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它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解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自身的生命活力。
那么,怎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是真正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下面相结合自己在平时听课及教学研讨活动中的感悟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开始时,我特别注意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之乐。
“和谐高效型课堂教学”强调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授课前,我注意调节情绪,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角色。
在巩固“10以内的加法”的学习中,我事前创造了一个美的春景,把自己打扮成美丽的“春姑娘”。
活动一开始,“春姑娘”就带小朋友“赏春”,引导孩子观察:(1)春天来了,草地上开了几朵红花?几多黄花?一共开了几朵花?(2)找一找、数一数,左边有几只小蜜蜂?右边有几只小蜜蜂?一共有几只小蜜蜂?(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同学们热情高涨,一个个把小手举得老高。
这种教育策略的运用成功有效地达到了“激趣”的目的。
低年级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这就要注意建立“以动为主线”的课堂结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
如在教“数”的认识时,学生对自然数表示的“数量的多少”这一含义较易理解。
如“6”表示6个人,6本书等。
但对数“序”却难理解。
我就根据这个实际,组织了一节小动物排队的活动课,将有关知识渗透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中。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每人分别扮演一个角色:小鸡、小鸭、小兔等,轮着分组到全班围成的一个圆中间排列,先各人报出自己的序号,再分散再排列,每次各人的序号要与前次的不能重复,站得位置与前次不同,如小兔前次排第三,第二次就不能再站在第三的位置了。
这种操作性强,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心灵放飞中享受数学课堂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积极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
我国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民主。
仅以司空见惯的课桌椅的排列而言,无论是哪一所学校,讲台总是面对着一排排的课桌椅,高高在上。
久而久之,在学生的心目中,讲台成了威严的象征,无形中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我在上课时除了板书,一般不站在讲台上,融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成为“学习共同体”。
这样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
因此,教师一旦走进教室,就应该强化自己的教学意识:抓住一切机会,利用一切条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乐学、善学。
三、找回自己的“童心”,与学生溶于一体
数学本来就枯燥,如果教师再成人式地说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理念,把数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中,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的花园中。
可喜的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可爱的卡通形象,打开数学书,好像走进一个童话王国,教师要利用这些童话资源,创设童话般的氛围,与学生一起享受童趣。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喜欢的卡通时,教师一定要找回童心和学生一块欣赏,一块笑个够,否则,学生也无心做题。
有一次,在教一年级(下册)第35页第3题时,很多学生在笑。
我一看,这个卡通是可爱,小兔轻快地跳了23下,还在跳,小猪挺着大肚子满头大汗只跳了2下就不跳了。
于是我和学生一块笑,一块评论小兔的可爱、小猪的懒,想象着小兔可能对小猪说的话。
说够了,笑够了,然后再做题,学生就专心思考了,而且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思维飞扬。
遇到没有卡通的题目,教师也设计游戏或应用儿童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年级(上册)找规律填数的题目:2、4、6、()、()、()。
学习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如果像对待高年级学生那样先找规律再填,多数学生听不懂,我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师:我们一起来看2的后面谁藏起来啦?生:3藏起来了。
师:4的后面谁藏起来了?6的后面呢?学生很快发现是写一个数、藏一个数。
老师和学生做着动作,手向上抬起是写的数,手向下落是藏着
的数,很快学生就把括号里的数找出来了。
一个“藏”字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火花调动起来了,以后遇到这种题,学生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很投入地小手时而抬、时而落,而且正确率特高。
又如:在练习计算题时,我常把枯燥的计算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如摘苹果、小兔拔萝卜、青蛙过河等等,或小组游戏,或全班游戏。
总之,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形式,变着花样“哄”着学生学。
四、人机互动,实现师生互动。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要使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教师必须提供时空,让每个学生去思考、操作、练习、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同时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出示例题13-5=()后,教师没有按教材例题提供的计算方法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先想办法算一算,这样,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尝试探索,想出了多种算法。
生1:用小棒摆,先摆13根,再一根一根地减去,得出13-5=8;生2:把13分成10和3,10-5=5,5+3=8;生3:把5分成3和2,13-3=10,10-2=8;生4:我是这样想的,5+()=13,因为5+8=13,所以13-5=8。
接着,我利用电脑课件,用各种动物回答想法来肯定学生的每一种算法。
由此可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给课堂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转“知”成“识”的课堂,更是转“识”成“智”的课堂,还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正如苏霍母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然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正是这种强烈的需要才使课堂更有生命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地开发课程资源,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境界,真正创建一个有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