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液管理与维护

静脉输液管理与维护

◆ 中心静脉输液工具: 颈内锁骨下静脉导管 PICC
静脉输液工具留置时间
❖ 头皮钢针 ❖ 套管针 ❖ 中等长度导管 ❖ 锁骨下静脉导管 ❖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2-4小时 72-96小时 2-4周 1-2周 2-4周至1年
小儿头皮
中等长度导管
常用外周留置针操作流程及维护
❖ 我们用护理程序的方法去完成
❖ 包括(评估、计划、实施、评价)一组连贯 性的措施
❖ 评估 1.治疗方案

2.病人情况

3.穿刺部位(首选前臂静脉,能扎
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
选择血管
❖ 根据治疗方案选择静脉 ❖ 满足治疗输液量 ❖ 提供必要的血液稀释 ❖ 柔软、直、有弹性 ❖ 易于触及、充盈良好 ❖ 不易滑动 ❖ 尽量满足患者的活动需要
静脉输液管理与维护
神经内科 段春霞
静脉输液法
将大量的液体、电解质或血液由静脉注入 ❖ 外周静脉输液 ❖ 中心静脉输液 ❖ 高营养输液(TPN) ❖ 输血等
静脉输液优点
1、易将药物达致疗效浓度,并可持续维持疗效 所需的恒定浓度。
2、对肌肉、皮下组织有刺激的药物可经静脉给 予。
3、可迅速补充身体所丧失的液体或血液。 4、静脉营养品的输注。
堵管—预防
❖ 严格遵守封管原则方法 ❖ 输液泵应用 ❖ 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 多种药物输注时充分冲管
堵管—处理
❖ 切记不得直接推注 ❖ 正确的做法是先回抽 ❖ 如冲管不成功,重新穿刺
❖ 我们的共同目标:

❖ 更新静脉输液护理技术
❖ 提高静脉输液护理理论水平

促进护理事业发展
❖ 静脉炎 ❖ 它是静脉血管壁内膜的炎症 ❖ 是一种进行性的并发症 ❖ 静脉炎临床表现: ❖ 红、肿、热、痛 ❖ 滴速减慢 ❖ 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色条纹 ❖ 静脉呈条索状 ❖ 穿刺点脓性分泌物
静脉炎种类
❖ 化学性静脉炎 ❖ 机械性静脉炎 ❖ 细菌行静脉炎 ❖ 血栓性静脉炎 ❖ 拔针后静脉炎
❖ 化学性静脉炎 ❖ 原因:药物及溶液的刺激 ❖ 化学性静脉炎相关因素 ❖ 1. PH值 ❖ 2. 渗透压 ❖ 3. 血液稀释不充足、与输液速度有关、小静脉粗导管 ❖ 4.留置时间过长 ❖ 5.消毒剂未干 ❖ 6.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充分冲管
❖ 计划
❖ 1.穿刺工具选择 ❖ 2.穿刺者选择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的原则
INS标准: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 选择最细、最短的导管。
(用相对小的留置针,针可漂浮在血管中, 对静脉壁的刺激相对较小)
❖ 实施
❖ 1.无菌意识—洗手
❖ 2.消毒

皮肤消毒标准:

由内向外,环形消毒,用
力摩擦皮肤
空气栓塞
❖ 原因: ❖ 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 ❖ 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 ❖ 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 临床表现: ❖ 患者感到异常不适 ❖ 胸骨后疼痛 ❖ 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 ❖ 有濒死感 ❖ 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音”
❖ 防治: ❖ 取左侧头低足高位(使气泡向上漂移避开
❖ 切记:管堵塞时不得推注。正确的做法是 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而导致 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 封管液种类
❖ 1)等渗盐水 冲管一次
用量5-10毫升,6-8小时
❖ 2)稀释肝素溶液

每毫升含肝素10-100单位,用量2-5毫
升,抗凝作用持续12小时以上。
❖ 3)使用正压接头,免封管
输液治疗常见系统并发症的防治
拔针后静脉炎
❖ 原因是拔针后感染所致 ❖ 相关因素: ❖ 1.老年人皮肤组织松弛,拔针处未及时
愈合 ❖ 2.拔针后伤口没有及时处理或未防水造成
感染
静脉炎治疗及处理
❖ 1 停止在此输液 ❖ 2 严重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 3. 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局部湿热敷 ❖ 4 喜疗妥、京万红、如意金黄散外涂 ❖ 5 仙人掌、土豆片、芦荟外敷 ❖ 6 硫酸镁或95%酒精湿敷 ❖ 7 中药制剂、超短波理疗 ❖ 8 局部有化脓时用抗生素治疗
❖ 酸碱度
❖ 正常血浆PH值 7.35—7.45 ❖ 低于7.35为酸性 ❖ 随着溶液酸性的增加对静脉的刺激也增加 ❖ 高于7.45为碱性 ❖ 当一种化合物与另一种化合物酸碱度不相容时,药
物产生沉淀能堵塞血管
❖ 渗透压 ❖ 指的是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量 ❖ 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80—320mOsm/L(毫渗透
预防静脉炎要做到
❖ 更新观念:穿刺成功≠输液成功

合理选择静脉

科学评估,计划使用
❖ 认识血管,早期发现
❖ 了解PH值与渗透压
❖ 了解药物性能副作用
建议输液顺序和滴速
❖ 刺激性强的药物----先输、慢输 ❖ 刺激性小的药物----后输、快输 ❖ 必要时-------交替输注 ❖ 乳剂或胶体液----先输 ❖ 非乳剂或晶体液----后输 ❖ 血液制品等输注后----彻底冲管 ❖ 应用腐蚀性药物时注意:选择低压、流速控制装置、
❖ 相关因素:浅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感染 致内膜损伤、反复穿刺损伤导管前端容易形 成栓子、穿刺时操作不当损伤静脉内膜形成 血栓、封管冲管技术不当导致栓子形成
细菌性静脉炎
❖ 原因主要是感染所致 ❖ 相关因素: 操作者洗手不彻底、无菌技术观
念不强(皮肤消毒,连接口消毒)、皮肤消 毒消毒剂使用不良消毒溶液污染过了效期、 非密闭式固定或敷料污染潮湿、剃毛发、穿 刺技术不当导致接触皮肤、多次穿刺
推荐治疗方案
❖ 停止输液,拔出针头 ❖ 早期封闭:地塞米松5毫克+利多卡因5毫升 ❖ 冷敷 ❖ 硫酸镁湿敷 ❖ 康惠儿透明贴使用(按压疮) ❖ 芦荟、土豆片等 ❖ 早期理疗 ❖ 如为腐蚀性药物外渗要告知医生
堵管—原因
❖ 1 封管不当导致血液回流 ❖ 2 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导致血液回流 ❖ 3 配伍不当致药物混合产生微粒 ❖ 4 高血压病人静脉压过高 ❖ 5 导管打折 ❖ 6 液体走空 ❖ 7 冲管不当
静脉输液的缺点
1、处理不当易产生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感染。 2、药物过量或滴注过快,易产生不良反应,甚
至危及生命。 3、持续性的过量输注,易造成循环负荷过重,
或电解质失衡。 4、医源性疾病的增多。
穿刺成功≠输液成功
❖ 穿刺成功仅是输液成功的一个步骤 ❖ 必须正确选择静脉 ❖ 合理选择输液工具 ❖ 病人感觉舒适,风险最小 ❖ 并发症减少到最少
临床常用药物渗透压(mOsm/L)
❖ 药物
渗透压
❖ 环磷酰胺
❖ 5-FU ❖ 3%氯化钠 ❖ TPN(脂肪乳) ❖ 甘露醇 ❖ 5%碳酸氢钠 ❖ 50%葡萄糖
352 650 1030 1400 1098 1190 2526
❖ 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就是物理刺激
❖ 1 导管留置状态不佳 (导管与穿刺点 反复移动、导管在关节部位、过度或不合适 的活动、导管型号过大而血管细、送管时绷 皮技术不好送导管速度过快)
牢固、易于观察)
❖ 评价 ❖ 1)置管后护理维护 ❖ 2)记录(置管日期、时间、执行者) ❖ 3)正确冲管与封管 ❖ 4)建立监控程序(床头交接、保证畅通、
有无红肿、导管有无脱出) ❖ 5)留置时间:INS建议3-4天
❖ 冲管方法—脉冲法
❖ 推一下停一下,在导管内造成小漩涡加 强冲管效果
❖ 在输注高粘滞或腐蚀性强的药或血液后用 生理盐水冲管
❖ INS(美国护理学会)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规定
静脉输液护理的目标: 成功穿刺+血管保护+安全留置 成果: 经济有效(包括减少穿刺次数、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治
疗、提高工作效率、病人满意)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提高医院管理质量
穿刺工具的种类
◆外周静脉输液工具: 直接钢针 头皮钢针 套管针(留置针) 中等长度导管
❖ 败血症(热源反应) ❖ 空气栓塞 ❖ 导管栓塞 ❖ 肺水肿 ❖ 休克 ❖ 过敏反应
败血症(热源反应)
❖ 原因:输入致热物质 ❖ 相关因素: ❖ 输液瓶灭菌不彻底 ❖ 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 ❖ 输液器具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 ❖ 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临床表现 ❖ 寒战、高热 多发生于输液后数分钟至1小时

❖ 5)将针芯后撤0.2到0.3厘米
❖ 7.送导管 ❖ 方法一: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
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
❖ 方法二:将针尖退入导管内,借助针芯将导 管与针芯一起送入静脉
❖ 方法三:漂浮法。全撤针芯,打开输液调节 器利用输液重力送导管,多用于早产儿。
❖ 8.松开止血带 ❖ 9.打开调节器 ❖ 10.撤出针芯 ❖ 11固定(建议使用透明贴膜,透气、无菌、

消毒范围8-10厘米直径

消毒液待干后穿刺(碘伏1.5-2
分钟待干,才能使局部细菌蛋白变性,
达到消毒目的)

❖ 3.套管针连接输液管,准备无菌敷帖
❖ 4.止血带应用(时间不宜超过2分钟,松紧 度适宜,在进针点10厘米处
❖ 5.松动针芯(建议:左右转动;严禁:上 下转动)
❖ 6.穿刺 ❖ 1)绷紧皮肤 ❖ 2)15-30度角直刺静脉 ❖ 3)进针速度宜慢,同时注意观察回血腔 ❖ 4)见回血后降低到5-10度角再进针0.2厘
肺动脉口,以防肺动脉被阻塞) ❖ 高流量氧气吸入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导管内空气要绝对排尽 ❖ 发现后迅速及时处理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局部
❖ 穿刺失败 ❖ 静脉炎 ❖ 渗出/坏死 ❖ 堵塞
❖ 穿刺失败原因 ❖ 刺破静脉 ❖ 穿刺技术不熟练使导管尖端受损 ❖ 穿刺过度刺破静脉后壁 ❖ 针尖进入静脉而外套管尚在静脉壁外 ❖ 穿刺角度小,静脉壁划伤
❖ 防治: ❖ 认真检查 ❖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 据病人反应轻重进行处理(治标+治本) ❖ 建立配液中心
相关主题