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种技术

制种技术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稻高温不育型不育系制种的基地要求、两个安全期安排、父母本高产群体结构与栽培管理、花期预测与调节、异交态势及改良、人工授粉、病虫防治、收割干燥、母本育性监控与种子纯度判断的技术及制种田间调查记载内容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高温不育型不育系的杂交制种。

2 制种基地的要求2.1 制种基地育性安全期的要求分析制种基地在预期的育性敏感期内自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日平均温度,计算该不育系在此基地制种的育性安全系数,找出育性安全系数为 1 的育性安全期,母本育性安全期要求≥25 d。

2.2 制种基地抽穗扬花安全期的要求从始穗到授粉结束出现连续3 d以上整天降雨天气的机率<20%;日最高温度≤35 ℃,日最低温度≥23 ℃;相对湿度75%~90%;光照充足。

2.3 制种田块的要求山荫田、冷浸田和育性敏感期灌溉水温≤25℃的田块不安排制种。

2.4 收割期安全要求黄熟期至收割后3 d内连续2 d以上降雨天气的机率<20%。

2.5 其它要求基地制种稻田集中连片,肥力水平中上,排灌方便,旱涝保收。

无同科植物检疫性对象。

前作落田谷经处理后不影响种子纯度。

3 制种季别3.1 夏制单季稻区或单双季稻混栽区的中稻生产季节制种,始穗期在7月25日至8月10日。

3.2 秋制双季稻区晚稻生产季节或单季稻区的制种,始穗期在8月10日至8月20日。

4 制种隔离制种田隔离间距≥100 m,或隔离区内种植的非父本的水稻与制种母本的始穗期相差≥20d。

或隔离区内有山丘、树林、村庄房屋作为屏障隔离;或在隔离区范围内种植与制种田相同的父本。

5 制种父母本群体结构要求5.1基本群体结构父母本的基本群体构成详见附录J。

5.2 苗穗群体构成5.2.1 父本群体苗穗指标早稻类型组合制种父本适宜栽小双行,行比2︰10~12,亩插3870~5500穴。

湿润育秧,中苗(叶龄5.0~6.0叶)移栽,每穴插6~8 个基本苗,亩插足3.0万基本苗;旱育或塑料软盘育秧,小苗(2.5~3.5叶)移栽,每穴插4~5个基本苗,亩插足2.0万基本苗。

亩最高苗数8万~12万,有效穗6万~8万,总颖花数600万~800万朵。

开花历期≥10 d。

中晚稻类型组合制种父本适宜栽单行或大双行,行比1︰12~14或2︰16~18,亩插1670~2500穴。

湿润育秧,中苗(叶龄5.5~7.0叶)移栽,每穴插8~10 个基本苗,亩插足1.4万~2.5万基本苗;两段育秧,大苗(叶龄8.0~9.0叶)移栽,每穴插12~15个基本苗,亩插足2.0万~3.75万基本苗。

亩最高苗数7万~10万,有效穗4万~5万,总颖花数600万~700万朵。

开花历期≥12 d。

5.2.2 母本群体苗穗指标早稻类型不育系组合制种亩栽2.4万~2.8万穴,每穴插4~6个基本苗,亩插足10万~12万基本苗,最高苗数不超过28万,有效穗18万~22万。

每穗颖花80~120朵,亩总颖花1800万~2200万朵。

开花历期≤10 d。

中晚稻类型不育系组合制种亩栽2.0~2.4万穴,每穴插4~6个基本苗,亩插足8--12万基本苗,最高苗数不超过30万,有效穗18~20万。

每穗颖花100~140朵,亩总颖花2000万~2400万朵。

开花历期≤10 d。

6 播种期与播差期6.1 播种期父本先播的组合制种,父本播种期服从母本育性安全期与抽穗扬花安全期,根据两个安全期确定的始穗期和父本在该基地制种的播始历期倒推出播种期,母本播种期根据父母本播差期确定。

母本先播的组合制种,母本播种期服从育性安全期与抽穗扬花安全期,根据两个安全期确定的始穗期和母本在该基地制种的播始历期倒推出播种期,父本播种期根据母父本播差期确定。

父本可采用两期父本群体,分两次播种,每次播种种子总量的50%,两次播种时间间隔6~8 d。

6.2播差期是一期父本与母本的播种差期。

6.2.1 以叶差为依据、时差定大向、温差作参考确定后播亲本的实际播种期。

6.2.2根据先播亲本的出叶速度调整叶差、时差,出叶速度大于常年同期出叶速度时应缩短时差和叶差,反之适当扩大时差和叶差。

6.2.3 其它因素:亲本为当年海南产新种,生育期延长1~2 d。

亲本为隔年陈种时,生育期缩短1~2 d。

亲本直播,生育期缩短2~3 d。

7 育秧7.1 大田用种量父本:早稻类型亩用种量为0.75~1.0 kg;中晚稻类型亩用种量为0.35~0.5 kg。

母本:千粒重25g的不育系亩用种量为2.0~2.5kg;再根据母本种子千粒重大小、生育期长短和分蘖能力强弱适当调整。

7.2 秧田播种量早稻类型父本采用湿润育秧亩播种12 kg,旱育秧每㎡播种0.1~0.15 kg ,塑料软盘育秧亩制种田需561孔软盘8~10个。

中晚稻类型父本采用湿润育秧亩播种10 kg,采用两段育秧第一段旱育秧每㎡播种0.1~0.15 kg,母本采用湿润育秧亩播种10.0~15.0 kg。

7.3秧田面积与制种大田比例早稻类型父本采用湿润育秧的秧田面积与制种大田比例为1︰12~15。

中晚稻类型父本采用湿润育秧的秧田面积与制种大田比例为1︰20,采用两段育秧的寄插秧田面积与制种大田比例为1︰10。

母本秧田面积与制种大田比例为1︰4~6(按母本大田用种量确定秧田面积)。

7.4 浸种催芽父本种子同一基地统一浸种催芽,母本种子分户浸种催芽。

用0.2% 的“强氯精”500倍液浸种消毒10~12 h。

发芽率高、发芽势好的种子采用“日浸夜露,多起多落”的方法浸种催芽,发芽率低、发芽势差的种子和隔年陈种采用“煤灰拌种催芽技术”浸种催芽。

7.5 播种种谷破胸80%左右时,用多效唑或稀效唑500倍液浸芽谷3~5min,再用防病虫药剂拌芽谷。

播种时按7.2的秧田播种量与7.3的秧田面积,将芽谷分秧厢过称,均匀播种,播后泥浆盖谷,并选用适宜覆盖物覆盖。

7.6 育秧方式父母本播差期≥15 d的父本采用两段育秧;父母本播差期-4~15d的父本与母本均采用湿润育秧;父母本播差期倒挂5d以上的父本采用旱育秧或塑料软盘育秧。

7.7 秧田管理7.7.1施肥基肥:秧田翻耕时亩施腐熟猪牛粪肥500 kg或腐熟菜油枯饼50 kg。

秧田平整时亩施25%的制种专用复合肥30~40kg,或过磷酸钙25~40 kg、尿素9~15 kg、氯化钾10~15kg。

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秧田按低标准施用。

追肥:父本寄插4~5 d后亩施尿素6~8 kg、氯化钾8 kg;母本秧苗3叶1心时亩施尿素7~8 kg。

7.7.2 管水旱育秧与塑料软盘育秧,采用喷淋方法保持土壤湿润。

湿润育秧,秧苗2叶前保持厢面湿润,2叶至移栽前浅水灌溉。

7.7.3 除草除杂及病虫防治秧苗3叶期人工除草和除去明显异形、异色秧苗。

及时防治秧田病虫。

8 移栽8.1 移栽叶龄早稻类型父本湿润育秧的4.5~5.5叶移栽,旱育秧与塑料软盘育秧的2.5~3.5叶移栽;中晚稻类型父本两段育秧的7.5~9.0叶移栽,湿润育秧的6.0~7.5叶移栽。

母本4.5~5.5叶移栽。

在此移栽叶龄范围内尽可能安排父母本同期移栽或缩短父母本移栽间隔时间。

8.2 父母本行比与父本栽插方式根据组合类型、制种亲本特性与授粉方法参照附录J选择适宜的父母本行比与父本栽插方式。

8.3 行向与抽穗开花期的风向垂直。

8.4 密度与基本苗根据亲本特性、父本栽插方式和父母本行比,参照附录J决定父母本栽插密度,基本苗参照5.2.1和5.2.2。

9 制种田肥水管理9.1 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化肥以多元复合肥为主,单一元素肥料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母本前重、中控、后补,父本中期重施深施肥。

N︰P2O5︰K2O = 2︰1︰2,亩施纯N总量8~12 kg,P2O5总量为4~6 kg,K2O总量为8~12 kg。

基肥占70~80%,追肥占20~30%。

根据母本的分蘖能力和耐肥能力(株型、抗倒性)确定追肥种类和数量。

母本幼穗分化第Ⅴ期视苗架、叶色适当补肥,亩施氯化钾5~8 kg、尿素3--5 kg。

播差期倒挂的早稻类型组合父本起垄栽插,起垄时再施25%复合肥7~8 kg。

其他类型父本亩用45%制种专用球肥5~7 kg,或用尿素、氯化钾各2.5~3 kg拌细土20 kg混匀制成球肥,在父本插后5~10 d深施在父本株间或行间。

比母本先移栽10 d以上的父本,插后4~7 d 亩施尿素2.5 kg。

9.2 管水母本栽插后3d深水(3cm左右)返青,4~6d后排水露田促发根,其后湿润灌溉。

够苗后(参照5.2.1和5.2.2)晒田或露田,地下水位高、粘性重、苗架过旺的田宜重晒,地下水位低、砂性重、苗架长势长相正常的田宜轻晒。

孕穗期保持水层,抽穗扬花期深水(5~10cm)灌溉,授粉结束至成熟期以湿润为主,收割前5 d排水晒田。

10 花期预测与调节10.1父母本花期相遇与预测标准父母本花期相遇标准与预测标准见附录K。

10.2花期预测方法花期预测方法主要有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和对应叶龄法。

10.2.1 幼穗剥检法花期预测在预期始穗期前30d左右和预计叶龄余数3.5~3.0叶时开始,在有代表性的制种田,随机定点连续取父母本各10穴的主茎苗在解剖镜下剥检生长点,根据生长点的形态特征,判断幼穗发育进度,推算出父母本的始穗时期。

10.2.2 叶龄余数法根据定点观察记载的叶龄和父母本预计的主茎总叶片数推断幼穗分化始期,在有代表性的制种田随机定点,连续取父母本各10穴,剥检主茎余叶数,根据余叶出叶所需天数和剑叶全展至见穗所需天数推断出父母本的始穗期。

水稻叶龄、叶龄余数与幼穗发育进程的对应关系详见附录L。

10.2.3 对应叶龄法根据历年同地同季同组合父母本各时期的对应叶龄和花期相遇程度,对照当时父母本的叶龄预测花期。

10.3花期调节10.3.1 要求前期(幼穗分化Ⅲ期前)调节为主,后期调节为辅;推迟和延长花期为主,提早和缩短花期为辅;调节父本为主,调节母本为辅。

10.3.2 措施10.3.2.1 推迟抽穗和延长花期措施移栽后控肥控水,分蘖中后期重施氮肥(亩施尿素7~10 kg),可推迟抽穗和延长花期2~3 d,适用于父本生育期长与父母本播差期大的父本早期调节;幼穗分化前期重施氮肥,可推迟抽穗1~2 d,适用于父本(亩施尿素8~10kg),母本慎用;幼穗分化前期重晒田,可推迟父本的抽穗时间1~3 d;幼穗分化Ⅲ期前每亩喷施多效唑180g稀释150倍液,可推迟抽穗和延长花期1~2d,适用于母本。

10.3.2.2 提早抽穗和缩短花期措施幼穗分化期灌深水(10cm以上),能加快父本发育进度,提早抽穗2~3d。

幼穗分化中期施钾肥(氯化钾亩父本3~5 kg,母本10~12 kg),提早花期1~2 d。

幼穗分化Ⅶ期,喷施赤霉素(亩父本每次0.2g,母本0.8g,施用3次,每次间隔2~3d),可提早1~2 d抽穗和缩短花期2~3 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