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可能要考的文学常识● 常见易考的文学常识(一)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著有《孟子》一书。
3.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4.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墨子》为墨家经典之作。
5.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6.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7.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著有《列子》8篇。
8.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9.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鸟赋》。
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10.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
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11.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著有文学巨著《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
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3000年的历史。
12.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13.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
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汉和帝命其妹班昭就东观藏书阁所存资料,续写班固遗作,然尚未完毕,班昭便卒。
同郡的马续是班昭的门生,博览古今,汉和帝召其补成七“表”及“天文志”。
14.曹丕:即魏文帝,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
代表作品:《典论》《燕歌行》。
谥号:文皇帝。
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
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15.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
代表作《出师表》(体现忠心)、《隆中对》(设计政治蓝图)。
16.建安文学:公元196~公元220年是汉献帝建安时期,建安文学指汉末至魏初以建安时期为中心阶段的文学。
代表作有曹操的《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用人思想: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曹植的《白马篇》《洛神赋》,曹丕的《燕歌行》等。
17.陈寿:字承祚(zuò),西晋史学家。
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18.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19.干宝:字令升。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20.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
《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后汉”即“东汉”。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21.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22.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涉及创作的许多问题。
23.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成《水经注》40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
24.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25.谢灵运: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代表作山水诗《登池上楼》。
●常见易考的文化常识(一)1.朝代传说(1)“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2)“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3)“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2)“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4)“四库”:经、史、子、集。
(5)《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6)“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3.地理(1)九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2)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3)四方:东、南、西、北。
(4)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5)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6)六合:指天地四方。
(即上、下、东、南、西、北)(7)四海:指天下、全国。
(8)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9)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10)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11)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4.城市别称(1)北京:燕京、大都(2)开封:东京、汴京(3)洛阳:东都、东京(4)杭州:临安(5)镇江:京口、润州(6)南京: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7)苏州:姑苏(8)扬州:维扬、竹西、淮左、广陵(9)绍兴:会稽、蠡城(10)西安:镐京、长安(11)沈阳:奉天(12)天津:直沽、直隶、津卫(13)南昌:洪都(14)成都:蓉城、锦城5.古人对人的称谓(1)古人自称时称名,如: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籍:项羽名)②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滕王阁序》)③山中人王维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2)古人称呼他人时称字,如: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
(《苏武传》)(李陵称苏武的字)②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孙权称鲁肃的字)(3)自称称名,称人称字,也不能一概而论。
自称有时不称名,代之一些谦卑的称法,如“臣”“仆”等;称人有时也直称其名,如:佚之狐称烛之武就直呼其名。
《烛之武退秦师》6.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1)班固:字孟坚,“孟”表示排行第一,“坚”与“固”同义。
(2)曹操:字孟德,“孟”表示排行第一,“德”(行)与“操”(守)同义。
(3)韩愈:字退之,“愈”为“胜过、超出”之意,“退”为“约束退守”之意,名与字相反相成,含警示之意。
(4)刘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之意,“禹锡”即“大禹所赐”之意,故字为“梦得”。
(5)李商隐:字义山,商隐,即殷商隐者之意。
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天下宗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饿死,故李商隐以字“义山”与名呼应。
(6)秦观:字少游,“观”与“游”同义。
(7)陆游:字务观,据说陆游的母亲梦见秦观而生陆游,所以用秦观的名为字,用秦观的字为名。
又取《列子•仲尼》“务外游不如务内观”之意。
(8)姜夔:字尧章,传说“夔”是上古帝王尧的乐官,“章”即“乐章”之意。
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
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1)太史记史管文收。
(22)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23)员外部尚书下属宦官。
(24)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25)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26)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