国社会更推崇大家庭制度。 因为印度人的宗族组织缺乏中国人那种跨越家庭 的凝聚力,裂变出来的家庭并不像中国人那样构 成一个关系密切的宗族集团。 · 中国重视长幼尊卑,年龄代表地位权威和权利。 而印度长子地位特殊,长子建立家庭后,非长子 才可以建立家庭,并且长子继承更多的遗产。
· 问候。在印度的男性与女性之间,常常会双手 合十做“namaste”(印度的叫法)表示对对方 的尊重。
· 时间观念。印度人的时间观念 非常模糊,他们常常会迟到。
商务谈判
· 不会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往往谈生意的双方 先聊些别的与生意无关的事情,然后再切入主 题。 · 自信甚至自大。印度人在商务谈判时,会把自 己手中的“大牌”杀手锏一开始就亮出来,先 声夺人,以此来取得主动权,从心理上压倒对 方。
主要内容
1
2
观念文化系统比较 社会文化系统比较 跨文化中的商务表现及对策 结论
3
4
观念文化系统比较
宗教传统(一)
·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印度教徒都信仰具有不同功 能、 可满足不同需求的众多神明。直接依赖神的帮 助,认为只要向特定的神明祈祷就可满足人的 特定需要。 · 中国人和印度教徒的信仰都具有混合、包容的 特
婚姻系统(一)
· 与中国旧礼教相似,歧视妇女,摧残妇女,社会实 行一夫一妻制,但是传统上习俗承认一夫多妻制。 · 印度婚姻赋予了宗教意义,结婚的目的只是为了完 成宗教职责。因为许多祭祀活动必须与妻子共同参 与否则无效,只有生儿子才算完成了祭祖。中国婚 姻大多是世俗观点。视为人生和社会的自然过程, 结婚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对父母尽孝。
思维传统(一)
· 印度人思考遵循普遍性原则,对事物的评价大多从 整 体的角度进行思辨,没有较详细的记录。无论是伟大 的建筑,还是有名的艺术作品,能收集到的信息少之 又少,人们甚至很难记住帝王的名字和事迹。
· 中国人的思维更重视特殊性而轻视普遍性。高度重 视 被具体经验过的事情,对于历史重要人物,古代绘画、
思维传统(二)
· 印度人不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之间的差 别,其空想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在人与物、 人与兽、人与神、事实与假设、现实与梦境之间穿越。
· 传统的中国人在考虑问题方面注重现实,缺乏更多的 想象或空想的成分。 中国神话根据很久以前的原型发 展而来,并不同于印度的梦幻与现实界限的模糊。
禁忌
·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 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 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禁忌
·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不可直接 触摸他们的头部。
· 印度人十分忌讳用左手取递物品,认为左手是 肮脏的低贱的。
案例
“左撇子”的为难
张女士是商务工作者,由于业务成绩出色,随团到 印度考察。抵达目的地后,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并 举行宴会招待。席间,为表示敬意,主人向每位客人逐 一递上一杯当地特产饮料。轮到张女士接饮料时,一向 习惯于“左撇子”的张女士不假思考。便伸出左手去接, 主人见此情形脸色骤变,不但未将饮料递到张女士的手 中,而且非常生气地将饮料重重地放在餐桌上,不再理 会张女士。
婚姻系统(二)
· 印度实行嫁妆制度,高种姓更是如此。因为印度 人 认为结婚是妇女获得宗教拯救的唯一手段,嫁女则 是获得拯救的机会,所以要尽可能多的陪送礼品。 · 中国人结婚一般由男方出彩礼,小到金银首饰, 大 到上万元的现金、汽车、住房等。女方陪送嫁妆, 相比数量要少得多。
婚姻系统(三)
· 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过去都流行早婚乃至童婚 的 做法。早婚延长了生育年龄而达到多生的目的,印 度童婚至今没有禁绝与印度教徒男子较强的贞操情 节有关。
企业文化
· 决策方式。在印度,公司内等级严明,通常某 一个上层人物就可以做全部的决定,下级是完 全服从上级的。 · 任务期限。在印度,商务计划或者活动的最后 期限往往会往后延一周左右作为回旋余地。因 此下属把自己的工作拖后一周完成是常事。
禁忌
· 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 住在南方。 · 晚上忌说蛇。 · 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 · 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 · 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 只 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
· 两国都推崇守寡制度。印度认为丈夫早死是妻子 某 种神秘禀性造成的,她要为此负部分责任。中国古
道德系统
· 印度的还“债”与中国的报“恩”类似。印度 教传统的“债”分为神债、祖先之债、圣哲之 债、人债和生灵之债。中国人被教导所受恩惠 最重要的来自于父母。 · 印度把道德试用的范围扩展到兽类及一切生物 。 印度教徒崇拜牛,牛死了要举行宗教葬礼。而 中国对动物崇拜少见。
商务谈判
· 最在意价格。他们会为了压低价格不惜一切手 段。印度人会全范围的了解该行业的所有报价, 然后进行比较,最后选择价格最低的合作者。 · 谈判时间长短。谈判时间上,印度人会在越重 要的生意上拖得时间越长。
企业文化
· 等级森严。在许多印度企业中,上级的指示总 是应该被无条件地服从与尊重,个人意志必须 服从领导指示。 · 价值观。渗透于印度社会中的种姓制度也会影 响到企业中工作的分工,但并不会影响职业生 涯的发展。
社会文化系统比较
亲属系统(一)
· 同传统中国人类似,亲属关系对印度教徒来说也 具 有十分巨大的规范力量,多数印度教徒的家庭同传 统中国人的家庭一样都是父系制的。 · 中国家庭强调对老一代的“孝”,并进而发展为 “祖先崇拜”。在印度教徒家庭中老年人也处于重 要地位,也有尊敬老人、服从老人的传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